中国龙是条什么龙?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我头上长犄角,我身后有尾巴
那是小龙人
潜龙勿用,见龙再田,终日乾乾
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那是降龙十八掌
不对!那是《周易》开篇第一卦,乾卦六爻
我们的文化从开始的开始,到当下的点滴
就绕不过这条美丽强悍的神兽
不知多少千年,从远古到现在
我们信仰并热爱着我们民族的图腾
我的中国龙
”
自元代之后两角五爪的龙乃皇室专用的帝王龙。《中华遗产》2016年11月 图片编辑/朱浩
从远古开始,我们的神龙就腾云驾雾,遨游在历史里。历代的龙纹不知凡几,它的形象也随着时代的演进愈加复杂。如果选一个形象作为中华的代表,很多人脑海中都会蹦出这个奇妙生物。
石器时代 · 原龙纹
远古时,“龙”曾经横行大地,上古的龙形纹,又叫“原龙纹”里,我们可以看到史前人的真实想法。
甲骨文“龙”字的变化,从中可以揣摩出龙的形象最早的端倪。 《中华遗产》2016年11期 绘图/孙可依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并非黄河流域一个中心,而是“满天星斗”。所以,龙的原始形象也不是单一的。
红山龙
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七千余年的玉龙,是目前能见到的玉器中最早的龙形。
三星塔拉村征集的C形玉龙,它的龙吻上挑,方圆中正,躯身似勾月,专家断定它是“红山文化”的祭祀玉器,媒体称其为“中华第一玉龙”。
《中华遗产》2016年11期 摄影/素冰
这枚玉龙,长着野猪模样的龙头,有向内弯曲的龙尾,但是并未长脚,更无龙爪。
《易·系辞下》 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古人把龙、蛇并列,脱胎于蛇的龙,那时,尚未长出脚爪。
濮阳龙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一条距今6460年前,蚌壳组合而成的龙,是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龙图中年代最早的。
要记得,其时,人们通常用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说,我们的中华第一龙图,按现在意义来看,那可是条黄金龙哦。
墓主人居中,头南足北,西面为虎,东面为龙,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龙长1.7m,头颅高昂,大嘴半张,瞠目露舌,短腿牵伸,五爪抓地,尾端开花,舒缓前行。
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蚌塑龙虎图,墓主人居中,暗合“左青龙、右白虎”记载。史载,濮阳是颛顼的封地,这位墓主人,会不会是颛顼的巫师呢?《中华遗产》2016年11期 摄影/素冰
神奇的是,濮阳西水坡遗址的“龙虎图”还不止一幅。一条灰坑内,更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史记》记载,黄帝在荆山下铸造铜鼎,铜鼎铸成时,有龙挂着长胡须从天而降,黄帝乃乘龙上天。
距今6400年的时候,正是传说中五帝的年代,这不禁让人想起“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的传说。
当然,濮阳西水坡遗址并不是帝陵,而是一处祭祀场所,但无论如何,这一龙虎图案,是对传说记载的印证——那时的我们,已和龙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青铜时代 · 狰狞之像
大到了夏商之交,随着国家政权的形成,龙的形象也逐渐走向统一,日趋定型。
其代表形象,就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它标志着龙开始和国家的权利结合。
二里头夏龙
太史公云,大禹治水成功后,受禅登基。在即位典礼上,两条蟠龙从它藏身的地方飞了出来。在夏王朝的大旗上,画着两龙相交的纹样;夏后氏用勺,也绘有龙纹。可见夏朝龙纹遍布。
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龙形器的龙头呈扁圆形,并伸出许多条龙须或鬓。《中华遗产》2016年11月 图片编辑/朱浩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则为史书找到了佐证。二里头遗址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正是最早“中国”的发源地。
这条扁头窄身大眼睛,长相颇萌的绿松石龙,很可能就是华夏民族龙图腾崇拜最正统的根源。
安阳商龙
神鬼气息浓厚的殷商时,“龙”形有了巨大飞跃。商代龙不仅能在地上匍匐前行,还有了奔跑及飞升的能力,龙纹的复杂性也增加了。
这件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盘中雕刻了一条蟠龙,龙首上加了两只角——博山,也叫尺木,借助尺木,龙可以升天。
商时的龙已然接近定型,它们往往夸大头部而简化躯干。当你盯着它圆瞪的双目直视时,给人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狞厉的美。《中华遗产》2016年11月 图片编辑/朱浩
