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剑光:一位年轻“老”前辈的画廊30年

王姝、叶清 99艺术网 2022-09-20



李剑光访谈视频



2021年11月27日,“李剑光画廊三十年收藏展”在798艺术区开幕。开幕式现场,宾客纷至沓来,与其说是来观展,不如说是来参加一场跨越30年的老朋友聚会。在展前我们与李剑光的访谈中,他不止一次提及合作的艺术家都已超越了合作关系而成为了人生中的挚友、好友。



“李剑光画廊三十年收藏展” 现场,2021



李剑光说,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大多与他有着一段特别的缘分和故事。一件件作品亦如影像中的一帧帧画面,承载着有关李剑光和他画廊的重要记忆;也让我们这些非亲历者在不同的时间语境下,可以毫无违和感地将自己融入到那段岁月之中。















“李剑光画廊三十年收藏展” 现场 More



从90年代初北京建外的国贸中心、1991的京伦饭店一层和1992年日坛公园具服殿内的“世纪艺苑”,到2007年798艺术区的“灿艺术”,这些北京城的地标建筑成为了串起国内第一家专业画廊30年间的前行路线。


作为中国画廊界和当代艺术市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李剑光的画廊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萌芽到井喷,从低谷到冷静发展的几乎所有的阶段。在谈到是什么让他的画廊渡过了这些起伏时,李剑光也只是笑笑,轻描淡写地总结了八个字:坚守底线+灵活机动。在这段安放情怀与初心的30年光阴旅行中,他用行动证明了最好的时光,永远在路上。



京伦饭店、日坛公园具服殿、798艺术区,李剑光的画廊在30年间的不同地点



“我最初开画廊其实是件‘被动’的事情。”李剑光说。在他看来,开画廊似乎是机缘巧合下的顺势而为。然而,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是在与机缘的碰撞中度过,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机缘,难道不正说明了它的必然性?


“做画廊的这30年也是我不断学习的30年。这些年国内有很多新生代的画廊做的非常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从最初开画廊因没有可以学习的榜样而只能自己摸索,到不断地向新生代的好画廊学习,在开画廊这件事上,这位“老”前辈始终保有一颗年轻的学习之心,也让他对于画廊的多元化发展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之前我们画廊在作品选择上比较多元化的理念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藏家的需求,那这几年则完全是我从心里更想去接受和喜欢其他风格的作品。”



“李剑光画廊三十年收藏展” 现场,2021

左起:李贵君、李剑光、艾轩、曹力



今年5月,灿艺术中心举办了“尽是彩虹——三十周年又出发”的展览,该展览可以说是“李剑光画廊三十年收藏展”的预告片。当时,在展览名中到底是用“再出发”还是“又出发”的问题上,李剑光斟酌了很久。无论是“再”还是“又”,其实关乎的都是“三十周年”的意义问题。对李剑光来说,一开始策划本次三十年收藏展是想通过这些藏品,让大家看到画廊以多元化为理念的经营思路。然而,后来,他认为这个展览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其更重要的含义在于为它既是历史时间线上的一个终点,更是开启一段新征程的起点。




左:“尽是彩虹——三十周年又出发”展览海报,2021

右:“李剑光画廊三十年收藏展”展览海报,2021



预告片和正片均已上演,在笔者看来,片尾彩蛋倒是可以用李剑光访谈结束时的一句话来概括——“‘灿艺术’要一直开下去,至少再开一个30年。”




李剑光访谈


01

“被动”开画廊

我最初开画廊其实是件“被动”的事情。


那时我在外企工作,认识一些外国朋友,同时也认识一些中央美院的老师和青年艺术家。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方兴未艾,外国朋友对此颇感兴趣;而中国艺术家也需要把作品推介出去,机缘契合之下,我会经常带外国朋友去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一些艺术家工作室或者是家里买作品。包括刘小东、刘庆和、李贵君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因此机缘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1990年左右,中国内地基本没有什么艺术市场,尤其是对油画而言。大家每天都在画画,经济条件不好是一方面,作品也基本没有什么展示的机会。对于艺术家来说,在那个标榜个人表达和释放理想的年代,更多的是期望作品能让人看到。所以,大家就问我,能不能帮他们做展览。



