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我为什么一直在提“建构中国特色的美术馆”
融合了传统与当代的西安美术馆,在熙熙攘攘的西安大唐不夜城中,每天迎来送往无数的参观者。相比一些远离城市喧嚣的美术馆,西安美术馆主打的是走入人群,让当代艺术在更广泛的公众心中生根发芽。
西安美术馆外观
很难想象,在这座激发整个城市当代艺术生机的美术馆建立之前,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几乎没有当代艺术的身影。作为中国第一家国有民营美术馆,西安美术馆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创作者、研究者,到整个当代艺术生态的建立,实现了从一到无穷大的变化。
作为西安美术馆的馆长,杨超对西安本土文化、美术馆管理、当代艺术在地生态均有着深入的研究,基于此,可以说,西安美术馆并不止于是一座美术馆,更是建构当代城市文化的综合实践体。
西安美术馆馆长 杨超
身为中国现代美术馆建设的亲历者和实干家,杨超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美术馆学科建构?在美术馆的运营和管理中,正在面对的问题和困境有哪些?除了美术馆馆长,杨超还拥有包括城市策划人、城市视觉艺术家、研究生导师、艺术家、收藏家等多重的身份,他如何解读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又如何看待当下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与成长?99艺术网对杨超先生进行了专访。
Q&A
从空白到重地,西安美术馆激发了整座城市的当代艺术氛围
Q
在创建西安美术馆的时候,想把这座美术馆打造成什么样的美术馆?
杨超:在西安美术馆建馆之前,西安是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上的一个空白。那时的西安几乎没有当代艺术生态。从建馆初期至今,我们的理念一直是:在继承、传承西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以艺术的当代性为主,扎根全国,放眼国际。
“城墙之外——2017西安当代艺术展”
2017.2.18 - 4.7
“古城新脉——城墙之外 2018西安当代艺术展”
2018.9.22 - 11.30
Q
在近15年的时间里,西安美术馆在大众美育的普及和提升方面所做的工作,具有哪些成效?
杨超:成效非常显著。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点:
第一,经过这十五年的工作,西安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上从早前的空白状态发展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之地。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第二,依托于西安美术馆,西安的当代艺术家由过去零零散散的几个人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形成了当代艺术的强大力量。
第三,很多身处西安的当代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走出过去的徘徊和迷茫,实现了艺术家个体的自觉和觉醒,形成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氛围。
第四,西安美术馆位于西安最繁华的地段,每天的人流量在中国所有美术馆里可以说是最大的。所以,不仅是创作方面,西安这座城市在西安美术馆的带动下,也形成了当代艺术的整体氛围。在过去,很多西安的艺术爱好者和市民对艺术的认知比较传统,随着当代艺术在西安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大家对艺术有了新的认知。
第五,西安美术馆这个当代艺术平台为西安提供了非常鲜活生动的文化活力,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城市文化形象,孕育了新的生态和新的环境。
“城墙之外——2019西安美术馆开馆十周年特别邀请展 西安美术馆十周年文献展”
2019.12.29 - 2020.3.28
Q
西安目前有当代艺术家聚集区吗?西安美术馆通过哪些方式来关注和支持西安本地的当代艺术家?
