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杨凯:专业的收藏家一定是按照美术史的脉络进行收藏
2021年6月11日99艺术网联合JINGART艺览北京举办了“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品收藏趋势”主题论坛。
本次论坛邀请了收藏家、广东时代美术馆董事、北京木木美术馆理事杜杰先生,艺·凯旋画廊负责人、北京市画廊协会会长、当代艺术档案库秘书长李兰芳女士,里森画廊(上海)总监董道兹先生,北京常青画廊市场公关总监彭咏仪女士,99艺术网/成都K空间画廊创始人杨凯先生参加了论坛,共同探讨在后疫情环境下与艺术品收藏趋势的议题。
99艺术网“观点”栏目将呈现嘉宾的精彩发言,与大家分享。
我们一起来听听杨凯先生的观点。
嘉宾介绍
杨凯
99艺术网、成都K空间画廊创始人
·
如何看待网络交易与收藏?
我们今天可以来现场看艺博会,在全球化的疫情期间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来不了现场,包括很多藏家朋友。虽然我们会提前给藏家发图片作品,但大家对于现场感还是有巨大的需求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近,这也是21世纪的一种网络生活方式,无法评论说它是好还是不好。近年拍卖市场中,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等拍卖公司借助网络的力量,取得巨大的交易额,这说明,网络交易正在成为拍卖市场新的交易方式,也在让我们的收藏习惯发生改变。
再举一个例子,之前我们每年都会去香港、瑞士、威尼斯等地方去看展览,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即便路途很远。但如果展览在很近的地方,比如内蒙古,你可能也不愿意去,因为对环境很陌生,不熟悉。所以,熟悉的地方是最近的。
但是网络的优势在于不管是在任何地方,只要足够吸引我,就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看。随着5G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未来的展览体验、交易方式都会有很大的改变,这是趋势,势不可挡。艺术品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色彩、质感,整体传达出的一些微妙的体验感,现在通过网络是无法完全体会艺术品传递给我们的震撼力。现在,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我们现在的科技不够发达,如果将来科技再进步一点点,能通过网络还原艺术品95%的质感,作为一个专业藏家,一个专业的艺术经纪人,也许就不用每年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去飞往各地看展览和参加艺博会了。
“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品收藏趋势”主题论坛现场
画廊会对藏家有所选择吗?
我觉得JINGART很好,因为它设了门槛,有门槛就有标准,就像收藏家要选择专业的画廊,专业的画廊也要选择专业的收藏家一样,这是一种态度。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历史还不长,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还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还需要时间的沉淀。之前,我们很焦虑,焦虑没有人认同我们推崇的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价值,没有多少人知道、认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市场价值,但在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富裕了也膨胀了,同时经历了三次全球性危机——97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20年这场疫情危机之后,中国人在生活方式、美学知识、世界观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价值判断上理性了、成熟了。艺术家在创作上,从之前的学习西方,回归东方母体文化的自觉,再到关注自我生命的体验与感受,革新与创造,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当代艺术价值判断的独立文化思考和艺术面貌。
对于画廊如何选择艺术家,推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要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美术史的角度去做梳理工作,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
专业的收藏家一定是按照美术史的脉络进行收藏,一定是跟艺术家、艺术机构共同成长和推动这段历史的发展,让这个国家、地区产生与众不同的文化艺术面貌。新艺术、新文明的来源就是独立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同样的,作为一个专业的画廊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美术史的基本修养,长期做专业的研究,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才会有专业形象和品牌。像K空间,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传统到当代,都是基于美术史的角度去工作,不能因为某某艺术家是朋友就可以进入到画廊,也不能因为谁有经济实力我们就随便把坏作品卖给他,忽悠他,好画廊一定是有专业底线、有道德标准的。
“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品收藏趋势”主题论坛现场
我本人做媒体、艺术顾问,也开画廊,我们给藏家推荐作品时也是如履薄冰的,生怕藏家买的作品将来在美术史上是垃圾。所以作为画廊从业者,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跟艺术家大量对话,才知道艺术家未来的发展,才能感受他们的学习力、创新力有没有可能性,以及他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的态度,从而判断艺术家有没有未来。
举个例子,我从2015年开始跟尹朝阳接触,通过不断地观察和了解,发现他是一个极具文化思考和行动力的艺术家,有人不看好他的时候,我们反而跟他合作。在创作之外,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中国古美术的研究、对西方美术史的研究、对跨学科知识的研究等等。他去嵩山写生90多次,不仅研究山,而是通过研究东西方美术史和文化史,他本人对应当下社会和世界文化的反思。前几天我去他的工作室看他最近画的梵高题材作品,无论绘画语言、手感、技法、图像和绘画背后的观念、隐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提升,我当时真的是非常兴奋,证明我对他艺术创造力可能性的判断是准确的。
去年疫情期间,我主编了《从沙子堰到玉林西路》文献书。这本书花了两年的时间,聚焦成都西南九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家、诗人、音乐人及艺术生态,还原那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西南艺术群体与众不同,到底不同在哪里?我也想知道,在艺术史中,这个成都艺术生态是如何产生的?又经历了哪些变化?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梳理历史,才出了这本文献。发现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郭伟等优秀的艺术家在那个年代痛苦的挣扎、思考、学习、努力创作、不放弃,才有了他们今天的艺术成就。
所以,我觉得一个专业的艺术机构真的要做大量的研究考察,对比研究,才能认清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对自己负责、对藏家负责,这是一个专业机构应该有的职业修养和专业精神。
视频:叶清
感谢JINGART艺览北京提供图片
end
购藏咨询/商务合作
99yangka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