20世纪90年代,李剑光的画廊成为中外友人聚集的场所。开放的氛围吸引了艺术家、批评家、藏家汇聚一堂,大家都把这里当成自由交流的平台。



我之所以说最初开画廊是件“被动”的事情,是因为并非有意为之,而更多的是顺势而为。


那个年代展览场地很有限,又鲜有专门做油画的画廊。要做展览,首先要解决的是场地问题。当时适逢北京建国门外建了国贸中心,外国人比较密集,有很多外国公司在那儿设立办事处,周边又是使馆区。为了方便外国朋友看画,我就在国贸中心A座租了很大一个空间。我记得第一个展览有70件作品,仅仅展出不到十天就卖掉了一半。在国贸的空间做的两、三个展览,销售情况都不错,也结交了很多朋友。但考虑到不能总是打游击似的租场地做展览,在朋友的鼓励之下,就有了找个固定场地开画廊的想法。



90年代李剑光画廊展览现场



90年代初的北京,商业氛围最浓的地方是国贸一带,那里毗邻使馆区,也方便外国朋友看展,于是我就在北京京伦饭店一层商务部租了一个100平左右的空间,开了第一间画廊,起名“世纪艺苑”,那是1991年的春天。


当时大家对开画廊都没什么概念,也没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和模板,完全是自己摸索经验。京伦饭店的画廊空间有里外两间,一间我用来做油画展、一间做国画展。这家饭店是一个中日合资酒店,有很多外国游客,尤其是日本游客,他们非常喜欢中国艺术品,无论是油画还是国画他们都会购买很多。



尊龙与宋怀桂到访世纪艺苑,1994


澳大利亚艺术家Tony Scott个展开幕式,1994



虽然当时的经营状况很好,但总有一个念头、一股力量在内心跃动,就是希望有一个更大、更专业的空间,给大家提供更好的展览与交流场所。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我开始留意周围更合适的空间。当我发现离京伦饭店不太远的日坛公园里的具服殿时,当即就被那种皇家气派的殿堂所吸引。艺术家夏星在不打破这座历史建筑整体的文化风貌基础上,按照专业画廊的标准对室内做了设计,穿越时空阻隔,让这座古老的空间具有了当代的气质。在京伦饭店的空间合约期未满之时,我就将“世纪艺苑”搬到了这里,那是1992年。



1992年 画廊在日坛公园具服殿内景


1992年 画廊在日坛公园具服殿内景


1992年 画廊在日坛公园具服殿内景





02

从传统写实到当代观念


“世纪艺苑”搬到具服殿之后,基于已有的一些经验,我对画廊的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自己的喜好和当时的客观市场情况来看,那个时期我比较倾向于写实绘画。选择的艺术家基本上来自于全国各美院、画院的年轻教师、艺术家。在合作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开始关注并转向当代艺术实际上是2007年正式入驻798,也就是现在这个空间之后。



北京-赫尔辛基 心灵纸本——乔晓光现代纸上作品展,2006年



在到798之前,虽然也做过张海儿黑白摄影个展,王易罡的抽象艺术等展览,但主要的方向还是偏学院派的写实绘画。进入798后,在当时被大家称作“先锋艺术”的对比下,之前的方向反而显得有些老套了。这让我突然感觉继续经营写实绘画并不太适合这个大环境。于是我开始考虑更多地选择一些表现主义和抽象绘画,同时也把“世纪艺苑”的名字改成了今天的“灿艺术”。从学术和经营定位上都更加融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主流当中。





03

坚守底线与灵活机动


做画廊绝不能忽略学术一味迎合市场,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态度,也是必须要坚守的底线。但同时,也要平衡学术与市场的关系。毕竟我们做的不是美术馆,所以不能过度强调学术而忽略市场。


市场变化起起伏伏,艰难的阶段也是必经之路。这期间我也通过其他生意来帮助画廊渡过难关和支持自己的收藏。总的来说,在对学术标准坚守的同时,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和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是画廊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曹力“长翅膀的舞者”个展现场,2014年5月





04

是总结,更是起点


做画廊的这30年也是我不断学习的30年。这些年国内有很多新生代的画廊做的非常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看好的展览、向别的画廊取经都是对我的一种鞭策。