杨超:严格意义上说西安目前还没有形成艺术家聚集区,以西安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区域来看,相对还比较分散。
西安美术馆与西安的当代艺术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这些年中,我拜访了无数个艺术家工作室,除了那些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很多年轻艺术家的工作室我也常去,与他们进行交流。我们有个常设项目“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项目”,在西安美术馆中,专门有一个展厅是为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提供展览和交流的空间。这个项目不仅受到了西安本地年轻艺术家的关注,也受到了国内很多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年轻艺术家的关注。
【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项目】“董钧:两生花”
2020.12.19 - 2021.01.03
【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项目】“张丹妮个人项目——语焉不详”
2021.5.3 - 5.18
Q
通过与西安美术学院的联动,西安美术馆在帮助建立西安当代艺术生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杨超:这十五年来,西安美术馆与西安美术学院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合作一方面体现在每年都有西安美术学院的很多展览在西安美术馆展出;同时,我们与西安美院的各个系、学院也有合作的项目。一个在当地最重要的美术馆与最重要的艺术院校展开长期紧密的合作,这在全国美术馆系统中是独一无二的。
正因为这种合作,西安美术馆影响了西安美院在教学方面的一些方向。以前,西安美院的毕业展中传统艺术占90%以上,但今天,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学生非常重要的创作方向,毕业展中当代艺术作品至少占有50%。
“回漪·展觐——西安美术学院版画60年文献展”
2020.9.12 - 10.12
“长安风物志——西美毕业季 - 王之荣耀长安风物之高校共创IP艺术展”
2021.6.24 - 7.4
Q
一个城市当代艺术氛围的形成,除了创作者,还依靠哪些方面?
杨超:一个地区当代艺术的氛围如何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有一个庞大的当代艺术创作群体;第二,必须有为当代艺术群体提供展览和交流的平台;第三,必须要有与国际艺术领域进行长期交流的氛围。在这几方面的基础上,我认为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首先是要有一批有影响力、有活力的当代艺术批评群体;再就是要有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
西安的当代艺术批评比较薄弱,至今为止,在年轻的批评家群体中,西安还没有出现一个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批评家。关于这个问题,我与很多人全面且深入地交流过,其中包括西安美院的有关领导。我本人也是西安美院史论系的研究生导师,我向校方提议,西安美院要以史论系为核心,建立西安自己的当代艺术批评群体。我认为这对于西安当代艺术界和西安美学院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近三、四年,我看到西安出现了一批年轻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策展人,这一趋势非常可喜。
西安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在近几年也在发生变化,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很多年轻人进入到当代艺术的收藏领域中。这个群体包括一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人,还有一些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他们对收藏当代艺术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下收藏当代艺术的收藏家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但要将这个群体进一步扩大,我认为还需要一个过程。
“液态——第二届1839摄影奖获奖作品展(第二回)”
2020.12.02 - 12.11,策展人:董钧、海杰
“山海心相——邵泳当代水墨展”
2022.11.20 - 2023.2.20,策展人:杨墨白
中国的美术馆正在面对的问题与困境
Q
近些年来,为什么在全国范围内会大量出现新的美术馆、博物馆?
杨超: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仅有二十余年,在此之前,严格意义上,很多美术馆并不合格。那时的美术馆仅仅是个展览馆,没有收藏,没有研究,也没有展览方向。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城市开始创建新型美术馆,尤其是近些年,中国进入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城市文化和公共空间的建构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主题。我认为,基于这个主题,从当下到未来,一定还会有大量的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文献馆等相关机构出现。
“意大利当代艺术丝路行 - 西安”
2023.6.3 - 7.9
Q
就当下整个美术馆系统来看,在运营管理和定位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杨超:虽然新的美术馆不断出现,但中国的美术馆依然处在“建构中国特色美术馆”的道路上,这也是我一直在提这个概念的原因。
毋庸置疑的是在未来40年,中国会出现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空间的热潮,但是中国的现代美术馆发展历史非常短,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运营经验。在国内,几乎所有的美术馆在发展初期所运用的模式都来自于西方。但西方美术馆的运营模式被原搬到中国之后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经济模式等都与国外不同,所以美术馆管理,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中国的美术馆都在经历这一非常艰难的变革期。
“次元裂痕——方少华作品展”
2021.10.8 - 2022.1.8
Q
具体来说,在这个变革期中,美术馆面对的有哪些问题?又存在哪些困境?
