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追求独立与自由的西式教育,更强调“制度与规则”
“
英国家庭教育中的制度使孩子掌握了是非观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所信奉的更多是制度下所隐含的逻辑性,而不是家长(人力)的威严,同时家庭的民主与自由又培养了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非常有主见,所以在学校里不会被老师(人力)的威严所震慑,他们会通过逻辑而判断事物。
中国家长对于西方的孩子普遍有这样一种印象,比较独立而且自由,非常有主见,在学校不是特别听老师的话。
自从有了双胞胎奥利和查理,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英国的妈妈是非常讲究原则的,从不溺爱孩子,而且这种原则非常的社会化。
那怎么这样教育出的孩子在学校却不是很容易听老师的话呢?家庭教育到底是严格一点好,还是放纵一点好?本文不是有感而发,而是为人母后的悉心总结,希望引发思考,给予启迪!
英国家庭教育中的制度
1
是制度而不是管制
什么是制度?所谓制度就是约束人类的行为规范,他告诉我们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具有系统性,规律性,重复性及一致性。大到治理一个国家需小到治理一个小家都需要制度。英国家庭教育的制度化是非常深入的。
什么是英国家庭教育中的制度?英国人从孩子出生就会建立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无论是吃饭或者睡觉,都有着一致而重复的章程。
比如婴幼儿睡前章程包括洗澡,刷牙,讲故事然后自主入睡等。当孩子大一些,有关孩子的行为教育,就吃饭这件事,比如严格的主餐与零食时间,饮食健康的控制,如果孩子闹情绪没有好好吃饭,只能挨饿等到下一顿。
家长还会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例如贴画勋章累计奖励法和设立淘气角的惩罚方法等。在孩子青少年期,家长会建立一定沟通计划,设立家务实施制度或学习与度假制度等。有些家庭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还会加入礼仪教育,例如吃饭礼仪,待人接物的礼仪,保护环境的责任等,难怪英国素有绅士之国之称。以上种种家庭教育制度都具有约束力,系统性,规律性,重复性和一致性。
英国家庭教育制度的社会化不但体现在实施率高,而且也反映在方法上的统一。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不说,像是行为教育选用的奖惩方法,幼儿园学校及家庭都具有一致性性。有些制度的实施,幼儿园或学校及家庭又是一个整体。
制度与管治的区别在于制度一旦建立,就是制度在管孩子,家长只负责督促与实施。孩子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制度中,摸清规律,建立了是非观,自学成才,懂得了自我管理。奥利和查理不到两岁的时候,每次洗完澡就会唱刷牙歌,意思是该刷牙了。
相反,单纯的管制则是家长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情绪不断地督促孩子,怎么又吃甜食了?怎么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吃饭前怎么不洗手?真贪玩,怎么还不去做作业?想到了说说,没来得急管就随孩子去。同时管制还有一定的强制性,父母不小心会把自己善意的认识强加于孩子。
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长在一定时期根据家庭与孩子的成长情况花功夫学习制定,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实施。虽然实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家长要做到坚持有底线。
在中国有隔代育儿的情况,但是制定制度还应是父母,祖父母可以参与意见或成为执行者。我知道中国目前的隔代教育存在很多争论,这里只表述我个人的观点与建议。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需要领导者的,如果大家庭各抒己见,各有各的制度,就等于没有制度,到头来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管制”。
2
制度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
制度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研究表明,婴幼儿非常喜欢重复的作息时间表,因为规律性,重复性与一致性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方法。
对于1.5岁-3岁的孩子,也就是可怕的两岁期间的孩子,制度就是他们成长的必需品。这个时期的孩子叛逆,总是和大人对着干,事实上他们是在拼命地寻找自我,试探与摸索大人的底线,从而建立是非观。
所以大人建立制度,例如不能够攀爬家具,糖果只有去参加派对才可以吃,蛋糕吃完饭后才可以吃等,就是重复而一致地告诉孩子底线是什么。相反,如果孩子得不到有规律、重复而明确的信息,就找不到底线,所以就无法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学不会自我管理,只能根据父母的脸色与态度下菜碟,反而无法建立起独立人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也需要不断更新家庭制度,这就需要父母在不同时期提前做足功课,由制度教育出的孩子比父母的不断说教教育出的孩子更懂得判断与思考,也更加自信。
制度会让孩子痛苦吗?我们每天9点上班,5点下班,这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无形的制度。如果我们5点钟正点下班了,我们会觉得很正常,甚至为没有加班而感到庆幸。相反如果没有这个制度,5点钟下班的人会嫉妒4点钟下班的人,4点钟下班的人又会对3点钟下班的人感到不满。
除了生日和圣诞节,奥利和查理的其他礼物和新玩具都要通过好的表现积累够15个贴画勋章后才能得。所以有时家人或朋友送来礼物,他们就不会急着要,因为他们知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够15个勋章才可以得到,而且得到奖励的那一刻会感到非常快乐!