在最初策划这次“30周年收藏展”的时候,是想将过去这些年画廊收藏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与我一同分享收藏的快乐。这不仅是对过去30年开画廊经历做的一个总结,更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李剑光接受采访,2021





05

收藏的故事


这次展览中,几乎每件作品背后都与我有一段缘分和故事。


施本铭的《神圣家庭·对现实生活的冥想》,这件作品大概是1996年我在国外做展览时卖掉的。当时的价格并不高,也不知道买家是谁。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这件作品居然又在国内拍卖市场上出现了。再次看到它的时候,那种激动之情真是溢于言表。当年四、五千美金卖出去,后来花四、五十万又买了回来。



施本铭,《神圣家庭•对现实生活的冥想》,布面油画,162x162cm,1995~1996年



还有一件是王沂东的《花儿。这件作品我非常喜欢,是当年我赞助“78级”《重复·开始》大展的时候,王沂东送给我的。这件作品我一直舍不得卖,后来是为了给在吉隆坡的展览添彩所以带过去展示。有一个美国人非要这件作品不可,我没禁得住他的那份执着割爱与他。我记得那是1996年,卖了2.2万美金。当时我们的约定是他买回去永远不要卖,什么时候想卖一定要卖回给我。一晃十几年过去,我们失联了。2007年左右,我在上海希尔顿酒店咖啡厅居然偶遇到他。我问他当年从我这儿买的作品还都在手上吗?他说,遵守约定,都在家里挂着,一件都没卖。于是我以10万美金的价格又把王沂东的这件作品买了回来。这种“失而复得”的珍贵,我想就是艺术带给藏家无以复加的一种幸福感。



王沂东,《花儿》,布面油画,100×80cm,1994年





06

做画廊与做收藏


我认为经营画廊和收藏是一个并行不悖的关系。


国外的好画廊、大画廊,基本都是收藏型的画廊。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画廊也在往收藏型的画廊发展。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趋势。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爱好或者说是习惯,那就是收藏。从我开设画廊的第二年起,遇到好作品,真的有那种走不动道儿的感觉。可以说,收藏既满足了我个人的爱好,同时也是画廊的一种经营策略。


虽然说90年代“世纪艺苑”的经营状况还不错,但从大的社会与市场环境来说,艺术还是非常小众的领域,能够消费得起的人群属于少数,所以无法保证展览的作品都能销售。与其将未被售出的优秀作品退还给艺术家,我更喜欢的方式是自己收藏。现在想来,让我很欣慰的是,这种冒险式的经营方式造就了我与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的不解之缘,也让我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中的“受益者”。



曹力,《长翅膀的舞者》,60x50cm,1996

李剑光收藏


朝戈,《模特台》,73x91cm,布面油彩,1989年7月

李剑光收藏


罗中立,《凝望》,80.5×99.5cm,1992年

李剑光收藏


周春芽,《山水精神》,74x60cm,1994年

李剑光收藏





07

下一个30年


如果说想对未来的“灿艺术”讲点什么,我想有两句话:


第一句是,“灿艺术”不再改名字;


第二句是,“灿艺术”要一直开下去,至少再开一个30年。





文:王姝

视频:叶清

图片来源:灿艺术中心









end




99好物推荐


往期精彩 / REVIEW

  1. 一展看全当代艺术大咖杰作,2021成都双年展版块精选(下)

  2. 新年献词 | 艺术,感谢你古板的执着

  3. 刘野:“消失”在梅纳尔的光韵中

  4. 硬件提升的第二届广州当代艺博会落幕了,展商的反馈如何

  5. 101岁的韦恩·蒂珀去世了,他为何大半辈子都在画蛋糕?

  6. 中贸圣佳2021秋拍启幕,现当代板块有哪些亮点?

  7. 融汇古今中外 上海明轩2021年秋拍“一间屋”即将隆重登场

  8. 第二届广州当代艺博会:南方艺术生态的打开方式

  9. 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10. 2021成都双年展|“艺术创新与城市创新”学术交流会,探讨艺术与城市共融新形态

  11. 盐田千春:柔软的棉线绷直后就有了力量

  12. 范勃:对身体、生命和精神的思考一贯存在于我的创作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