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书房行走 | 第二十五期:走进周宪教授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2021-03-08


      上书房行走  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学者介绍


周宪,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研究兴趣集中在美学、艺术理论、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领域,著有《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视觉文化的转向》、《审美现代性批判》等。




自家书房自家书 | 周宪


有书的房子不都是书房,但书房一定有不少书。书房的要义不在于书籍存放之处,而是读写并产生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谈书房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周作人却在《书房一角》中告诫说,“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话虽这么说,可他在评书说文时还是把自己的书房一角“晒”了出来。相较周作人,林语堂则毫不隐晦地描绘自己理想的书房:


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并不要怎样清洁齐整,应有几分凌乱,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便,住起来才舒服。天花板下,最好挂一盏佛庙的长明灯,入其室,稍有油烟气味。此外又有烟味、书味,及各种不甚了了的房味。


他还坦言,书房里书的种类不要多亦不可太杂,要有几种好读及几次重读过的书——即使是天下人皆詈为无聊的书也无妨。


小书房


读书人与书房的关系若鱼和水一般。选择大学人文学科教师的行当,也就意味着你一生在扮演“四书先生”,从教书匠到读书人,从写书者到藏书家。人与书共生共存的关系总在具体的空间里,所以书房乃是读书人与书籍共在的物质载体。哲人海德格尔有一概念,所谓“Being-in-the- world”,或可译作“人生在世”。细细想来,将读书人的“人生在世”,说成“人在书房”也颇为贴切,那是“四书先生”安身立命之地,是他本真的“生活世界”。


藏书和小摆设


我的“生活世界”是一间不大的书房,因为种种原因,一间宽大书房始终是一个梦想。自家书房虽显局促却也功能齐全,藏书比不上真正的藏家,倒也有自家特色。记得前些年,几个国内的同行挚友来家里小坐,其中一位嗜书如命的好友,对我的藏书发生了浓厚兴趣,以至于他根本没兴趣加入聊天,而是像侦探似的逐一审视架上藏书,不断询问这本那本何处得来,还不时用手机拍下一些他感兴趣的书籍封面或目录。藏书得到了同行赞许,作为书房主人的我还真有点窃喜。后因不断提问作答有关书的事,大伙儿聊天话题便自然转到了藏书读书上来了,我也和大家分享了一件自己亲历的趣事。记得上一回搬家,搬家公司的领班颇有些抱怨,因为从楼上一箱箱地把书搬下去相当费时费力,他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你家书是我们公司搬过第二多的。”此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很想知道第一多为何许人也?答曰:“某大学图书馆!”


我与书房


自家书房虽不大,不过很有生长性。最初我把一间较大的屋子用作书房,后来书越来越多,空间几乎耗尽,于是又布局了一间小书房,三面墙形成一个紧凑的U型书墙,暂时缓解了置放书籍的困难。然而好景不长,过不了多久大小书房均书满为患,于是我不得不另想新招,开始觊觎新的空间,客厅成为首选目标。我在客厅的主墙上立了两排书架,放置了一些不常用的成套的系列,诸如《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朱光潜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狄更斯全集》等,这些整齐划一的套书,摆在客厅里反倒成为一种不错的装饰,所以也没有什么反对声音。遗憾的是,客厅变书房只解决一时燃眉之急,不断涌进家门的书很快又膨胀起来。不久我又打起“占领”餐厅的主意,因为只有餐厅里的一面墙还闲着,原先挂的画作又被一字排开的书架所取代。当书房蚕食自家空间到如此地步时,家人不容分说地颁布了一道“命令”,书房必须停止扩张!打这以后,书房的“帝国扩张史”不得不戛然而止,书的聚集重心又返归早先那间稍大的书房,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了,我便重新布局,征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比如,书柜里每层一排书变成前后两排,书柜顶上堆放书直逼天花板,地面空闲处则被扎堆的书所占据,一时半会儿用不上的书打包装进纸箱里。此时自家书斋已从局促变为拥挤,好在尚不影响斋主的读书写作,需要什么书可信手拈来,凌乱中自有看不见的秩序。


占领客厅的书架

占领餐厅的书架


说完书房之后,该聊聊书房里的藏书了。


由于专业兴趣的缘故,自家所藏的中文书没什么特别可说的地方,倒是英文藏书有些特点和故事。前面提到同行对我藏书感兴趣,说的就是英文书。我的英文书收藏始于80年代,那会儿正在北大读研。北大图书馆的英文藏书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坊间流行的说法是,北大图书馆一家外文图书馆藏量相当于全国各大学图书馆的总和,不知是否真确?没多久我就与图书馆的一管理员称兄道弟起来,这便有机会浏览一些特藏室里精彩绝伦的英文书,因为那些书是不外借的。亲眼所见如此之多好书后,收藏英文书的念头便萌生出来,我开始留心各种收集英文书籍的路径。80年代的北京还真有不少获得西文书的途径,如中图公司常举办西文书特卖会,出售一些国外出版社赠送的样本书,价格几十元一本,这在当时可谓价格不菲,好在买的不多,见到中意的好书毫不犹豫。此外,北大图书馆也会隔三差五把下架的西文书拿出来卖给师生,我也是西文书卖场里的常客,就这样开始了英文书收藏的漫长历程。


