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因突变的張洹,为人类造永生墓地

Grace.L 99艺术网 2022-09-20




2020年7月,艺术家张洹开通了新浪微博、推特和抖音等社交平台,不断更新他的最新动态:从带着一组人马游历西藏的“洹洹西游”项目、“张洹:灰烬中的历史”首个华人在俄罗斯冬宫的个展、到与各大奢侈品牌跨界合作并拿奖拿到手软、进军 NFT、2022 年创立自己的元宇宙“宇宙花”......张洹到底有多少只触角、并伸向不同的领域、且每一件都做得有声有色、声势浩大?


他就像电影里的某类角色,总是能抓住你的眼球,并让你不由得期待他的下一个动作。



艺术家张洹,图据艺术家工作室


2022年3月份的上海疫情火速蔓延,每日新增感染人数令人心惊。因隔离管控,我们无法拜访张洹位于上海松江的超大型工作室,但张洹一直称“脑壳才是真正的工作室”。在我们尝试以更为生动的视频方式记录下这位57岁的传奇艺术家、却发现无法实施之后,只能通过敲击键盘互传文字的经典方式,来尝试走进他“真正的工作室”。




99ART你如何评价 2005 年之前的张洹和他做过的作品?


张洹:

那时候的张洹是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八年、又去了纽约生活八年的河南人。



99ART由于疫情限制,我们都被禁足在家,如果给病毒发条短信,你会发什么?


张洹:

病毒已准备好与我们和谐共处,但XXXXXXXXX, 非XX不可(笑)。







肉体会衰亡

但数字世界永存





从行动路线上看,张洹走过了90年代边缘的东村,途经世纪初全球艺术鼎盛时期的纽约,最后回到他目前生活的上海。


从早期极具挑衅性的、挑战自我极限的行为作品,到用香灰这一颇具东方精神的材料作画、大型牛皮装置,居住地和创作形式几经转变,但作品背后属于张洹的DNA并没有变:他是张洹,60年代出生于中国,河南人,他总是在转变创作方向并尝试做到极致。


张洹,12平方米,1994年,表演,中国北京


前些年张洹给人留下最强烈的色彩记忆是黑色和血红,如今的他总是一袭白衣,似乎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他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做着一些听起来让人觉得疯狂的事——他所做的事似乎已经超越我们对传统“艺术家”的理解,他的名字与娱乐明星一同被提及,而他不止息的行动力与喷薄的野心更像一位胸怀宇宙的企业家,或科学家。




 永生星球 “宇宙花”  



我们先从张洹的元宇宙永生星球“宇宙花”开始。



今年年初,张洹宣布进军元宇宙,将推出首个元宇宙永生星球“宇宙花”“宇宙花”用户可以通过上传数据、创造、交易、社交和游戏等数字行为构建自己的宇宙,实现记忆、身份和情感等灵魂碎片在链上的永久储存,旨在创造数字资产(遗产)。张洹与合作团队计划在未来三年逐步完成“宇宙花”的基础建设,总体研发预计投入超过五千万美金。 


——不明觉厉!



99ART:为什么称之为首个“元宇宙永生墓地”?


张洹:

宇宙花的核心是“一花一世界”,我们帮助每个人的灵魂都得以数字绽放和延续,这是一场数字永生的革命。



99ART:“宇宙花”和您过去的创作有某些关联性吗?未来三年的基础建设部分将会如何开展?


张洹:

都和生死有关,这是我基因里的东西,挥之不去。基础建设更多是围绕社区发展和DAO生态治理!将基于“开源共创”的思想展开。



99ART:您认为“宇宙花”是当下流行元宇宙概念的衍生、还是对它的质疑或修正?


张洹:

“宇宙花”是关于灵魂永生愿景的终极探索,为实现这一愿景元宇宙能提供技术支撑和构建生态系统。



99ART:您如何看待NFT 艺术,它是“宇宙花”中的一部分吗?


张洹:

NFT是以区块链和NFT技术为媒介的艺术项目,其本质是具游戏属性的商业化运作。“宇宙花”世界将是“NFT项目”的殿堂之一。



99ART:在很多人还未理解清楚元宇宙的概念之时,您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构想。是否对元宇宙概念、以及大家的接受度有过顾虑?毕竟五千万美金不是一笔小数目。


张洹:

元宇宙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它将颠覆我们的认识!后元宇宙是终宇宙、是人神经济、AI失控、是人类末日!




