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孩子像需要阳光一样需要被欣赏

2017-06-11 孙云晓 中国网教育频道


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

#21天伴读记# 第11天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如果你的孩子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你怎么办?


母亲甲:假如他犯了一个比较大的错误,我可能先不说他,先想想再说,我肯定当时先不处理,因为我的孩子不是那种特别活泼外向的,所以我还是尽量先看他的表现,然后找机会再说。


母亲乙:毕竟孩子比较小、比较幼稚,处理问题可能就不会特别得体,我可能会过几天跟她讲解一下,这个事应该怎么处理呀,犯错会造成什么结果呀。我可能提醒她,然后慢慢地引导她。


这两个妈妈都比较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理,这是非常对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比方考试没考好,或者闯了祸,这都是可能的,你会发现,孩子一犯了错误,就变得特别乖。回家就帮你干活,和言顺语,不惹你。所以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是教育的黄金时刻。



不管孩子犯了再大的错误,父母对孩子讲话,首先要灌输一个意识,就是说:“爸爸妈妈相信你是个好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我们真的很喜欢你呀!但是今天这件事情,你做得不好,你伤害了别人。”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的时候,首先要强调的思想是:“只要你努力,你是能学好的。但这次没考好要找找原因。”你这么说,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呢?孩子会觉得很不好意思:我是个这么好的孩子,爸爸妈妈这么信任我。他在反思中会有一种安慰,我是好人犯错误。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好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我说相信孩子好,这不是虚情假意,是真的相信孩子好。孩子就算做坏事,他本质上也不坏,他也没有大人那么狡猾、那么恶劣。


小孩的冲动是有限的,他就是做做恶作剧,或者不明事理等。所以一定要强化这个意识,你如果越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他就越有可能改正错误。千万不能让孩子破罐子破摔,你说他是坏蛋,他就给你当坏蛋。



我到辽宁葫芦岛去讲课,当地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很难忘。一个男孩子,大概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上课时突然拿起同桌女孩子的手亲了一下。那个女生嚷了起来:“老师,他耍流氓。”老师就在班上说他了,说:“你怎么这么流氓啊,大庭广众之下侮辱别人。”说得这个男孩子头一下子就低下了。然后同学就叫他流氓,他的外号就成“流氓”了。


这个人长大以后,到了二十多岁也找不到女朋友,他产生障碍了,很难跟女孩子正常沟通交往,他不能通过正当的渠道去表达他的感情,后来发展到拦路抢劫,被判刑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贴标签”,比如说,你说他是个流氓,这就给他贴了个标签,他心里就觉得自己是流氓,是流氓就不能跟女孩子保持像好人那样的关系。你说这对人伤害有多大啊!所以我们特别要警惕,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不是因为你考前15名我就爱你,你考得不好我就不爱你了,不是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你考得好我爱你,考得不好我也爱你;你优点多我爱你,你缺点多我也爱你。只要父母的爱在那个地方,父母的信任在那个地方,你的孩子就不会坏得太厉害,孩子总是有不忍的。


我想起孟子说的话,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他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有恻隐之心,说明他有仁之心的萌芽;人有羞恶之心,说明他还有不好意思的事,他还有义之心的萌芽。而我们的孩子岂止有这些。


所以说,我们对孩子要坚定不移地爱、坚定不移地信任,最终你会发现,你越信任孩子,孩子越好;你越表扬孩子,孩子越好。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也没有教育。


 

有一种陪伴,叫不孤读。

寻找朗读者

只要您爱,我们就提供平台。


 


如果您喜欢朗读,

愿意为大分享有价值的文章,

关注(大事件 | 伴读第二季来了!)

也许您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朗读者哦!



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加小编微信

更多福利等着您!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请输入标题     bcdef

-作者-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朗读者-

冯超,著名播音艺术家,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山西新闻》、《全省新闻联播》主播。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小编推荐

伴读|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伴读|没有游戏就没有童年

伴读|与孩子保持美好的距离

伴读|自由与规则结合是最好的教育

伴读|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伴读|假期是个性化发展的天堂

伴读|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父母要区别对待

伴读|尊重儿童就要宽容童言无忌

伴读|“富不过三代”不是真正的发展规律

大事件 | 伴读第二季来了!!

音频制作:实习生 罗敏

文字编辑:王晓霞

排版:刘昌

设计:实习生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摘自孙云晓教授的《五元家教法》,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转载须经中国网教育频道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参与话题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