相反,如果大人溺爱孩子,孩子要玩具就给买,哪一次做不到,孩子就会很痛苦,他们会想是不是妈妈不爱自己了?那以后妈妈还会给我买玩具吗?我怎样才能让妈妈注意到我不开心,于是被负面情绪冲昏头脑。
这个道理很简单,人在得到了却失去的时候会痛苦,人在不知所措,迷茫的时候会痛苦,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也会痛苦。所以无原则的溺爱是在无知中伤害孩子,却没有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与自信。
英国家庭教育中的自由
为何管教严格,教育制度化就不能给予孩子自由呢,其实英国的家庭生活与教育中充斥着很多自由与民主的因素,是在一种制度下的民主与自由。
尊重孩子的感觉不强求。例如,孩子吃饭,如果实在不喜欢妈妈给予的食物,妈妈会建议第二方案,但是孩子实在不想吃,大人就不会强求,但是孩子的确要等到下一顿才能吃到东西。
英国的早期教育,对与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要求多元开发,尽量给予孩子机会接触到美术,音乐及多种运动,但都是以玩的方式。家长会细心观察孩子的发展方向,不会根据自己的想象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到了一定年龄,家长会与孩子讨论共同选择发展方向。
让孩子像个孩子,充分享受天性中最大的快乐。孩子们玩泥,在泥水坑了蹦跳,在自然中奔跑嬉戏都会得到大人的支持。而且大人还会特意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让孩子参与家政讨论,表达观点:既然是家庭一员,就有权力对于家庭中的各项事务发表建议。两三岁的孩子可以决定他们的玩具放到哪里,七八岁的孩子可以提出对于家庭度假的建议,10来岁的孩子可以一起与父母制定制度,例如吃饭时不能看手机,制定饭后清理人员表等。家长的民主给予孩子相应的权利与自由,长期的锻炼,孩子就会对于事情很有主见。
孩子同样可以帮助父母:虽然家长总是处于帮助和教育孩子的角色,可作为一个小人,难倒就不可以在哪个方面比父母强,甚至给予父母建议吗?两三岁的孩子可以建议妈妈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七八岁的孩子可以帮助妈妈分担家务,十来岁的孩子甚至可以在妈妈开车的时候帮忙看路标与地图。只要父母多向孩子求助,孩子就会变得更有担当,同时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通过以上的分析,应该可以回答本文最初的问题:“为何英国家教严格,父母不溺爱孩子,教育出的孩子却不容易听老师的话呢?”
因为英国家庭教育中的制度使孩子掌握了是非观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所信奉的更多是制度下所隐含的逻辑性,而不是家长(人力)的威严,同时家庭的民主与自由又培养了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非常有主见,所以在学校里不会被老师(人力)的威严所震慑,他们会通过逻辑而判断事物。
但是有时小孩子的逻辑并非正确,这就给老师出了难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与小孩子沟通。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文化,也没有完美的教育。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找到平衡点,达到中西完美结合。
我个人非常认同家庭教育中的制度化,因为严厉却没有制度的父母只能用自己的威严教育孩子,却无法启发孩子的思考与自我管理能力。家庭的民主,尊重孩子也是正确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好尺度,满足孩子的人格发展,同时不要让孩子过于自信,让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大人身上学到。至于无原则的溺爱则是坚决要避免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在制度下的自由,但是这个自由度怎样把握真的是一个课题!
作者:大卫吉娜
来源:英国吉娜妈咪
编辑排版:祝颖丽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