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观点 | 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生根的地方
语
10月18日,第二届京台基础教育校长峰会在海淀揭幕。来自宝岛台湾的70余位中小学校长与北京市各区县300余位基础教育界同行,围绕学生素养提升、学校管理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校长简介
我校是1971年建校,目前拥有中关村、华清、百旺三个校区,110个教学班、275名教职工,4739名学生。
近年来,在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学校始终承担着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社会责任。在过去的18年中,学校共参与了7个学校或校区的发展建设,成为海淀区小学中参与办学形式最多、承接新建校、合并校最多的学校之一。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始终以家园文化为引领,以管理制度为保障,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一校多址”办学的“同步、优质、均衡、特色”发展。
在谈课堂之前,我想先谈谈课程和教师。因为一个好的课堂首先要有好的课程内容来承载,同时还要有好的教师来驾驭。这里就涉及到好课程的开发和好教师的培养。
我认为:育人重在育心。多年来,中关村二小致力于开发育心课程。育心课程是在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下,从碎片思考走向顶层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育心课程既提供相对丰富的、完善的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吃饱”,又创设多元的、个性化的课程,满足个性需求的学生能“吃好”。
丰富、多元、自主、开放的育心课程,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实践体验、培养能力、走向社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必须有好的教师来实施。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团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提升的空间,我们通过立体式、多层次、全覆盖的团队建设,关注到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教师。针对学科教师——我们成立了8大学科工作室,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专业发展的团队,都能与专家面对面、点对点的交流;针对班主任——我们成立了班主任工作室,为全校的班主任搭建了一个凝练队伍、促进专业化成长的平台;针对青年教师——我们搭建了师徒青蓝之约、青年教师沙龙,帮助他们快速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力的提升。
“个性化脱产培养”是属于每一位教师的“私人订制”。例如,从高中调入我校的科研型教师方老师,她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但是缺乏小学班级管理经验,她的个性需求就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课堂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以及与小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这三方面的内容。为此,学校为她私人订制了低年级段的听课学习课程以及与紫禁杯班主任跟岗学习。
有了好的课程和好的老师,我们再来聚焦课堂。
我认为,课堂的中心是学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展开。我们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跳出思维定式,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拘一格培养学生。经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校的课堂正在实现着主体多元、模糊边界、拓展学习方式的多点颠覆。
Ø 这是三年级数学学科的尚老师在给五年级的学生教授魔方。尚老师是我校顶级的魔方高手,通过他的跨年级授课,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来开展魔方挑战赛。
Ø 这是六年级语文学科的刘晓丹老师,她在组织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定期开展“紫藤书苑”读书会的课程,刘老师是我校的绘本教学特色教师。
Ø 这是美术学科的聂晨老师在给全年级的学生上“共享大课”,因为他是我校出了名的漫画大师。
Ø 这是欧阳自远院士在跟学生聊人生;作家曹文轩和孩子们谈文学;还有家长群体中最会讲故事的妈妈们自发开设的“故事妈妈进课堂”……这样的校外教师还有很多。
Ø 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最佳现场”。这一场的小讲师是来自四年级的学生,这个孩子是个小博物学家,他在跟200名主动预约的粉丝分享他的探索经历。这样的最佳现场我们已经开设了百余场。
Ø 这是华清校区的市级最美少年万逍,她创建了微信公众号“逍儿故事屋”,为视力障碍儿童录制有声读物,累计推送500余期,她的爱心故事受邀在另外两个校区进行巡讲。类似的巡讲团也在交流中不断壮大。
Ø 这是我们每学年的“开学第一课”。全校4700多名学生,近300名教师,240位家长共同构成了一个交互学习的“场”,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会根据任务单的提示,自主规划参与六大主题项目的体验。这里有生生间的交流分享,有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还有学生、家长及教师间的交汇融合。这里,每个人都参与,每个人都是主人,每个人都是主角。
这些课堂有一个共有的核心思想——努力创设主体多元的学习共同体。这些所有行动,指向同一个目的——优势发挥,立体育人。这些课堂模式的形成和内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明晰了以三类主体群为引导的课堂新样态。
分别是:特色教师领军群、校外专家资源库、儒雅少年讲师团。
汇集了科学院21个院所的院士库、囊括了百名学生敬仰的学者专家库、集合了110个班级的家长志愿者群等各领域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下沉到学校,惠及到学生。
孩子们喜欢的“最佳现场”、“文明礼仪开讲啦”、“少先队宣讲团”、“科技创新论坛”等多个组织,为全校近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搭建了展示风采,交互学习的平台。
这些富有活力的学习共同体,促进了课堂主角的华丽转身,课堂样态的精彩蝶变。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既要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现状,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跳出原有的“物理”边界,突破课时和地点的局限,模糊学科和年段的分界;需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动态生成;需要突破单一的教学模板,形成一种不断发散、延展、丰富的立体课堂。
课堂横纵立体融通——我们要求每位老师均要不同程度地掌握一至六年级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以此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现在,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手上都有两套教材:一套是本学科一至六年级的教材,一套是本年级所有学科的教材。通过学科纵向贯通和年级横向贯通,实现课堂的立体融通。
物理边界无限延伸——在课堂的纵横延伸中,课堂环境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向“教室外延伸”。英语口语交际课上——师生走进英语情境教室,在购物中心、机舱、餐厅、银行等“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身临其境的全英语生活体验。美术课上——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进行植物写生,呈现了一个以美育美的生态课堂。
课堂的无限延展,不仅模糊了课堂的边界,也模糊了学科的边界,在环境、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各种新技术快速发展,“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等各种新理念被提出,教育教学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现在的小学生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是最鲜活的新技术的推崇者。他们不可能与新技术隔离,因此,我们尝试借助新型技术不断拓展新型学习方式,包括VR虚拟现实课堂、网络直播课堂、微信互动课堂等。
学校将VR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全国首节VR公开课《太阳系》在科学教师李欣的执教下,让学生戴上VR眼镜,在课堂上体验了“宇航员”的视角,学生们的感受是“真实”的,是个性的,学习更是主动、积极的。
“网络直播课堂”在我们的学生中也十分流行:学校星云社的小讲师活动中,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六年级的社长汤薛宇、韩明潇,针对同学们的学习困惑与需求开设了网络直播课。他们的《天文知识系列讲座》,不仅吸引了身边一大批同学上线同步学习,还收获了粉丝在线送花点赞的认可。
“微信课堂”也是在日常师生、生生互动中被广泛应用的,如:《英文绘本故事》课,学校的英语老师面向全校学生推出了“大象绘本馆”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分享一个精心制作的绘本有声故事,丰富学生的视听学习内容。口语表达课后,学生也在班级微信群里进行互动表达,并将学习成果分享到群里,老师也会及时评价。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构建好课程、培养好教师,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根的地方,让中关村二小的孩子们都能够成长为拥有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儒雅的气质、感恩的情怀的优秀少年,呈现出“桃红李白 心暖花开”的教育愿景。
排版设计:刘昌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编辑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