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door"独角兽"怎么炼成? 创业反直觉案例一
我们在硅谷@为您报道最前沿趋势
写这篇文章时,我满脑子就在想怎么赶紧写完好回家去吃大烤鱼,因为这篇文章会比较人间烟火,比较人间烟火是指:它会 Cover 非科技圈最大部分那个群体,即美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Nextdoor 已经很大很大了,它都到了 D 轮 1.1 亿美金融资规模,估值讲是个“独角兽”公司,我身边也不断有人提起它,不仅包括家庭妇女,还包括高大上创业者,当然,经常飞天上的投资人和还没 Family 的会少点;但我在中国时,就从没听过一个第三方独立大一统邻居社交平台。
说概念,Nextdoor 其实真没啥好说,“Neighbors Social”一听就能懂的东西,真正值得说的地方可能在:用户使用场景。因为如果你没玩过,你实际上,还是不知道它 10 亿美金估值的“空间”是怎么来的。
是咯,我们都是没“邻居”的人。当年我住上海静安,整天跑上跑下,从不知楼层里都有谁。不知,是没必要知,但如果世界上突然多了个软件,让你发现原来邻居们一个个活泼生动天真烂漫,你是否会觉得生活又美好点了呢?
我的尴尬经历
我进入 Nextdoor 的经历其实蛮崎岖。不过,正好方便你多方位理解它认证设置,因为邻居社交涉及两个最重要问题:安全和信任,坏蛋和非真实用户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Nextdoor 提供了三种认证方式,你可以任选一种。
如下图,一种是“Verify by Credit/Debit Card”;一种是“Verify by Phone”;一种是“Verify by Postcard”。前面两个,即指和你银行账户,或手机号码捆绑的 Mail Address。也就是说,你选的这两个选项任一地址,需和你在 Nextdoor 注册时的 Address 一致。
我的故事开始了。真别小看这三种认证,我简直快被它搞死。
首先,我是个 Rent Apartment 的人,为防止一搬家即换地址,我把那些关键性事务联系方式,全留了我闺蜜住址,她早就买了房。所以第一,如果我用捆绑银行或手机的家庭地址注册和登录 Nextdoor,那我看到的,根本就不是我邻居,而是我闺蜜邻居。汗……那完全是另一个 City 啊。
临时在线改银行地址怎么样呢? I did,but I failed。我为此好奇心大发一路奔到 Wells Fargo,和柜台服务员研究,他也搞不定,一幅棕色大眼镜都快贴到电脑屏幕了。最后,我俩发现:原来房东给我的那个地址,是错的,少了个英文字母“O”。
奇怪的是,每次我在外头玩儿回家把地址输进谷歌地图,结果,我都能安全到家。如此说来,谷歌地图真是智能,还能自动纠错。
但美国邮递员也不是省油的灯。大概是犯类似错误人太多,几乎和我在 Wells Fargo 解决问题同天时间,一张明信片飞过来了。
吓人!这年代还有人用明信片?注意:回头看我刚才说的三种认证,第三种,即你给 Nextdoor 发个所在地,然后,它会按所在地地址给你寄来一个有 Code 的明信片,来来回回整过程就跟搞“暗号”;而当你把暗号输入 Nextdoor,吧嗒一下,爱丽丝进入奇幻世界。
秀下明信片。可以看出,暗号必须在 3 天内输入,否则就不 Work。
这人躺地上干嘛?
就这样,我进入 Nextdoor,然后大概花了 2 周时间测试。以下,是我发现的几种最常用用户使用场景,第一种,首当其冲与“安全”有关。
我一个朋友曾噼里啪啦和我讲了 3 个故事,当时听得我一愣一愣。我一愣一愣,是因为想起,我在中国上海家门口遇到过的一事。但这事回头说,先来听听我朋友故事。
他在 Nextdoor 上曾看到有邻居发帖问 Police activity this Morning at our park area?:“你们有注意到今早我们小区停车场出现的一堆警察吗?他们在干嘛?”
然后,俩邻居跳出来了:“I was wondering the same thing,5 辆警车,且有人戴手铐。”接着,第 4 个邻居蹦出来:“很明显,已有逮捕事件发生,我好奇:这事和过去 3 个月我们小区发生的几起盗窃案是否有关系?”