随着学识、阅读和交往的扩展,我慢慢地悟出有关书籍的更多门道。其实,对读书人来说,书不只对研究有用,也是交流学术发展友谊的中介。很庆幸自己是个有“书缘”的人,通过和国外学者交流,常常得到不少知名学者的馈赠,诸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尔,英国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社会学家拉什,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心理学家安海姆和加德纳,文艺理论家卡勒,历史学家沃林,丹麦跨文化学者古尔斯特鲁普等。和国外学者交往一方面切磋学术,另一方面还能获作者惠寄大作,真是天下难得的好事!以书结缘不但丰富了我的英文书收藏,亦结交了不少国外学者,有些人甚至成为交谊笃深的好朋友。

部分国外知名学者赠送的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和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交往。有段时间我痴迷于艺术心理学,霍兰德则是国际艺术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领军人物,在数年通信后的1989年,我有幸和他在上海见面,一顿丰盛的晚餐,边吃边聊很是开心,分手前他问有什么可以帮忙,我说想读些经典的英文专业书。他返回美国后立马寄来七八本美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古德曼的《艺术与语言》,奥尔巴赫的《模仿论》,还有两本至今我仍摆在案头时常翻阅的经典读本,一是亚当斯和塞尔主编的《1965年以来的批评理论》,另一是李希特主编的《批评的传统:经典文本与当代趋势》。现在回想起来,这两本厚重的经典读本,对我的学术研究助益颇多,进一步打开了学术眼界不说,还使我对西学文脉和文献有了更完整的把握。


霍兰教授签名他的著作

霍兰德教授寄赠的文学理论经典读本


从80年代到现在,自家英文藏书随时间流逝而不断增长,组建一个小型图书馆恐怕也绰绰有余。在电子资源唾手可得的当下,这些纸质书似不再是那么珍贵了,不过我反倒认为其价值在当下更加凸显。电子资源作为一种均质化的数字载体,往往显得高度同一性,人们得到的电子版本无任何差异。纸质书则迥然异趣,这些以不同方式获得的纸质书,有的是作者馈赠并有题词签名,有的是在国外旧书店费力淘来,书上留下了原拥有者的阅读眉批,有的是托朋友或学生在国外访学时购得,还有的是自己网购所得,不消说,每本书后面都有一些值得忆念的东西。


部分英文藏书


自家书房自家书,那就是我“人生在世”的“生活世界”。坐在自家书房里读书写作备课,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心境和效力。每每出差在外,或是国外访学,读书写作的环境或许更舒适惬意,反倒效率不高。所以还是林语堂的说法与我心有灵犀焉:“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并不要怎样清洁齐整,应有几分凌乱,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便,住起来才舒服。”


卡勒教授赠送的《文学理论》并题签






 周宪先生推荐书单


1.     朱光潜:《谈美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3.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三联书店2001;

4.     李灿霖:《中国美术史》,中信出版社2015;

5.     沈祖棻:《宋词赏析》,中华书局2008;

6.     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艾柯:《美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     本雅明:《单向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

9.     布罗斯基:《小于一》,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

10.   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译林出版社2011;












(向上滑动点击查看)

往期回顾



上书房行走丨第一期:走进徐雁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期:走进苗怀明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期:走进钦文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四期:走进周嘉昕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五期:走进张志强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六期:走进胡文兵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七期:走入海的女儿王颖院士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八期:走进张学锋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上)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下)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期:走进南大校友徐海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一期:走进沈树忠院士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二期:走进丁帆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三期:走进张鑫龙同学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四期:走进莫砺锋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五期:走进李良玉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六期:走进吴小山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七期:走进翟学伟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八期:走进黄荭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九期:走进南大校友张明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期:走进张辰宇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一期:走进南大校友陈红民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二期:走进叶子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三期:走进洪修平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四期:走进南大校友许勇先生的书房















策       划 | 程章灿

统       筹 | 史梅

执       行 | 翟晓娟

编       辑 | 张宇




欢迎南大师生报名参加此栏目

晒自己的私家书房

或者你想看谁的书房也可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会尽力满足的哦

联系我们:zhangyu@nju.edu.cn





“4.23”

世界读书日

系列活动

策划 | 程章灿

统筹 | 史梅

执行 | 翟晓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