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真新:强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核心
今天看到王宗平教授的文章:“强度”,让学校体育更“有效”。说的很好,符合逻辑,也符合事实。体育学届一直流行着某种“共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并把“喜欢”做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出现的“放羊课”“三无体育”都和这个逻辑起点有关系。近年来,学界一直在反思,并尝试做出改变。
2021年10月的时候,和王宗平教授有一次对谈。王教授提出:“我们云南能不能提出‘强度体育’”。强度,在竞技体育是常态,在全民健身是状态,在学校体育既应该是常态,也应该是状态,更应该是业态。我表示赞同,但也有一些疑虑。光说强度,没有负荷量吗?没有心理负荷吗?“强度体育”还是“负荷体育”?今天看了文章,觉得强调“强度”的思想是合理的。
第一
强度和“快乐”并不矛盾。有的时候没有“强度”,才觉得不过瘾。
第二
强度是体能练习的核心。没有强度,何谈体能、体质。
第三
强度也是技能掌握关键。很多高超的运动技能,需要在一定的强度下才能形成。
第四强度增强体验,可以陶冶情操,锤炼意志。
强调“强度体育”,是对“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陈寅恪先生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创空前之世局。”没有强度的体育课,还是体育课吗?没有强度体育,何来野蛮之体魄和文明之精神,如何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我想,这里的“强度体育”,不仅是指“有强度的体育”,或者是“达到一定强度的体育”,而且还是指有“度”的体育,科学的体育。
事实上,无论是哪种学校体育思想都具有时代性,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运动要有强度,健康要有强度,学校体育要有强度,人生要有强度。
往期 · 推荐
出品 |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
策划 | 动商新媒体中心
图片 | 微信图片库
编辑 | 代三壮
初审 | 张红兵
审核 | 王宗平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 | dongshangyjzx@163.com
寄语:读书、运动、思考、行动、无论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