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关公司在新开商场开了6个快闪店算什么水平
本文的主角,公关公司T3。
前天还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和他们关系这么好?
因为我的商场合作处女作——七宝万科广场,就是拜T3所赐,自那以后,甚至我的工作重心完全转向了自媒体。
因此,T3对我有知遇之恩。
早在当初七宝万科项目时,T3就在商场中设了一间快闪店,名为TO SHOW,我也曾为该品牌写过一个单篇:
除了为商场提供常规的公关传播服务外,T3自有一个分支品牌——PAGOO,旨在成为互联网IP链接实体商业的服务平台。
大白话来讲,就是基于线上的品牌资源,进行整合后,结合自身优势,输送至线下。
随后,T3在长风大悦城做了TO SHOW 2.0;并也陆续在瑞安旗下的几个项目例如瑞虹天地月亮湾、虹桥天地等推出过其他品牌快闪店。
对于快闪店的部分观点,我曾在《在说自己是快闪店前,先搞清楚它是什么》一文中有所阐述,近期,我分享过的一则快闪店案例,是梅西百货,个人认为,这才是快闪店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品牌感,有规格,有话题点,有内容,而且快。
T3其实也深谙其中的问题所在,快闪店的说法正变得越来越“廉价”,是真正的如同梅西百货般的案例,还是只是填铺撑门面,相信各方都心里有数。
但T3或者说PAGOO的逻辑和初衷是没有问题的。
需求端,目前实体店过剩,同时商场需要体现差异化,因此给了更多新鲜业态以“切入”空间;
供给端,成功的线上品牌需要同时又缺乏实体店渠道资源,以更好地扩大其品牌价值,PAGOO作为这样一个整合平台,给线上品牌和线下商场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本文标题所说的6个快闪店(虎扑、好东西、印物所、艺团儿、音乐画布、阿狸),则是T3与我之前写的苏州中心中另一个项目星悦汇的合作尝试。与此前的TO SHOW不同,此次合作,能看出T3有意识地在强化PAGOO平台,并以此提出“社群店”概念。
对此概念,我觉得没有问题,“社群”是极具互联网气质的词汇,相对于“快闪店”这类被用滥了的说法,社群店反而更显务实。
这些具有IP感的互联网品牌,社群,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到线下,同样基于“社群”深耕,才符合逻辑
而快闪店,需要更体现出其含金量。
比如:仅开一天的汉堡店,仅开12天的CHANEL咖啡店等等,这次才是快闪店让人趋之若鹜的性感之处。
作为T3的朋友,很高兴能看到他们在星悦汇有如此集大成之作;作为媒体人,我感受到如今很多没有逻辑的快闪店,都能够成为一家商场对外宣传的差异化话题点;但作为曾经实体零售的一线从业者, 我还是无法掩饰内心的忧伤。
商场供应量过剩,更大的问题,不只是招商,而是人才的跟进不上。
近日连续和几位曾经在K11任职的朋友聊天,他们分属不同部门,但无一不感叹当年商场在开业时,老板能启用年轻人的魄力,以及对他们的培养之深。
他们能耳闻目染好的老板是如何将商业理念灌输给他们以及品牌商,如何对全方位细节的关注和把控。
这种深耕细作的项目,扪心自问现在还有多少。
但凡是好的商业人,大多是在某一好的平台吸纳养分多年,即使以后出来了,会有个名号“某某某是从哪哪出来的”,然后大家会对你和你所打造的商业气质有所感受。
有时调侃说,现在的甲方比乙方流动性还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业项目多,浮躁。对从业者而言,只是从一个地方卖铺到另外一个地方卖铺而已。
然后,商业项目会越来越没有灵魂。
我平时为什么会注重细节,因为当年所在的公司在这方面就是顶级要求,而我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热情发现乐趣,也来自于对细节的观察。
毕竟,品牌资源只是一个联系方式而已,可能几年后,你甚至都不从事这一行业了;但审美、品味以及商业sense的提升、对生活的热爱,才是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的。但它们也却是最难的,因为无法量化。
上周连续有两位应届生朋友问我,自己对商业地产感兴趣,不知道华润好还是龙湖好,哪个提升空间大?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你遇到一个能带你提升商业sense,教你如何打造商业项目的好老师,那才是幸运的事,否则以钱多事少离家近作为参考即可。
放在眼前的问题,商场有空铺,快闪店也好、社群店也罢,确有空间,但如果是打造商业,在这方面还需要招商部、市场部和营运部协同起来做这档事,在最基本的定位、布局、设计、推广等每一环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