 进军NFT之 数字艺术三部曲 




2020年9月,张洹在俄罗斯国⽴艾尔⽶塔什博物馆举办了个展“灰烬中的历史”,成为第一位在冬宫办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次年11月份,国际数字艺术策展平台EchoX携手张洹工作室和俄罗斯冬宫美术馆共同发布张洹首次数字艺术三部曲:《灰广场》《一个艺术家的天葬》和《罂粟田》。



随后,张洹受邀参加冬宫美术馆的首个虚拟展览“Ethereal Aether"(空灵的以太),作为全球第一个加密艺术展,它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和震撼。张洹的两件《灰广场》作品,与全球加密世界的40余位顶级艺术家,包括“crypto punks”一同参展,向观众展示和解释关于NFT及元宇宙的本质。 





张洹 “灰广场” 



《灰广场》系列是张洹创作NFT艺术的首次尝试,利用 NFT 的视频、动画和媒介呈现出张洹自2005年后开始创作的香灰系列绘画的影像版本,由八个单独的作品构成一个系列。这个月(2022年4月份),《灰广场》系列也将在国际NFT艺术平台Snark.art上线。 


Snark.art上显示,张洹的作品即将登陆


《一个艺术家的天葬》是基于2002年张洹在纽约的行为艺术作品《我的纽约》所进行的数字化创作。彼时,张洹用大块的生牛肉包裹自己,行走在纽约街头,对脆弱与强大同时发出提问。


志愿者招募海报,背景图为张洹“我的纽约”,2005年


而在《一个艺术家的天葬》中,张洹邀请2500名玩家一起,在游戏中切掉一具“牛肉人”的3D数字身体——如果你听过那句著名的游戏广告词“是兄弟就来砍我”,一定会忍俊不禁。在张洹的设置里,“牛肉人”是网络时代英雄主义的化身,它可以是任何人,也须接受被人砍的宿命。


随着更多玩家的加入,牛肉逐渐减少,人形消失之时,即天葬仪式完成——这与张洹计划中的作品相关,他计划在自己人生的末了,在天葬台结束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肉体消没之时,灵魂附身飞翔的秃鹫。 



张洹《一个艺术家的天葬》


这个游戏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只要30秒的游戏,玩家就有机会赢得冬宫典藏“一个艺术家的天葬”终版NFT!作为世界第一个交互式行为艺术 NFT,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跟着张洹参与冬宫典藏 NFT 作品及这次全新型态的行为艺术——也算是坐在家中点点鼠标,顺带就参与了一把艺术史。 


张洹《一个艺术家的天葬》


张洹说:“就这件作品的原生性和互动性而言,堪称史上第一件虚拟行为表演作品。完美地将我的艺术精神带入到虚拟世界中,其游戏化、技术化、互动性都是极具先锋性的实验。” 


张洹还透露,所有玩家收藏的作品图像将合成一个系列/10幅《一个艺术家的天葬终版》,并在Pace的NFT平台"Pace Verso”售卖,而对此,冬宫正在商议永久收藏。 



三部曲的另一件作品《罂粟田》,源于张洹自2010年起持续创作的“罂粟田”系列油画作品,作品灵感源自于西藏文化、藏传佛教带给他的巨大震撼和感动。这件NFT项目由AI算法从油画原作的数据库中选取元素随机生成,每次生成的数字艺术画作都将是独一无二的珍藏。








 “ 我期待 基因突变,

超越物种进化 实现变异 ”



张洹获“新浪时尚风格大赏-年度跨界艺术家”奖杯

右为颁奖嘉宾:国际名媛、珠宝设计师万宝宝


99ART:从“洹洹西游”发起之初就受到一众明星的助阵支持,到与 LV、Dior、轩尼诗等品牌合作、获得“亚洲艺术创变者奖”“年度跨界艺术家”等奖项,您已经是一位把“跨界”玩儿得很成功的艺术家。近期的一些香灰作品或“爱”系列作品,与早年大家所熟悉的张洹有很大的不同——似乎不再直接用身体介入、不再具有那么强的挑衅、反叛、激烈的意味。这也意味着您的表达方式、关注点、自身状态等都发生了一些改变。


张洹:

不管是用身体或者用别的媒介来创作,或者是跨界合作,我的DNA一直没有改变过!“不重复自己”是我的态度,我期待基因突变!超越物种进化实现变异。 


 2021年,张洹作品新作《爱》在莫斯科红场画廊

图据张洹微博


99ART:您在 201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人来世才会喜欢我”,现在这个看法改变了吗?


