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绘本能帮孩子掌握哪些阅读策略?



Q


王林(儿童文学博士、儿童阅读研究者)


首先我想让大家对阅读策略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阅读策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


绘本是有一些独特的阅读策略的。这些策略可能对其他书也适合,但是在绘本阅读当中,大概能用得更好。


  • 比如说“预测”的阅读策略。


绘本故事常常都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或者转折,当我们读到紧要关头,先停下来让孩子去预测故事的发展,这是在绘本教学中常见的一个阅读策略。


  • 比如说“推论”的阅读策略。


推论和预测不一样,预测只是去猜去想,无所谓答案的正确与错误,你猜对和猜得不对都没有关系。但是推论是通过字里行间、话里行间、图里行间,这样的一些信息提供给你,然后让你去推想、推论作者想告诉我们但是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的信息。


也就是说,有时候要通过上下文的阅读,通过图画的细节的掌握来思考问题。


比如《小蓝和小黄》,在里面你可以看到,虽然它是一些很抽象的图案,可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猜想到小蓝和小黄其实也都是孩子,再加上一些上下文的结合,我们就可以读懂这个故事。


再比如说通过绘本里人物的语言、画面当中所提供的信息,去猜想人物的心情,推想人物的情绪,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 再比如说“图像化”的阅读策略。


这种策略在图画书阅读中应用非常广泛。


图像化思考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面对静态的图画。


就是我们看到一个画面,我们从这个画面想到了什么?或者我们把一段文字组合成一个画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松居直先生对图画书的定义是“文×图”,什么叫“文×图”呢?就是文字里说到的图画就不说了,图画里说到的文字就不说了,它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依托的关系。


所以在图像化思考的时候,很多的创作者有这样的经验,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尽量把它写得非常详细,用文字来表达。人物大概是什么样的,穿着是怎么样的,他说的什么话,这个故事怎么样发展,有哪些动物哪些形象在这个画面当中出现,写得非常详细。


然后文字作者创造好了,画家画完的时候, 文字作者再来删,删的是画面已经可以呈现出来的这些文字,这是第一种图像化思考。


我常常用这样的方式来训练孩子,怎么训练呢?就是这本书里,当需要你还原这些文字的时候,通过画面还原文字,你会还原哪一些? 


第二种图像化思考是怎样的呢?


我们常常把绘本叫做“纸上电影”,为什么叫“纸上电影”?


因为它的画和画之间是连续性的,是有关联的,是要共同讲述一个故事,是在这个翻页的技巧里面,通过一幅一幅的图画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它和单幅的画册,和很多大人阅览的画册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翻页当中,画面就有各种角度,就像电影镜头一样,有的时候是俯瞰,有的时候是仰视;有的时候就是远景,有的时候是中景,有的时候是近景。


有镜头的推拉摇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可以让孩子在脑子里借助这本书,形成一个连续动态的画面。这就是第二种“图像化”思考,也是“图像化”阅读策略很重要的一个训练点。


  • 再比如说“整合”的阅读策略。


我们有时候会对一位作家的多本图画书,或者对讲述同样一个主题的不同的图画书来进行关联。


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去做一些对比性的工作:比如同样是生命教育,这本图画书通过什么样的故事来讲述的? 另外一位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一个故事来讲述的?那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是整合信息的能力。


阅读策略是针对所有文章的,但对图画书来说,有一些阅读策略是特别适合用绘本来训练的,特别适合在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当中,让孩子通过绘本故事的阅读来掌握这样的策略。


我一直强调,策略的掌握非常重要,因为阅读策略是让孩子学习“带得走”的能力。故事在家里也会去读,但是老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教给孩子“带得走”的能力。




此内容来源《绘本阅读百问百答》

经长江少儿出版出版社授权发布





-高效亲子阅读指南-• 绘本中的儿童哲学• 绘本中的心理学• 小小绘本,蕴藏着深刻的大思想• 孩子总是喜欢看同一本书怎么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