另一故事,则涉及某辆可疑的车,有个邻居在 Nextdoor 里叫:“从没见过这辆停 XX 车位的 Van 车啊,它一动不动趴了好几天,有谁知道它来历?我要打电话叫警察一探究竟了……”
“和 Pleasanton PD monitor 论坛发的那个‘犯罪与安全’帖子有关吗?”另个邻居跳出来;
马上,第三个人向那个发帖者喊:“Peter,快拍照,尤其是车牌号要拍好,我觉得,这事赶紧得打电话叫警察……”
第三个故事则是这样的:有人大呼小叫说他周六早上车门被撬了,“咱小区咋变成这样了,我非常怒,我们得马上互相监督,天啦这真可怕!我们小区绝对需要更多警力……”
和我说这几个故事的朋友住 Pleasanton 这个 City,距我家开车 45 分钟,比我离我闺蜜家还远,所以这些信息,我其实看不见,但他和我说这些事时,我迅速想起前年夏天,我在上海遇到的一个事。
那是个秋风习习之夜,我走路回家,看到十字路口躺了个人。尼玛,一动不动,真是一动不动啊,奇怪的是,他像个“艺术品”那样横在交通要道,周围没一个人低头看一下。我都不知道他是不是还活着呢?咋就没人关心他呢?
十字路口对面是露天烧烤,我问烧烤老板这人躺着干嘛?他说他也不知,大概躺了快半小时了吧?绕过烧烤 2 分钟,就是我家,我给 110 拨了电话,确认警察会来,飞奔就回了家。如果上海有 Nextdoor ,我估计:上楼后,我立刻就会给邻居们发贴儿问后续。
男人关心安全,女人喜欢八卦,其实倒过来也一样。所以这是第一类用户情境:security and stories。
这玩意儿是“野猪”吗?
我最近发现身边养宠物朋友真是多到爆。仔细算下,就这 2 天,我说过话的人中有 1/2,至少家里有只猫或狗,可能比例,还要大。我也养过宠物,一只猫(不好意思,叫“Google”),一只龙猫(叫“玻玻”)。
是真的龙猫噢。我朋友,费了好大劲从澳洲空运过来的,这个命属“宫崎峻”的家伙,照理应该怕细菌怕得要命,为养它,我查了大量龙猫宠物必备,但结果,却是我对它过敏!最终,我把它送给了一位我信得过的街坊邻居。
虽然龙猫没了,以后要去买张这样的床:
但一个问题是,如果这只傻不啦叽的动物跑出去,有多少人能知道它是啥呢?它的眼睛是个“复眼”,屁股大得要命,跳起来,还能在空中连环转个不停。
正好 Nextdoor 上,我所住小区邻居社交群里,有人 4 月发了个帖:“今晚我们后院发现一动物。看来不像浣熊,有人知道这是啥吗?”- Arpit Baldeva;另一个邻居说:“是只负鼠。”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个叫“负鼠”的东西,又疯狂查:是种比较原始的有袋类动物,主要产自美洲;
小的如老鼠那么大,最大的,也不过像猫;来不及躲避敌害,他们常常就装死,但这不是聪明做诈,而是真被“吓到”了暂时性休克。不过我看照片,咋觉得是只“野猪”呢?
更多情况,则是有人丢了宠物。我有个邻居,4 天前发了个 Lost Dog 的帖,也 Post 了电话,发动全邻居帮他找。转换到中国,大概就是我们在楼层电梯口贴“寻宠物启示”吧。
然后当天,Nextdoor 就有邻居回复:2 天前下午 5:20 分,他看见这狗在 Arlington 这地了,但不让人靠近,而且跑得飞快。他最后一次看到它,是在 Whitehead 的 Northbound 地带,他说他会帮发帖人留意狗的行踪。
能给我个“保姆”吗?
刚才我写的和宠物有关的,及下面这类“推荐”信息,其实都可归为“互助”场景,Nextdoor 有非常多帖,信息是有关“推荐”。比如,我看见过有让推荐“房屋油漆”工的;然后,有邻居直接扔来一个电话,说她弟弟,刚好专业干这事;还有人,推荐了一个刚帮他干完活的油漆工。
这样的推荐需求真是五花八门。有找清洁工;有找修热水器的人;有找 Babbysitter;还有人说要搬家打算清理家具,问白送,有没人要呢?这几乎都让我想起二手交易平台 Craigslist 了。
其实,Location 近真有好处。两个月前,我曾一不小心扭了腰。妈呀,痛死我也,也要像个“艺术品”一动不能动了。给朋友打电话,他推荐了个瞬间就把我整好的私人按摩师,可那个私人诊所,实在太远,我来回开车整整开了 2 小时。
像上图,另外我觉得 Nextdoor 右侧导航栏,“Bookmarks”以及 Local 下,一系列分类都挺好的,像“Crime & Safety”、“Free Items”、“Lost & Found”、“Recommendation”等,这意味:你几乎不用发问,新用户上来,先默默看下以往用户已发布信息,就可以自助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
订点新鲜水果蔬菜吧?
