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访江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 教育这十年“1+1”第八场 · 看地方

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 2022-09-22

/

访

/

/

教育部2022年“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持续进行中。第八场“云发布”带我们回顾了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十年发展成效,今天,继续我们的“云采访”,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十年发展历程——


先一起来看江苏高校科技创新十年发展大数据——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持续聚集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9.2万人,比2012年增加3.1万人,增长50.8%;拥有两院院士79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8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数约占全国高校10%


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现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余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69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0家,较十年前增长近2倍;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3个。累计获得科技经费总额1880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经费732亿元,年均增长率10%。全省高校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52.79万项,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4.03万项。


基础研究能力水平持续攀升

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348项,资助金额187.77亿元;江苏省教育厅共立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8559个,支持省属高校青年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培育科研“种子”和“苗子”。


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共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461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5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573项。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现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0个。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高校专利转让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数和成交额分别从2017年的18661项、82.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009项、124.8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4.7%51.7%;累计成交约11万项,成交额539.5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8.7%




十年来,江苏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科技改革与创新的政策措施,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文件;江苏省教育厅及时印发实施细则和指导意见,持续推进高校科研评价改革,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提升专利质量强化转化运用,树立鲜明评价导向;全省高校认真制定或修订本校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的配套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科研工作自主权,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式,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充分发挥高校对人才的凝聚作用,大力推动高校成为集聚一流人才的高地。依托高校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省“双创”人才计划、“333”人才工程、万名博士后集聚计划等,面向全球招募“高精尖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一流科学家、拔尖人才和苏教名家。以江苏教育人才支持计划(高校特聘教授计划、高校青蓝工程、苏教名家培养计划、教学名师等)为平台,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国家省校三级高层次人才建设体系。


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持续推进江苏高校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设立自然科学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专项,充分调动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高校原始创新和承担基础科研任务能力明显提升。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国家、省、校三级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坚持“急需”和“一流”导向,开展重大需求、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科研创新与产出、社会服务与贡献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支持高校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争取多方投入,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扎实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组建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高校积极参与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基础科学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努力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给。围绕产业链梳理“卡脖子”问题,加快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支持高校联合科技领军企业提出攻关建议,承担重点科技攻关任务,积极推动建设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积极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


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推动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报酬制度,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支持高校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设置相关学科或专业,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省高水平大学、优质高职院校遴选指标体系,纳入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考核范畴。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资产经营公司、技术转移中心、地方研究院等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持有关高校实施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高价值专利集群培育、设立技术转移基金等创新举措。





向上滑动阅览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樊隽轩教授和沈树忠院士的科研团队,利用大数据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

2018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项目组在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中土工业园调研。

苏州大学廖良生教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团队开创性绘制了中国人群高发特发恶性肿瘤遗传学图谱,建立肿瘤高危人群识别技术,提高我省乃至全国的肿瘤精准防治水平。

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研创的“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图为稻茬小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现场观摩会场景。

2021年11月,南京工业大学与国家级江北新区共建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北创新中心和未来科技园,校地合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讲述人: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旭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时,详细了解南京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膜技术及应用情况,嘱咐学校教师多开展这样的科研攻关。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四个面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聚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行业产业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抢占化工领域科技竞争制高点。突破高性能膜、“生物+”等关键核心技术。面向经济主战场,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面对江苏化工产业安全环保严峻形势,学校会同省化治办开展全省化工安全环保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组织500多名专家深入30多个园区和2600多家企业进行全面排查诊治,并给企业“开方给药”推广绿色环保、本质安全技术,为全国化工行业整治提供了江苏经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学校自主研发的膜技术解决了制浆废水零排放等世界级难题。攻克中国石化十条龙项目中催化剂与产品分离瓶颈,实现进口替代产生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此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学校自主研发高性能“纳米膜”口罩,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成


我从事天文工作已有一甲子的时光,亲身经历了中国太阳物理研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以南京大学太阳物理团队为例,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从早期太阳大气半经验模型研究,发展到太阳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在观测设备方面,我们建设了中国第一座塔式太阳望远镜;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发射了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尤其在最近的十年中,得益于国家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我国在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文领域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跻身于世界前列。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我将始终以“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精神追求,以“四个面向“科技创新方向为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立德树人上做好表率,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发挥余热、再创佳绩。

讲述人:东南大学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一带一路’可持续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兴平


“一带一路”中国境外国际合作产业园区是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支撑“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助力“双循环”和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的历史使命。


我们组织团队奔赴“一带一路”多国开展实地调研和云调研、与相关国际组织和“一带一路”高校开展合作,凝聚了一批“一带一路”沿线的科学家形成了科研共同体和协同开展工作。我带领的国际化团队系统梳理中国开发区规划技术体系并结合“一带一路”实际情况进行转化和应用,参与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可持续产业园区指南》制订的专家咨询,编制了“海外产业园区规划编制规程”等,不仅解决了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科学规划的技术需求,而且推动中国城市和产业园区规划知识与技术“走出去”,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讲述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良生