张洹:

中国人或许来世才会喜欢我。但是不论今生还是来世,我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张洹与奢侈品牌合作的手袋


张洹,家谱, 2000年,美国纽约    



在1994-2005年间,张洹的行为作品是当代艺术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从全身涂满油脂与蜂蜜,坐在公厕中等待被苍蝇附体的《十二平方米》,组织创作《为无名山增高一米》、邀请四十位民工一起完成的《为鱼塘增高水位》......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张洹挑战着自己身体的极限,也在挑战着中国当代艺术刚起步阶段观众的极限。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995年,表演,中国北京


压抑苦闷的环境下,涌动的不妥协变得外放,他选择用赤裸的身体直接表达,而他的作品被评价为“极端和令人不安的”——当然,在2022年魔幻的今天,我们对极端与不安的定义已略有改观,看看新闻,就能收获一堆真切的不安和恐慌。 


张洹,,为鱼塘增高水位, 

1997年,中国北京    


1998年,张洹移居纽约。这幅东方面孔无疑是受西方青睐的,他们乐意看到东方青年的直接,可以大胆、更大胆一些;而“西方的文化如何影响了东方”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张洹就是这个被具象化的目标。


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美术馆请他去做现场表演,人们去看他二十分钟的行为演出,这也将成为接下来几周的话题热榜。 


张洹,花, 2000 年,表演

赫尔辛堡博物馆,瑞典    


我的日本,2001年,表演,横滨三年展,日本


2005年,张洹决定告别行为艺术,原因是:如果继续这样重复地做下去,自己会死掉。 


张洹对自己的喜新厌旧毫不掩饰。对于他来说,不断重复自己习惯的事很困难,意味着他无法获得新的乐趣与挑战,必须要做出改变。但改变则意味着脱离原来的方式,同时失去的还有已成型的市场与地位。但如果他不这么做,他或许就不是张洹。 


张洹的冬宫佛装置


从纽约回到中国,张洹定居在上海,一次在静安寺目睹信众上香的场面,触动了他关于信仰力量的探寻。焚香祈愿之时,没有一人是不虔诚的,静香礼佛之时,没有一个愿望不是关于善与美的。一缕青烟是贯穿中华文化的线,而香灰则是人类所有美好心愿的见证者。


张洹的香灰绘画


“香灰已经不是灰烬,也不是材料,它含有一种精神、一个集体的记忆、集体的创造、集体的祝愿。”张洹用香灰绘制历史人物和事件,用灰烬给予他们不灭的灵魂。 


张洹《1964年6⽉15⽇》在2019张洹冬宫个展现场


香灰作品《1964年6⽉15⽇》是⼀件⻓达37⽶的⾹灰画,灵感来⾃于⼀张1990年初张洹在北京鬼市上买到的旧照⽚,因香灰随时都会随风而散,对环境也有特定的要求。这件作品由团队耗时约五年创作完成,最终作品在冬宫展出时,也足足占据了一个厅的墙面。


名气与声望自张洹30岁时就伴随他至今,前些年,香灰画与他的“工厂化创作”也曾被指故弄玄虚,引发争议。但时至今日,那些话题已不再具备更多的新鲜的讨论性,就如同看客们无人再关心达明安·赫斯特的生产工厂,纷纷计算起他最新的NFT作品可以赚到几个亿的美金。 


张洹工作室,工作室供图


张洹工作室于 2006 年在上海创立,这是关于它的介绍:“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规模的艺术工作室之一。工作室占地 50 亩,专业精英团队百余人,已建立文化产业创作部、大型公共艺术工程部、项目投资部、绘画部、雕塑部、研发部、香灰艺术制作部、摄影部、3D 制作部、学术推广部、衍生产品部、动漫创作部、电影部、区块链项目部等全方位的艺术事业架构......”


