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电影人邓晨曦:用作品守望乡土 让三坊七巷“永恒”

2017-05-15 王礼林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邓晨曦

邓晨曦,男,1950年3月出生于三坊七巷内的杨桥巷。曾任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海峡两岸电影交流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编剧。


2017年4月26日上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在大连造船厂举行了隆重下水仪式。那一刻举国欢庆。在欢庆的队伍里,有个不起眼的人,在家里对着电视拿着自己写的百万字小说《铁甲家族》,热泪盈眶。他激动又感慨,激动的是中国逾百年自行建造航母梦终实现;感慨的是,中国海军能有今天成就,离不开一批敢于牺牲奉献的福州人。


他就是邓晨曦。邓晨曦一生经历创奇,就像他写的电影剧本,幕幕精彩:高中毕业,作为知青下放三明钢铁厂,从轧钢工干到轧钢工段长,年年获先进;喜欢写作自学成才,培训途中偶遇朋友,剧本被电影制片厂采用,对电影行业一见钟情;福州本土作家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坚持以小说和电视剧形式表现福州三坊七巷文化的人士,电视剧《三坊七巷》通过央视让闽都风情首次进入全国观众视野。


和邓晨曦聊天,你最深切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三坊七巷“原住民”,他对坊巷的始终保持一份强烈的热爱、一份浓厚的情感。不论是写出闽剧名著《贻顺哥烛蒂》的父亲——邓超尘的谆谆教诲,还是从活了102岁、三坊七巷大小姐出身的外婆听来的故事,三坊七巷的文化气息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成为永恒的精神家园。


守护家园,让子孙后代“铭记祖先的荣光,并将这种海纳百川、为民族大义甘愿牺牲的精神,永世传承” ,正是他现在乐此不疲、不为名利甚至贴钱都在做的事情。在邓老的讲述下,他的人生如电影大幕般一幕幕拉开……



▲百万字小说《铁甲家族》


“中国海军今天成就非一朝一夕,是从晚清到民国到新中国不断传承提升来的。中国海军肇始于福州马尾船政的事实不可磨灭,从沈葆桢到萨镇冰到陈绍宽,培养了多少技术专家和海军将领。”邓晨曦说,冰心文章曾写道:

“我记得甲午战败时期,老家福州南后街家家户户挂满白幡祭奠亲人。阵亡的竟都是福州人,震撼人心,让人久久无法释怀。”

2008年,一本名为《铁甲家族》百万字长篇小说轰动文坛。小说通过福州海军林中天世家和日本海军别浦左卫门世家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这部小说的作者正是邓晨曦。面对这段历史,他悟出战争是最残酷的炼狱,通过小说,歌颂了福州海军先贤大义凛然、不怕牺牲的精神。


谈起这部小说的创作,邓晨曦介绍说,1989年调回福州后,他怀着儿时梦想,在闽都故土上热烈搜寻祖宗足迹。他惊喜地发现外祖父陈玑是民国时期海军上尉,抗战时期任海军厦门要港司令部军需课长,名列《中国近代海军职官表》。而他的外婆活了102岁,大半辈子陪伴外公在海军军港生活,给他讲了许多中国海军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使邓晨曦知道了福州马尾港是中国海军的摇篮,也知道了居住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一批思想家、政治家和海军专家的三坊七巷与中国海军文化的渊源。


邓晨曦作品《辛亥舰队》


“我那时的感觉就是,热血澎湃,总有一种使命感觉得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向祖先致敬。”邓晨曦说。说干就干,于是邓晨曦更用心地搜寻福州船政以及海军发展的历史资料。


他为此走访了马尾的君竹村,这个村全部都姓任,绝大多数人家有人当过海军,得知了原来在在海军军界还流传着“无任不成船”这句话;有一小学同学,家里厅堂墙上只挂着一帧祖父身着海军军官服的纪念照,他特恳请同学拿出祖父留下的一鲨鱼皮剑鞘军人魂短剑研究;为了更好的研究,他反复参观、研究福州船政学堂遗址。


邓晨曦直言,写该书过程,是他灵魂“取得真经”的过程,心灵不断被冲击。他记得到图书馆翻资料找海军的后人做调查,许多故事激动得他热泪滂沱。如,海军飞行员乐以琴,在击落日本飞机后弹尽粮绝,猛然驾机撞向敌机,以身殉国;中国海军曹国晟,用小舢板装上鱼雷,从上游漂下,用这种土办法炸沉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8000吨的“出云号”重型巡洋舰……


邓晨曦激情澎湃,100多万字的《铁甲家族》一挥而就。随后邓晨曦又马不停蹄,创作了《铁甲家族》姐妹篇《辛亥舰队》,小说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武昌起义遭到袁世凯反扑,起义功亏一篑之际,主人公和一批福州籍青年海军军官策动海军提督福州人萨镇冰起义,扭转危局,再现福州人为主体的大清海军舰队在长江的血战和历史功绩。