但 Nextdoor 还有个很有意思地方在:它天然,就是个广告平台。
首先,做服务业有个啥专业 Skill 的,比如理发师;或某些直接面向大众消费级用户的创业者,就可以先把“邻居”发展成“客户”了。
我看过一帖,发帖人说自己:正和农场网上交易平台 Farmigo 合作,现在,把服务带到了我家小区这带:“Farmigo is a local CSA which organizes pick up locations at neighbors homes. They also carry sustainable meats, cheeses as well as fruits, vegetables and other local foods。”如果广大邻居有兴趣,他可以,给到我们一个 6 折优惠券。
然后,真有个邻居花时间去搜索 Farmigo 了,搜完了,还来 Nextdoor 问一堆问题。前面那家伙,就开始做起“客服”来,两个人一问一答来来去去,我看着,还真是蛮温馨。我觉得硅发布报道过的生鲜电商 GrubMarket 最终要用分享经济,做物流环节中至关重要的“The last mile”,或许 Marketing 上也可以借助下 Nextdoor 网络。
另一个案例是有关外卖。过去一年,硅谷外卖公司创投圈风起云涌,有家公司模式是这样的:给你送已经搭好的成品餐全配料,但不帮你做,你还是得自己下厨。只不过,你点原材料时,是直接按成品名来点,比如“日本乌冬面”、“鱼香肉丝”等(为方便理解我乱假设的,那是家完全白人公司,没中国餐点呢)。这家公司,今年就在 Nextdoor 做过 Ad.,但具体不清楚,是公司员工刚好在自己小区发帖,还是用过它服务的消费者,觉得超级棒忍不住推荐。
中国市场
有关中国市场,我想到几件事:
1)与美国地大人稀比,中国人口密度之高,估计一小区就能有成百上千人,“网络效应”应该很大。但我就从没听说,中国有一个独立大一统邻居社交平台。
2)我指的是:我并不希望它是率属于“陌陌”或诸如此类平台的一个功能,邻居社交这么大市场,足够它自己撑起,而 Nextdoor 产品,不往男女情感方向导,应该是有原因的。
3)也做社交创业的“一起网”王亮告诉我,万科已经做了“住哪儿”,有点类似 Nextdoor,也是基于地理位置物业社区,每个用户都必须用真实信息,但它目前还仅适用万科自己物业,比较封闭。另外,据说之前国内有做社交 O2O 项目可以切邻里,但太着急了,忽略社交。这东西,其实和 O2O 不搭边,偏社交才能做起,粘性频次高上去后,再带动本地商业化 O2O,这个逻辑才走得通。我看了下 Nextdoor,它创建于 2010 年,五年了,据说已进军全球,至少已进入英国市场,我想:它今年 3 月获得超过 10 亿美金估值,也和它其实算是另一种模式切入的 “Facebook” 有关吧。Nextdoor 想做 Global Market,想想看,全球人与人之间通过邻居关系链接,而非 SNS 六度空间理论。
再查了下,他们 2013 年才 Lauch 移动 App,之前服务全在 PC 和邮件系统搞。当然,美国人真是狠喜欢邮件系统,我有些朋友用 Nextdoor,都不下载 App,而直接邮件看信息。
4)其实进军房地产的互联网人士,都有可能最终搞这个模式。但要搞得最快最大,恐怕没一家能敌得过分众,它在各居民小区内楼宇液晶屏的天然优势,Wifi 一连,全变成新用户了,倒流量,可以倒得非常快,至少我在上海,电梯里上上下下折腾,如果看到这样的东东,我是想值得一试。当然前提是:分众如果想搞。
5)我一般写文章先盲测,有感触后再搜资料。下午,突然看 Nextdoor 联合创始人 Nirav Tolia 在 2013 年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它非常“画龙点睛”地让我明白了:为何我想这文章没必要提模式,值得一说的只有“用户场景”,因为,很多人想象不出来邻居之间能干嘛,会觉得邻里社交没戏。Nirav 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他承认 Nextdoor 是个非常“counter-intuitive”(反直觉)的东西,如今,人们上 Twitter 都不需要真实姓名,为何会对近得不能再近的“邻居”感兴趣?我们都已经多年没有邻居概念了。但是就像我这篇长文章,竟然绝大部分内容,是我在手机里写出来的,我人生中第一次,通过一个叫 Keep(谷歌系,只支持 Android)的 App。So 世界其实是可以被新创造出的东西改变的,只要你不要太把“现实”当回事,这就是我的想法。
最后,我把“赞赏”功能关闭了,今天该场地已被 蜻蜓FM 包下,感谢蜻蜓 FM 赞助,支持我们在硅谷给大家写更多美国好玩东西。吴晓波会在 蜻蜓FM 平台朗读送给女儿的新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感兴趣朋友可以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也可以戳下面那个视频。当然,这文章也写给我爸妈,他们无法事无巨细知道我在美国干嘛,几天我不写点儿东西,他们就特担心着急。说好了,接下来我会花更多时间,给大家讲讲美国活生生的新鲜玩意儿。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c0155yede1b&width=500&height=375&aut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