自此,龙在外形上也脱离了原生动物,变成了能沟通天地的神兽。
商周时龙纹的形象,多见于青铜礼器之上。龙身躯的弯折有很强的几何感,体现出威严。《中华遗产》2016年11月 图片编辑/朱浩
春秋之前,龙基本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形态结构硬朗,蛇身兽头,带着一身的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的特色,展现出神秘的威力。
宋元之前 · 浪漫与想像
龙有足、有角、有爪的形象被确定下来。
虽然形定了,神韵却随着历史的演进,每个时代的龙,都被刻下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百变战国龙
战国时各个思想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社会情况给龙纹注入了新的活力。
战国龙纹样式。《中华遗产》2016年11月 图片编辑/朱浩
这时期的龙身体柔和地弯曲,龙身上多有纹饰。也不限于祭祀用具。玉佩,酒具、各色生活用品上都时有发现龙的身影。
战国龙唯美多变,线条圆润舒展却有力量,给人一种昂首前进之感,极富生命力。
仙界汉龙
汉人道教昌盛,神仙之说盛行,兴厚葬他们的墓室往往模仿现实生活营建,布置成希望自己在死后的天国所能得到的生活。生前是做马车进宫面圣,死后来到仙界自然是乘龙车面见天帝。
四川彭州义和乡出土的东汉“骖龙雷车”画像砖拓片,内容就是当时最常见的神仙世界。
骖龙御雷车。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砖,砖上图案纹样极其丰富,是东汉时期的图案宝库。《中华遗产》2016年11月 摄影/雷淼
三只骖龙共拉一车,驾车者是头戴羽毛的仙人,车轮呈旋涡状,从满天星斗上飞驰而过,正是屈原《离骚》中“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的诗意。
汉人向死而生,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回家,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的开始,与冗长而永恒的死亡相比,生存反而不过是偶然。
魏晋美人龙
我们原来曾经狰狞钢硬的青铜龙,经过汉代长久的仙境熏陶,已经云雾缭绕,足够飘逸了。于是它终于可以迎接美学的高峰。
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的宋代摹本,洛神神女所御龙舟用的可是真的龙在拉车。龙舟之旁,巨口大张、利齿毕露、双翼鱼身的则是尚未越过龙门脱胎换骨的灵鱼摩羯《中华遗产》2016年12期 供图/FOTOE
大才子曹植在洛水旁见到洛神宓妃,写下传世名作《洛神赋》,用一整篇文章歌颂宓妃之美,留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诗句,将龙变成了极品美人的形容词。
晋代顾恺之挥笔画出《洛神赋图》,将美人和龙凝结成永恒。
元以降 · 受缚帝王家
到了宋代,龙的模样愈加规制齐整。从陈容的《九龙图》,到山西晋祠圣母殿木柱上的盘龙,再至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里的龙,都是四腿、四爪。
北宋哲宗年间,朝廷第一次颁布禁令,不允许民众随便用龙的图案。重臣可以破例用龙,不过只能是降龙,不能为飞龙。
元代成禁脔
到了元代,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将龙变成了皇家禁脔,彻底垄断了“用龙”权。
《元史·刑法志》规定,“诸章服,惟蒙古人及宿卫之士,不许服龙凤纹,余并不禁。”非皇家者穿龙凤纹要判刑。
元代的贩花龙凤纹盖罐上,三爪“龙”《中华遗产》2016年11月 图片编辑/朱浩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五爪二角的是龙,那么,非五爪二角的龙形生物,就不是“皇家龙”,民间可以“钻空子”了。
于是,在蜚声海内外的元青花上,我们看到了三爪“龙”;四爪“龙”也可以在文人画里作为抵抗的象征,自由奔走。
明清帝王龙
在明清皇帝画像上,龙纹全是二角五爪,而且规定:皇帝的冕服要“前盘圆龙一,后盘方龙二,边加龙文八十一,领与两祛共龙文五九”。
明景泰帝朱祁钰(1450-1457年在位) 《中华遗产》2012年11月 图片编辑/吴西羽
“龙袍”作为一个专用的服装款式名称确定下来,是在清代。而在清龙袍中,又以皇帝御用的“品”字形、九条龙纹、十二章纹装饰及四开裾的袍服最富时代特征。
8条龙飞翔于五彩祥云之间,盘旋在山河之上,充满文化象征意义。《中华遗产》2012年02月 供图/贾玺增
明代御用龙袍的下摆只有平水图案,海水江牙纹最初在民间普遍使用,男女皆宜。进入清代被限用在帝后宗室的龙袍服的下摆,寓意万事升平,一统山河。
当代 · 飞入寻常百姓家
歌曲、动画、生肖、玩偶、衣服、文身。
神龙走下神坛,无处不在,似乎已经让我们审美疲劳了。
你还喜欢龙吗?
你心目中的龙是什么样的?
更多精彩 别错过
南极你怎么了 | 濒危文字 | 后羿之城 | 文身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