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嘉宾新著先睹⑧|权衡:如何迎接和促动世界经济周期第六长波到来?

2017-11-14 权衡 袁琭璐 文汇讲堂

栏口词


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13期,汇聚了23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各科领军人物。栏目“嘉宾新著新睹”,选取部分学者、嘉宾,刊发他们今年年内新著的序和精彩摘要,展示学者们在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视域,凸显丰富多彩的学术成果和文化自信。栏目从10月16日起至2018年春节。


继众多人文书目后,今分享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权衡(文汇讲堂第48期嘉宾)新著《疲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期待新周期——世界经济分析报告》中的导论精选及精彩章节选读,剖析世界经济长周期转换的前景、动力和机遇。


疲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期待新周期——世界经济分析报告》,主编权衡,责编王勤、曹艾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定价79.8元



导论精选

 

2017年后,在低增长和不确定中期待新周期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启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篇章。不难看到,目前的全球经济正在从过去高增长、大繁荣的“恐怖平衡”的“旧常态”走向弱复苏、低增长与再平衡的“新常态”。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已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世界经济的增长前景也愈发扑朔迷离。为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探索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课题组分别对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世界经济形势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微弱复苏中寻找新旧常态转换


世界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走向新常态的过渡阶段,总体而言尚未真正完全走向新常态。一方面,中国经济新常态继续引领世界经济走向新复苏。另一方面,中美经济再平衡和中美经济新常态引领世界经济新平衡。中国经济本身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中美经济走向新常态对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举足轻重,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是中国对外经济、投资空间布局的重心;在一个更加相互依赖和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它们共同构成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发展,是未来世界经济的重大变量。

 

——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复苏分化中从再平衡走向新常态


走向“新 39 37984 39 14987 0 0 4052 0 0:00:09 0:00:03 0:00:06 4052常态”的世界经济必然需要新的动力支撑,也需要有新的增长规则,更将塑造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从趋势上分析,重塑世界经济复苏增长的新格局开始浮现,驱动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的新动力加快孕育,促进世界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规则正在重构。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来看,这些新格局、新动力和新规则,都将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复苏强度、增长高度和持续力度,对未来的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引领性和指向性意义。

 

——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低增长和不确定中期待新周期


对2017年和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走向,我们的总体判断是:全球经济仍将维持低增长和弱复苏态势,短期内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预测2016—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13%、3.18%和3.24%,增速仍旧十分缓慢,尚难达到2008年以前10年的平均增速。 


从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经贸合作前景来看,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特朗普新政将对中美关系带来深远影响,能否“推动中美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进展,更好造福于两国人民和其他各国人民”至关重要。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RCEP前景更为可期。在“莫迪新政”引领下,印度正成为金砖经济体的新引领者,优势互补的中印经贸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中印经贸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此外,以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中国—中东欧合作发展迈向新高度,有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板块和新亮点。


(袁琭璐选编自导论)

 


章节选读


让中国超越式发展助推世界经济第六长波


科技创新并非短期见效,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曲折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经济学家就提出世界经济必须再平衡的观点。2009年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第三次G20峰会上,美国提出世界经济“可持续与平衡发展框架”,主张改变现行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即未来美国居民应降低消费水平,提高储蓄率,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力,减少贸易逆差,减轻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依赖;同时要求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减少出口,转向内需。


2009年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第三次G20峰会


国际社会就如何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也提出了各种意见,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政府协调和干预手段,推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国内均衡来实现,即贸易盈余国减少出口、扩大内需,贸易赤字国减少消费、增加出口。这一方案明显有利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逆国际分工规律。


二是通过发达国家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改善出口能力、取消出口封锁来实现平衡。目前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直接表现为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严重不足,中低端产品缺乏竞争力,高端产品又实行封锁。而背后原因是发达国家缺乏新产业的带动。虽然危机后发达国家都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升至战略高度,但科技创新并非短期内就能见效,加之近年来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大量侵占实体经济利润,影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深度调整的世界经济面临新常态,中国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


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再平衡并未取得实质进展。但在深度调整和再平衡过程中,一些新特征、新趋势开始浮现。危机过后,以消费型为特征的美国经济和以生产型为特征的中国经济开始步入结构性改革和战略调整新阶段,世界经济增长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不管是否情愿,世界经济注定进入新常态,迎来新阶段。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量的最大贡献者,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是世界经济能否强劲复苏的重要因素。据 IMF 测算,2008-2015年,中国贡献了全球GDP增长总量的47%,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火车头”。2015年,全球贸易出现两位数负增长,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却从12.2%上升到13.8%,几乎以一己之力支撑着全球贸易局面。


中国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这五大发展新理念将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局,同时也是顺应危机后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大创新的新要求,必将为引领世界经济下一个长周期的复苏、繁荣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发展动能。



全球化正处在十字路口。但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全球经济走出危机阴霾、实现强劲复苏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更是在逆全球化潮流下,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中国的“一带一路”正在高举全球化大旗,成为逆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亮点和新动力。


除“一带一路”倡议外,杭州G20峰会也进一步放大了中国发展新理念的外溢效益。G20杭州峰会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并围绕扩大SDR的使用、增强全球金融安全网、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完善主权债重组机制和改进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等提出系列建议。立于改革潮头的中国将向世界分享经验、输出方案、提供智慧,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角度去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世界经济再平衡,为推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提供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