作为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这十年来,我见证了我校科技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我认为苏州大学的科技发展可以是国家高校科技十年发展的一个侧影。


从学校层面上看,受益于科技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我校教师的科技创新动能得到极大释放。从学院层面上看,在中科院院士李述汤教授的领导下,我院纵向科研项目总经费从2012年的5320万元,上升到2021年的8990万元,增加了约1.7倍;担任国内外学术期刊副主编人数由2012年的1人,上升到2022年的13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从2012年的空白,上升到2021年的11人;基于技术转化所建立的高科技公司,从2012年的1家,增加到2021年的8家。就我本人而言,在这十年中,我带领科研团队,开发了自主发光材料、新型发光器件,并设计制造了中国首条国产G2.5代OLED真空蒸镀生产线,性能达到国际水平。利用自主材料和装备,实现了OLED照明产业化,生产了有益于视力健康的OLED照明光源产品,为当地社会发展创造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讲述人:南京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爱华


作为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我见证了学校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十年来,学校获批通过“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人类健康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肿瘤个体化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承担了“中国人群辅助生殖人口及子代队列建立与应用基础研究”等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作为独立设置医科院校,学校年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300项,位列全国独立设置医科院校前三位。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支撑着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评A+学科,并于2022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同时,我的成长也离不开学校的发展。十年来,我从一名普通讲师成长为青年学术带头人,牵头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任江苏省工程中心主任。作为国内毒理学领域青年领军人物,多年深耕环境健康风险的识别与防控,取得多项成果,为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提供重要参考。在未来的工作中,作为双肩挑的科技管理干部,我将继续践行初心使命,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讲述人: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建昌


我从事农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已经有40个年头,与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得益于优良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我长期坚持以作物生产上存在的重大技术问题和重大需求为科研导向,通过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及其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我观察到一些水稻、小麦品种在施氮量较多情况下籽粒不饱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经过22年的潜心研究,我领衔的团队首创了可以调节稻麦体内激素平衡,促进花后光合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水分调控方法。针对水稻肥水投入量大、利用效率低、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难以协同提高的重大技术难题,我带领团队通过18年的研究,创建了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栽培技术体系。今后,立足三农、致力创新,依然是我的追求和目标。

讲述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顾怡


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有科研、有社团、有竞赛,不断探索,砥砺前行,可以说我是一名实至名归的“斜杠”研究生。


导师是研究生生涯的指路人,指导我在科研路上必须“坐住冷板凳,下得苦功夫”,每周组会的汇报,无数次实验的推理论证,才促使收获研究成果。我带领学生社团青柚工作室,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开发了云毕业照小程序,与国内数十所高校合作,弥补广大学子因疫情无法拍摄毕业照的遗憾。我们也积极参与智慧校园开发,于疫情期间开发校园访客登记等诸多掌上应用,技术助力学校信息化建设。依托于学校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我和团队锐意进取,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大的舞台“互联网+”大赛拔得头筹,这是产学研的一次重要实践、伟大胜利,更是体现了“无创新、不南邮”的学校创新文化。


蓦然回首,人生不应设限,青春迎接挑战;展望未来,常怀感念之恩,不负殷切期望,努力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

第一场:关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 发布会:“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启动!首场发布会聚焦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 看地方:“云”访江苏:让孩子们“有园上、就近上、入好园” 
· 数据说:“数”读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这十年
· 专家谈:学前教育十年发展之路是怎样的?专家这样说


第二场: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 发布会: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云发布”聚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 看地方:“云”访陕西:立足西部,推动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 数据说:大数据带你看高等教育这十年


第三场:关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 发布会: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推进!教育部发布会聚焦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 看地方:“云”访广东:推动“大有可为”的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 数据说:一图读懂!职业教育十年改革发展之路
· 专家谈:现代职教体系成型、多样化模式形成……专家解读职教十年发展路

第四场:关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 发布会:培养创新人才方阵!教育部发布会聚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 看地方:“云”访湖北:研究生教育这样支撑中部崛起
· 数据说:一图回顾!研究生教育十年发展历程
· 专家谈: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专家这样说

第五场:关注义务教育改革发展


· 发布会: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部发布会聚焦义务教育改革发展
· 看地方:“云”访山东:努力提升义务教育人民满意度
· 数据说:图解义务教育这十年
· 专家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专家解读义务教育十年发展历程

第六场:关注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


· 发布会:强语助力强国!教育部发布会聚焦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
· 看地方:“云”访广西:壮乡这样推进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 数据说:图说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十年足迹
· 专家谈:国家语言文字事业走过了怎样的十年?专家来解读

第七场:关注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


· 发布会:整体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教育部发布会聚焦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
· 看地方:“云”访上海: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
· 数据说:图解普通高中教育十年改革发展历程

第八场:关注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

· 发布会:跃上新台阶!教育部发布会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


更多教育信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