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和创新阶段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计量经济学由最初的普及,经过教学的提高和应用研究的推广,至今进入发展与创新阶段。目前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加强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发展,从经典到现代,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内容体系。在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前20年,我国的学者一直处于学习和跟踪的地位,而且人数极少,与国际前沿水平差距甚远。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在理论计量经济学领域有成就的海外学者和一批在海外受到良好训练的年轻学者回国,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情况正在改变。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又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只有加强理论研究,产生一批原创性成果,我们才可能融入世界计量经济学主流。这应该成为现阶段的任务之一。
问题在于从何处着手。翻开国际上“权威”的理论计量经济学学术刊物,在产生一种畏惧感的同时,我们不仅要问:什么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我国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研究与创新的方向是什么?综观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所谓“问题”,包括研究对象和表征研究对象状态与变化的数据。研究对象不同,表征研究对象状态和变化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用以进行经验实证研究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必然不同;已有的模型理论方法不适用了,就需要发展新的模型理论方法。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正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型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基于研究对象和数据特征而发展的微观计量经济学、基于充分利用数据信息而发展的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基础而发展的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基于非设定的模型结构而发展的非参数计量经济学,而它们的“交叉与综合”,又提出了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方法的若干前沿研究领域。
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经使关于中国经济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主流经济学中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数据的特殊性,也为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结构变化特征,政府行为和政策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个体行为在同一时间截面上极大的差异性,选择行为的非理性,等等。抓住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理论方法,应该成为我国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水平
近十多年来,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际经济分析的主流方法,研究对象遍及经济的各个领域,所应用的模型方法遍及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发展与传播,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在社会学、管理学领域迅速扩张,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错用和滥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现象不断发生,甚至较为普遍。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水平?这个问题已经严肃地提出来。否则,有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和信心,甚至葬送其发展的大好局面。
影响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水平的原因有许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法论基础缺乏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这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哲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数学基础和统计学基础。具体问题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科学性、模型类型对数据的依赖性、模型总体设定的经济关系导向、模型变量设定的相对性、模型随机扰动项的源生性、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以及模型应用的局限性等。可见,开展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基础的研究,对于提高应用研究水平十分重要和急迫。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总体模型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研究重要问题,采用正确的模型方法,争取有所发现,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指导原则。研究重要问题,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什么是重要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刊物所偏好的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也需要研究。但是,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上来。采用正确的模型方法,就需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和数据的特征,在参考国外已经发展的模型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争取有所发现,就是要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发现人们通过一般观察和定性分析难以发现的规律。如果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经过复杂的估计和检验过程,最终发现或者验证了人们所熟知的结论,那么研究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微观经济社会领域应该是需要着重拓展的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从我国经济类学术刊物论文的统计分析中发现,已有的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领域。原因有二:一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确实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受人们关注的领域,应该研究;二是关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得,方便研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而抓住民生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切入口。与民生相关的收入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健康问题、教育问题、安全问题,甚至包括家庭问题等,都会逐渐成为已解决温饱的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困难在于微观数据的缺乏。由此,微观经济社会数据的采集和数据质量的诊断,以及数据资源的共享,就成为当前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关键之一,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发展中国的计量经济学课程
一般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课程体系最为接轨的课程,所以计量经济学教学只需要引进和照搬就足够了。采用原版教材,甚至被认为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水平的体现。无论是“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国化”,还是“建设中国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都很难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追溯到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即它是经济学课程还是应用数理统计学课程?无论从其定义和研究对象,还是其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都表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课程,更具体一点说,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课程。那么它就应该具有社会属性,就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
发展中国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最重要的是改造和创新课程的内容体系。计量经济学创始人弗里希为计量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即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任何一项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都包括: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即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即理论假说)→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其中前三个步骤可以归结于“模型设定”。对于这一完整的框架已经形成共识,而且与经济学研究的框架完全一致。任何科学研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如何从经历到的过去、特殊和局部,推论到没有经历到的未来、一般和整体?任何科学研究,也都要遵循以下过程:首先是对偶然、个别、特殊现象的观察;其次是对观察结果进行抽象,提出关于必然、一般、普遍现象的理论假说;然后对假说进行检验,检验方法一般包括实验的方法、预测的方法和回归的方法;最后是发现必然的、一般的和普遍的规律。经济学研究也是这样。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则存在于下面每一步骤之中,即如何观察、如何抽象、如何检验以及如何发现。
但是,目前国内外计量经济学教科书都以模型估计和检验作为核心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也就是说,计量经济学课程所讲授的,并不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模型设定、样本采集和模型应用不见了。如此设计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所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首先,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不是“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而成为一门应用数学课程。其次,这会导致人们对计量经济学性质的片面认识。例如,在功能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只能检验,不能发现”,而不是一个能够作出科学发现的研究全过程。在认识论范畴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是归纳的,不是演绎的”。在方法论的范畴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只能证伪,不能证实”。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人们学习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却不能正确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因为作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正确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而关于这方面,目前的教科书几乎没有涉及。计量经济学课程不能只讲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应该讲授如何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经济关系,如何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进而进行模型总体设定。这样的模型才可能是建立在中国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基础之上的模型,而不是“借人家的坛子装我们的酒”。另外,应该将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在中国,数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制约着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计量经济学不能等着别人提供符合要求的数据,应该将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诊断作为自己的任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李子奈
如果您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请关注公众号“计量经济学服务中心”,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学术问题,快到碗里来
论文指导、软件操作、学术技能、数据分析
一起见证学术力量
学术小组QQ群:219246913(500人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