推动世界经济新老周期平稳过渡的四项关键举措


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发展周期的重要转折点上,老的长周期尚未结束,新的长周期还在孕育中。毋庸置疑,这是世界经济长周期转换的关键阶段,它是世界经济第五长波向第六长波过渡的低谷期、第六长波发展新动力的酝酿期,也是风险与危机频发的敏感期,需要谨慎应对。


一、加快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上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资源配置机制导致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使得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表现出一些相似特征:一是以再工业化为核心,把发展实体经济、重振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放在重要位置,推动经济由虚向实。二是以绿色增长和智能增长为基本方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低碳等产业。三是以新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强调推动IT技术发展和运用。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不仅要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机遇,提升传统低附加值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要把握全球产业重新布局以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表现以绿色增长和智能增长为基本方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


二、培育和推动世界经济新周期。纵观世界经济周期演化规律,世界经济周期与产业升级或交替更新具有紧密关系,全球经济每一次高速增长的上升周期,归根结底都主要依赖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兴起和快速发展。事实上,当前全球经济的这种弱势周期,更彰显出需要新一轮产业与技术革命将全球经济带入新的上行周期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三、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世界主要经济体需要采取联合行动,建立一个更加简化、透明的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框架,加强在财政、货币、汇率、金融监管、环境保护等一整套全球政策上的协调。


四、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和低增长循环陷阱,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和机制的内在缺陷,因此,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亟待改革、创新和完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就是要努力发挥新治理机制对全球经济的协调和推动作用,弥补现有机制的缺陷和不足,促进全球经济治理和发展。


开启熊彼特周期,新科技革命或形成新一轮经济长周期


熊彼特等学者认为,世界经济长周期是重大科技创新的结果。根据熊彼特的周期理论,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往往会伴随50-60年的经济长周期。从目前技术革命端倪和世界产业变革总态势看,支撑第六长波周期新繁荣的动力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智能化、智慧化为主要特征的IT技术革命的深化,以及基于新能源技术、新环保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大汇流、大综合形成的新科技产业革命。

其二,2010年左右出现的大数据革命也可能引发第六次技术革命。事实上,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已经发生剧烈变化,呈现个性化、定制化、分布式、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和服务化等特征。大数据革命以及与信息通信技术相关联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即其他通用技术领域出现的革命性变化,这些领域的激进式创新叠加在一起,有望引发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从而形成新的主流技术体系。伴随着新的主流技术体系的形成,很有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经济长周期。



从历史经验来看,当技术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出现10-20年以后,将开启新一轮的经济长周期。目前可见的标志性迹象是互联网牵引的新工业革命,信息技术进入到广泛和深度应用阶段,引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管理方式变革。如在产业形态上,基于网络化、智慧化的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不断出现;在组织形态上,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使分散式和社会化生产方式部分替代“集中生产、全球销售”的传统生产组织模式,超大公司将向平台化方向发展,小型公司和个体化的组织越来越多,与大型公司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网络。


总结历史经验,每次世界经济出现周期性转换,总是蕴含着重大发展机遇。就中国而言,此次世界经济长周期转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同中国经济的大阶段转换并行交织且相互作用,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经济由第五长波向第六长波过渡转换,与我国经济发展由原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发展转向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发展的过渡转换交织重合、相互作用,是金融危机后经济运行的总态势、总格局,其中包含了国际、国内双重挑战与双重机遇。这是我们制定短期政策与长远战略的基本点。因此,要把中国经济发展大阶段转换与世界经济第五长波向第六长波转换结合起来。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发展的每一长波繁荣期的形态,都代表着那一时段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最高台阶。我们必须面向世界,让世界第六长波助推中华民族复兴,让中国超越式发展助推世界第六长波新繁荣。


(袁琭璐选编自第4章《新常态孕育世界经济新周期》并标题)



栏目嘉宾阵容(刊发不分先后、继续扩容中,颜色标注者已刊发):


文化社科:赵启正、江晓原、谢宇、彭凯平、季卫东、杨燕迪、文军…

国际:苏格、杨洁勉、刘鸿武、杨剑、潘光、王义桅、冯绍雷…

历史:熊月之、苏智良、郭小凌…

哲学:冯俊、杨国荣、倪培民、吴新文、童世骏、顾红亮…

经济:权衡、陈宪、高帆  …

文学:孙甘露、汪涌豪、戴从容、罗岗 …


(感谢新著责编及所在各大出版社支持!)





相关链接:

嘉宾新著先睹①|江晓原:在数字城堡遇见戈尔和斯诺登

嘉宾新著先睹②|冯俊:让外国人知道怎样的人是“中国共产党员”?

嘉宾新著先睹③|吴新文:中国吸纳马克思主义100年后,中国和世界怎样了?

嘉宾新著先睹④|孙甘露:思南馆中,和唐朝杜甫一起吟诗过腊八节、冬至小长假

嘉宾新著先睹⑤|王义桅:中国梦如何再造中国的同时再造世界

嘉宾新著先睹⑥|苏智良:饶家驹是谁?30万上海难民80年前因他而幸存

嘉宾新著先睹⑦|童世骏: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五条理由


栏目策划、编审|李念

微信编辑|袁琭璐





wenhuijiangtang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