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行动诠释初心,感受同济、西安交大师生的爱国情怀 | 大美校园·人文之美③

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 2022-10-29


日前,“大美校园”征集展示活动第二阶段“人文之美”开启。今天,跟教育小微一起走进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感受师生的爱国情怀——


 看 人文校园 


走过115年沧桑岁月

一代代同济
以学术与育人

为第一价值追求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谱写青春之歌

 听 爱国之声 


“同济天下,崇尚科学

创新引领,追求卓越”

在菁菁同济校园

有这样一群追光者

他们用执着

为“国之栋梁”做注脚

以实际行动践行

青春时的铮铮誓言



冯永玖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80后”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98年,冯永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菁菁校园见证了冯永玖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阶段的求学经历和青葱岁月。

 

童小华教授创立和领衔的“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为我国嫦娥三、四、五号和火星天问一号着陆悬停避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冯永玖作为团队的主要成员,参与了航天遥感与深空探测的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工作。


“童小华教授的团队对接月球与深空探测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测绘遥感领域的国际前沿,齐心协力开展科研攻关。我们希望传承同济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从而迈向测绘领域的深空。”冯永玖说。

陈嘉瑜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85后”教授

博士生导师

8年前,27岁的陈嘉瑜受同济大学重振医科精神的感召,加盟同济。他主要研究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命运机制。


自同济大学采取疫情防控动态管控模式以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领衔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把实验室当家,陈嘉瑜及多位团队教师入住实验室,纸板箱加睡袋就是他们的床,与学生一起坚持科研。


“我从高绍荣老师身上学到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通常是漫长而繁琐的。我们更要坐得住冷板凳,抵挡得住诱惑,沉下一颗纯粹的心,去探究生命的本质。但是冷板凳也不能够硬坐。科学家要有活跃的思维,学会走出思维的定势,做出更有意义的工作,做出零到一的突破。”陈嘉瑜说。

△汪品先院士(中)、李江涛(右一)

李江涛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80后”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8年6月,受汪品先院士科学家精神的引领,李江涛来到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长年从事深海极端环境深部生命活动相关研究,李江涛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他还利用参加海洋科考的机会,开展“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汪品先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科学目标进发,正是这种炽热的科学家精神,让当今国际深海研究领域有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声音。我们同济海洋人希望能够把汪品先院士的这种科学精神传承下去。”李江涛说。

彭婧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团委书记

“90后”辅导员

2012年,18岁的彭婧从家乡云南大理来到同济大学求学。从本科到硕士,再到留校工作,她与同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年来,乡村振兴一直是萦绕在彭婧心头的一道命题,她将所思化为所行,发起成立“美丽乡愁”公益团队,连续九年十五次带领团队深入乡村的社会实践,开创“乡土教育柔性介入乡村振兴”的同济模式。


“‘美丽乡愁’公益活动是我的青春选择。去西部,去乡村,去为那里的人们做点什么。我们希望通过乡土教育和乡土文化公众传播,让孩子们心中去埋下一粒粒建设家乡的种子。让乡村振兴的行动持续接力,让更多地方看得见青山绿水,也记得住美丽乡愁。”彭婧说。

一代代同济人牢记党的教诲

立志民族复兴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博士毕业生冯宇飞说:“我即将博士毕业了,面临着新的人生选择。基础科学研究是我所向往的领域,同时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我最终选择去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工作,太阳灼灼,星空浩瀚,我将继续追寻科学,探索未知。”

设计创意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闫雪说:“在今年毕业时,我选择去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工作,从事客舱布局设计。能把青春献给我国航空事业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使命。我希望发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所长,为国产大飞机贡献力量。”

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贾雨翔说:“作为同济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希望可以用热情和知识去陪伴这里的孩子成长。让他们能看见外面的世界,有勇气走出大山,拥抱美好的未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西

 看 人文校园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

爱国主义

交大

听党指挥跟党走

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教书育人、科技创新、奋进报国

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

 听 爱国之声 


交大人的选择就是时代责任和担当


胡奈赛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

胡奈赛总跟学生说,“交大是为救国而生、为建国而西迁。交大人是我们共同的名字,当你选择了当交大人,就是选择了你那个时代的责任和担当。”


“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交大人一定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好西迁精神,勇往直前。”

我是西迁大树上的

一片小树叶


陶文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陶文铨是交大西迁后第一批到西安报到的学生,“我是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小树叶。陈大夑等老一辈西迁人把交通大学优良的风气教给了我们”。


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今年已83岁的陶文铨说:“我要继续为国家努力奋斗。”

服务国家

是我毕生的事业


何雅玲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无论教书育人,还是科研治学,何雅玲都将其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何雅玲院士的科研团队始终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服务国家。团队发挥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发展新能源和储能技术,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西迁精神

是我力量的源泉


李飞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西迁前辈的家国情怀是他学习的榜样,西迁精神是他力量的源泉。


他说:“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也离不开姚熹院士等实验室老一辈科学家长期以来的积累。”西迁前辈的奋斗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是感动,还有科研上实实在在的支撑。

为健康中国

建设贡献“心”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卫生部脑卒中防治与筛查基地

卫生部颈动脉介入、外周血介入培训基地

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和2021年底西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交大一附院心外科57名青年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支援一线。


2015年,该科发起“心连心救助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公益活动,筛查近千名贫困先心患者,为500余名患儿成功实施手术治疗。


他们说:“争做优秀西迁新传人,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心’力量,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哪里需要

就到哪里去


张丽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

她表示,当代青年应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青春之奋斗,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作无愧时代的西迁精神新传人。


无论是2020年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2021年底参加西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张丽用行动践行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使命与担当。

在青春赛道上

奋力奔跑


赵昆昆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西安交通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轮值队长

赵昆昆是西安交大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他为支教地的孩子们带去了温暖和人文关怀,为孩子们讲述西安交大西迁人的故事。


他说,“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交大学子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勇敢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大美校园征集展示活动持续进行中,将有更多学校与你见面!期待你的参与,可投稿至邮箱:

dameixiaoyuan2022@163.com



来源 | 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大美校园

自然之美

①在“浙”里,美一“厦”

②我的“天”,美到“珈”了

③这里“美”不胜收,花开成“海”

④“南”来“北”往,看这风景如画

⑤让我们在春天“豫”见!

⑥齐鲁大地,风光烂漫醉春色

⑦这里,春色“陕”耀

⑧走进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这里青春正好

⑨“交”相辉映,美出天际

⑩“云”游校园,看中小学生画笔下的校园之美

⑪用画笔定格校园美景,将美好记忆珍藏

⑫跟着镜头“瞰”校园,云赏大美风光

⑬退休后,爱依然,来看他们的校园记忆

⑭画笔下、镜头中、文字里……他们记录下校园建筑之美童心飞扬,快乐成长!跟着小朋友一起去“逛”校园“自然之美”收官,精彩未完待续……来看有你参与记录的这些“大美校园”

人文之美

①走进北大、兰大,感受两校师生的报国担当

②“师”说教育初心!一起感受华中师大、陕西师大的人文传承


更多教育信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