杨超:首先是管理模式的问题。西方美术馆依托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可以聘请到国际精英来担任馆长。但我们的馆长聘请制度还没有摆脱地域化。政府官员、文化官员,或者当地具有声望的艺术家都可以成为美术馆的馆长。他们也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但并不一定拥有专业的美术馆管理经验。
美术馆管理是一个独特且专业度很高的领域。就全球而言,美术馆管理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专业学科和研究方向。美术馆的运营和管理对馆长的专业水平和实战经验的要求非常高,加之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聘请非专业人士来管理,必然会引发一座美术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
第二,在国内美术馆人员的建构上,缺少很好的流动性。全球美术馆人员的流动非常快,这种流动性,对美术馆的学科交流和经验互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国内美术馆系统,尤其是官方美术馆中,人员流动存在不小的障碍。
第三,官方美术馆的管理制度比较僵化;民营美术馆虽然相对灵活,但缺乏稳定性。民营美术馆的管理、决策,甚至存亡很多时候取决于投资人的经济状况。
【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项目】“初劭玮个人项目——切片记忆”
2023.6.21 - 7.21,策展人:杨墨白
Q
所以说,资金依然是民营美术馆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杨超:如果美术馆没有资金或者资金不足,一切皆无从谈起,但是中国几乎所有的美术馆都遇到了资金的问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营美术馆。
就官方美术馆来说,政府通常认为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一座美术馆,这个事情就完成了。实际上,建成美术馆的物理形态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日常管理中,涉及到展览、学术研究、收藏、国际交流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可以说,现在绝大多数政府建设的美术馆都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缺少运营和收藏经费,更缺少研究经费。
民营美术馆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但缺乏稳定性。民营美术馆的运营与投资方的企业经营状况休戚相关。
同时,美术馆的人员短缺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短缺的不是人,而是人才。在过去,中国没有美术馆学、博物馆学专业,近几年国内教育系统中逐渐建构了这一学科,但对于大量出现的美术馆,专业人才依然奇缺。
虽然学科已开始建立,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并不能用,原因是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大部分艺术管理专业的老师、教授本身并没有美术馆、博物馆的管理实战经验,也几乎没有参与过城市公共艺术与文化的建构。我认为,师资力量的加强和规模的扩大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
黄亚莉《摄影微喷街景系列NO.8》
摄影,2011
西安美术馆馆藏作品
秦一朝《无题》
油画,2014
西安美术馆馆藏作品
Q
资金的短缺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美术馆的收藏。
杨超:美术馆的收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资金;二是方向。大部分美术馆的收藏资金非常稀缺,甚至没有;而有收藏资金的又存在收藏方向不明确的普遍现象。
这其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现象是研究的缺失。研究对应的是策展。策展人是源自西方的概念,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角色,但传到中国以后,出现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很多策展人的工作并不符合国际策展人制度和规范。不少担任策展人的批评家、艺术家根本没有策展的经验和策展的规范,更甚的是很多策展人对展览所做的工作仅是撰写一篇文章和参加一下开幕式,而对于艺术家的作品、展览空间等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个专业的策展人,从确定展览主题到制定策展线索、展览空间的设计、作品的陈列,再到灯光的布置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且深入地研究,但我们现在很少有策展人做这些工作,所以我认为,目前中国的策展人群体整体水平不足。不过我最近发现,西安出现了几位很专业的年轻策展人,他们在参与策展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国际策展人制度和规范开展工作。这是个很好的开始。
王临潼《风景NO.1》
油画,2011
西安美术馆馆藏作品
没有文化的空间,仅仅只是一个物理空间
Q
城市策划人,艺术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城市视觉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馆长、研究生导师、艺术家、收藏家…… 在这些身份背后,是否有一个一致的目标或者理想?
杨超:虽然身份很多,但核心是我的文化和艺术情结。我做的任何事情都与文化、艺术相关。
我的文化着力点首先是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在城市的建构过程中,如何与文化、艺术结合?如何用文化和艺术来体现城市的核心魅力?如何构建国际化的文化城市理念?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方向。
第二个方向是对城市公共艺术的研究和创造。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呈现。
在全国范围内,我也一直在参与文化城市建构的策划。在当下的环境中,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城市文化的更新,当代文化如何跟城市发展进行融合,是我正在做的事情。
美术馆管理是我众多工作中的一项,但也是我最重要的主业。我认为,美术馆对一个城市的艺术建构、文化建构、公众美育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这些工作之外,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和研究,为美术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如何让学生走出学院围墙,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是我的重要课题。
【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项目】“丛林集——王波个展”
2022.11.15 - 12.2
Q
西安是一座古老的历史城市,历史与传统文化是她的特色和财富,如何通过城市公共艺术,让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当代生机?