或许正是源于这样庞大专业的架构与分工,让张洹可以不断玩儿出新花样,尝试一切他所想要达成的艺术理想,找到更多好玩儿的主意,并将它实施。而去年七月份,一则张洹将携手马斯克SpaceX将自己的NFT作品《人类精子》发射到太空的新闻也着实惊艳。


“亚当00000号”和“夏娃00000号”


99ART:关于您的两个太空项目“孢子工程”和“人类精子”,前者已于去年六月开启,“亚当和夏娃”在太空中飞行了多久?该项目后续如何?另一项目人类精子NFT 作品目前进度如何?


张洹:

一件艺术作品在它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去年“孢子工程"艺术菌:亚当夏娃项目,已成功搭臷卫星升空入轨,祝福亚当夏娃会在太空漫游永存。"人类精子"NFT属观念性作品,因国家航天部名文规定,任何与身体相关的液体或固体均不可搭载卫星升天。

待机缘俱足。 



培育过程,合作技术团队:丰原集团


99ART:从行为转向绘画/装置、跨界时尚、做游戏、以及 NFT-元宇宙,哪个最好玩儿?还有什么是你想要尝试的吗? 


张洹:

每一种尝试都是一种不同的经历体验和感悟。生命不息,就要不停地探索创新,这是一种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生命之旅。 



99ART:作为中国行为艺术的领军人物,您如何看待当下行为艺术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张洹: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朵花,一朵期待灵魂绽放的“宇宙之花”。 



99ART:您在媒体上的露面几乎都是一身白衣,为什么?您的衣柜里有多少件白色的衣服?


张洹:

我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喜欢黑白灰的简洁,爱着冈仁波齐山四季不融的冰雪。 


张洹在西藏



99ART:您的工作室有 50 亩之广阔,很难想象您平时在里面是如何工作的!


张洹:

是另一种生态系统!

脑壳才是真正的工作室。 



99ART:目前关注的互联网议题是什么?


张洹:

Web3.0,俯仰终宇宙,向虚而生。 










   写在最后   



张洹这些年反复在说“中国人来世才会喜欢我”。


从起初的控诉意味到如今的平静陈述,张洹一直走在大部分中国人没有走过的路上,经历着大部分中国人没有经历过的痛苦与丰富。


看客们揣起手观看表演,生死都是戏中人的事。

卖力表演是演员的天职,评头论足是观众的权力。二者之间永远存在深渊。


在2022年4月的上海,钞票和奢侈品都抵不过蔬菜食物的诱惑,各类求助信息和团购群充斥着大家的朋友圈,无意间刷到一篇关于疫情的反思文章:但凡稀缺的都是奢侈的,所以珍惜你身边那些与众不同、非主流走自己路的朋友,他们是你生命中的奢侈品,他们能丰富、开阔你们的生命。


从这个朴素的观念出发,

张洹或许就是这个社会的爱马仕





图源致谢张洹及工作室








end




99好物推荐


往期精彩 / REVIEW



  1. 抛开争议,菲利普•加斯顿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吗?

  2. 专访 | 卢迎华:新冠疫情与“新”美术馆实践

  3. 无逸飞不成席,《夜宴》能否再造市场C位?

  4. 天下一家,艺术家如何控诉战争?

  5. 困境中的艺术复苏季,哪些展览值得出门一看?

  6. 专访 | 杨牧石:我在乎“形式”,但反对“形式主义”

  7. 松美术馆馆长丁泽华:收藏展览相辅,与当代艺术图景同频共振

  8. 霍克尼新展开幕,打开观看艺术的另一扇门

  9. 【展览现场】 艺术家笔下那些形象的“迷”与“思”

  10. 疫情反复,病毒如何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

  11. 市场观察 丨待价而沽的图像,有什么比Instagram更合适?

  12. 专访 | 冯博一:一个独立的“死磕”策展人

  13. 专访 | 鲜花与笑脸背后,再看岳敏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