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 | 贾平凹:你首先做人,做普通的人

2018-04-23 中国网教育频道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文 / 贾平凹


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要提她的孩子——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把鸡毛当令箭,不该激动的事激动,别人不夸自家夸。

 

有了孩子,谁都希望孩子小时候乖,长大了有出息。结婚生育,原本是极自然的事,瓜熟蒂落,草大结籽,现在把生儿育女看得不得了了,照仪器呀,吃保胎药呀,听音乐看画报胎教呀,提前去医院,羊水未破就呼天喊地,结果十个有九个难产,八个有七个产后无奶。

 

十三年前我在乡下,隔壁的女人有三个孩子,又有了第四个,是从地里回来坐在灶前烧火,觉得要生了,孩子生在灶前麦草里。待到婴儿啼哭,四邻的老太太赶去,孩子已收拾了在炕上,饭也煮熟。现在做了剖腹产的孩子,性情古怪暴戾,人是胎生的,人出世就要走“人门”,不走“人门”,上帝是不管后果的。

 

我长久地生活在北方,最愤慨的是有相当多人为一个小小的官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到位上了,又腐败无能,敷衍下级,巴结上司,没有起码的谋政道德。后来去了南方几趟,接触了许多官员,他们在位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结果也都干得有声有色。究其原因,他们说,不怕丢官的,丢了官我就去做生意,收入比现在还强哩!这是体制和社会环境所致。

 

如今对儿女的教育何尝有点不像北方干部对待官职的态度呢?人口越来越多,传统的就业观念又十分严重,做父母的全盼望孩子出人头地,就闹出许多畸形的事体来。有人以教孩子背唐诗为荣耀,家有客人,就呼出小儿,一首一首闭了眼睛往下背。但我从没见过小时能背十首唐诗的“神童”长大了有作为的人。

 

有人省吃俭用地买钢琴呀,买绘画的颜料笔纸呀,用金钱加拳头要培养个音乐家和画家,结果只能培养出一大批挣全家钱的半通不通的“辅导”。

 

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父母生育儿女,生下也养活了,施之于正确的教育就完成了责任。


如果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接触这样的大人们多了,就会发现,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这人活得愈是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寄托儿女。这行为应该是自私和残酷,是转嫁灾难。试想,你自己都是那样,还苛刻地要求儿女,儿女会怎么看你?

 

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不必担心没有你的设计儿女就一事无成。相反,生命是不能承受之轻和之重的,教给了他做人的起码道德和奋斗的精神,有正规的学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有社会的大学校传授人生的经验,每一个生命自然而然地会发出自己灿烂的光芒的。

 

我也是一个父亲,我也为我的独生女儿焦虑过,生气过,甚至责骂过,也曾想,我的孩子如果一生下来就有我当时的思维和见解多好啊,为什么我从一学起,好容易学些文化了,我却一天天老起来,我的孩子又是从一学起?

 

但当我慢慢产生了我的观点后,我不再以我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只要求她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只强调和引导她从小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譬如踢沙包,你就尽情地去踢,画图画,你就随心所欲地画。我反对要去做什么家,你首先做人,做普通的人。


继承了我的秉性,孩子胆小,我的亲戚们让孩子在外要刚硬,谁敢打你你就打他。我说,社会毕竟不是整日打架的社会,学得那么刚硬还像个女孩子吗?小不忍到底要坏大谋的。

 

我对待儿女的观点,是会被相当多的人反对的,或许将永远落下不称职的父亲的名声。我虽然常常看着小学生、中学生不分昼夜地在书桌前用功,心中充满了悲哀——大人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消极怠工,却把恶果转嫁于孩子——但我也得让女儿去做作业,去复习,去拿回考试的高分。


我现在唯一能做到的,是不能忍受着一些女人向我讲述她为孩子设想的伟大而美丽的前景,她不停地在说,使用着连续的逗号,好不容易出现一个句号了,我得赶紧就说:“哎呀,差点忘了,××要我回个电话的!”我得逃避,我终于学会了逃避。


-朗读者-

北华大学 杨舜杰  

座右铭:一个萝卜一个坑    


小编推荐

伴读 | 李敖:成为一个有光彩的人

伴读 | 梁实秋:读书不读书没有什么关系么?

伴读 | 梁实秋:请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伴读 | 梁实秋:养成好习惯

伴读 | 林清玄:孩子读了“放牛班”,又有什么要紧呢?

伴读 | 林清玄:我唯一的母亲

伴读 | 林清玄:幸福的开关

伴读 | 胡适:大学毕业后的几条路

伴读 | 刘墉:要一个年轻人寻找自己,最好的方法……

伴读 | 龙应台:即使你平庸 父母也未必会失望

伴读 | 史铁生:复杂的必要

伴读 | 迟子建:女人与花朵

伴读 | 丰子恺:华瞻的日记

伴读 | 南怀瑾:做人从心性修养开始

伴读 | 施一公:智商不重要,个性决定你的将来

伴读 | 张晓风:平视,也有美景

伴读 | 周国平:等的滋味

伴读 | 周国平:人生的秘密尽在时间

伴读 | 朱德庸:在一个时代里缓慢行走

伴读 | 龙应台:儿子,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

伴读 | 钱穆: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

伴读 | 周国平论教育: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人


文字编辑 | 王晓霞

排版编辑 | 张昀竹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摘自《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3月出版。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