杨超:谈城市公共艺术,首先要谈“城市文化”。就“城市文化”来说,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城市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这种精神价值的形成,经历了从个体人格到集体人格的沉淀。
城市文化的核心意义是什么?中国从过去到现在,很多城市文化还停留在口号、文献和会议中,而对于一些历史深厚的城市,其城市文化还被埋在“地下”。
城市文化需要具有公共审美性,其载体包括城市建筑、城市街道、城市景观、城市雕塑等等。城市文化不是虚无缥渺的,是可视的。城市的公共艺术是城市美学教育的大课堂,对市民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
公共艺术存在两个界定:一是泛公共艺术,即只要呈现在公共空间的艺术都是公共艺术;另外一种公共艺术的概念是,呈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对当下社会进行思考、反思和批判的艺术。我们当下论及公共艺术,更多的是指向后一种。
公共艺术存在的条件是有没有公共文化。有公共文化才有公共知识分子,继而才能更好地把公共艺术呈现到公共空间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文化、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是四位一体的。但今天在谈论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无本之木,因为我们缺少公共文化,更缺少公共空间。一个广场、一个公园并不是公共空间,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是要看其有没有公共性,以及有没有公共文化的沉淀。没有文化的空间,仅仅只是一个物理空间。
杨超创办的“西安美灵机构”
【城市区域发展策划】西安曲江新区
杨超创办的“西安美灵机构”
【城市区域发展策划】大雁塔北广场
杨超创办的“西安美灵机构”
【城市公共艺术创意】大唐华清城
收藏的核心是热爱,不是投机
Q
以艺术家和收藏家的身份,如何看待当下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和成长?
杨超:相比业已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相比50、60后艺术家,这一代年轻艺术家没有掌握艺术的话语权,他们的成长过程,我认为是非常艰难的。
这几年国内的确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但是这些艺术家需要平台,也需要市场支持,这也是西安美术馆为什么要推出“青年艺术家项目”的原因。我希望美术馆能多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览的机会,多给予他们关注,因为年轻一代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
同时,我认为当下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需要强调的是,收藏的核心是热爱,不是投机。作品能不能增值,艺术家能不能成为大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热爱而收藏,这才叫真正的收藏家。
Q
作为一位收藏家,哪类作品更能打动你?
杨超: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收藏家群体中,大多数都不能称之为收藏家。所谓收藏家,除了喜爱艺术外,还要有对艺术的专业素养和认知高度。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对艺术的研究,比很多批评家还要深刻。我认为,中国未来的收藏家队伍也需要有一个重构的过程——真正地走向艺术、走向学术。中国年轻艺术家未来的市场需要对应好的收藏家群体,这对于建立良性的当代艺术市场至关重要。
其实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收藏家,我只是一个艺术发烧友。从传统艺术到当代艺术,我收藏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出于喜欢而收藏,至今没有卖过一件。
对我来说,无论是当代艺术大师级别的作品,还是默默无闻的后辈作品,都不重要,我的收藏基于的是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以及我个人的喜好。我认为我还没有达到收藏家的高度,但我有对艺术的自我判断,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编 辑 人 员 | |
Editorial Board | |
撰文、编辑 王姝 版式设计 Alien 图片致谢 西安美术馆 | |
本文为《99艺术网》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点击图片关注 @ 99 ART 公众号
获取更多当代艺术
资讯&观点&收藏知识
[ 商业合作,请联系 ]
99BJ@99ys.com
常年法律顾问: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 2023 99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