▲邓晨曦在中国电影家协会海峡两岸电影交流工作委员会举办的2016年两岸戏剧电影高峰论坛上作专题发言。


1950年,邓晨曦出生于三坊七巷杨桥巷达明河畔,祖上是三坊七巷的原住民。他父亲是写出《贻顺哥烛蒂》的著名闽剧创作家邓超尘。受到家庭熏陶,让邓晨曦自小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1969年,邓晨曦迎来人生第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作为知青上山下乡被安排到顺昌插队。他什么都没带,只带了几麻袋的古今中外名著。插队四年间,他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埋头读书,四年插队时光对他而言反倒读了四年书。邓晨曦读书不但读的多,而且对许多名著都要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感悟,并常在闲暇绘声绘色地给知青朋友和农民兄弟讲故事,无形中为其给日后文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1974年,邓晨曦调到三明钢铁厂,当了轧钢工。在这座移民城市,邓晨曦接触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为他提供了难得的获取素材的渠道。而置身三钢这个大型钢铁企业里,他更感受到了钢铁工人重情重义、敢说敢做、敢作敢当、爱拼会赢的气度和精神,为他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


去当知青的迷茫在邓晨曦的“语境”中不存在,他反倒以三明为自己“第二故乡”,自强不息,在轧钢一线也让自己“百炼成钢”。他多次被三钢评为先进生产者,被推举为福建省自学成才代表。


▲邓晨曦作品《女人汤》


“如果没有领导和工友们的支持、关心,绝不会有今天的邓晨曦。”说起三明,邓晨曦满心的感激,因为也是在三明,他开启了自己的电影文学创作之路。


邓晨曦介绍了一段难忘的往事:有天他上班眼睛被电焊花灼伤,泪流不止,红肿疼痛,车间一女同事以母乳帮他洗眼、缓解疼痛。车间主任心疼他的眼睛,说“邓晨曦这双眼要为我们三钢工人写文章、写书、写剧本的”并主动找到上级,要求给邓晨曦调换一个工种。在这种情况下,邓晨曦告别了尘土飞扬的轧钢车间,被调到供销科工作,也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文学创作。


在三明,邓晨曦写了许多作品来反哺第二故乡。他先后创作了《十九年华》《血泊皇陵》《走出廊桥》《竹乡鼓声》等4部取材三明、取景三明、歌颂三明的电影。如,《走出廊桥》讲的是沙县小吃的故事:阿桃和阿林走出廊桥,把沙县小吃推向全国,他们的爱情和婚姻也在他们事业走向巅峰时瓜熟蒂落;《竹乡鼓声》通过竹乡永安的林改故事,反映了三明农村改革发展带来的鼓舞人心的新发展、新变化;《血泊皇陵》许多镜头都是在泰宁拍的,故事围绕朱元璋祭扫陈友谅衣冠冢引发的一场扑朔迷离、明争暗斗、爱恨情仇的故事,让外景地展示了泰宁大金湖这一“天下第一湖山”的领秀神奇和魅力。


彼时讲述三明的电影《十九年华》在全国各地同时上映,这在三明这块闽中小城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在那少有电视,看电影是最好文化生活的年月,人们纷纷涌到电影院观看,邓晨曦名震山城,成了三明人的骄傲。他坦言,其人生坚定走电影事业之路,离不开这份肯定。



▲邓晨曦在创作投拍的电影《十九年华》中饰演红军司令员。


“我早年是学写小说的,中途迷上写电影,得益于作家何为和袁和平的启迪。”


1974年春天,邓晨曦参加《福建文学》编辑部在厦门鼓浪屿办的小说改稿班。与他同寝室的袁和平突然接到西安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发来的电报,被告知投稿被采用。此事当时轰动了改稿班,其中就包括邓晨曦。邓晨曦的责任编辑、著名作家何为尤其激动,表示要亲自带着袁和平去邮电所拍回执电报。好奇的邓晨曦也跟了去。


“我见何为亲自为袁和平起草电报稿,那一丝不苟的神情溢于电报稿上,令我至今难忘。”邓晨曦回忆,返回的路上,他请教何为,“我们普通的业余作者,也可以写电影剧本吗?”何为鼓励道,“和平不是成功了吗?你也可以写呀!”


当晚,邓晨曦和袁和平彻夜未眠,两人谈得都是充满神秘感和普通人遥不可及的电影。邓晨曦得知,对方电影处女作写的是女知识青年在内蒙古草原办马背上的小学故事。“写火热生活?”这一下启发了邓晨曦,让他兴奋不已。正是从那夜起,他枕着鼓浪屿的涛声,开始安安稳稳地做了一个电影梦,梦是那么甜,那么美,仿佛闻到了木棉花香。


要圆梦就要付出。没有底子,邓晨曦靠自行摸索写电影文学剧本,向梦想靠近。1974年,邓晨曦已是三明钢铁厂当一名轧钢工段长。他拿着每月优厚的工资,订了所有的电影文学刊物,研读他人发表的电影文学剧本。“以专业读物为师,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这就邓晨曦进军电影梦初级阶段的“谋略”。


▲电影《十九年华》


“我很怀念也很感恩过去那个时单纯的年代,只要你有才华你有能力,机会对一切人都是均等的,谁都可以大胆圆梦。”邓晨曦说。他利用业余时间执着地写电影文学剧本,并“斗胆”地投出了第一个习作——-“畲村女画家”,很快收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辑杨军的回信。对方肯定了邓晨曦选材独特、新颖,然后对四万字的习作逐页修改,并叮嘱再改一遍。邓晨曦重改寄回,不久候来佳音:留用。


杨军成了邓晨曦电影路上的启蒙老师、好朋友。邓晨曦离“圈子”更近了。但没有谁可以随便成功,邓晨曦也是,他从写电影剧本开始到首部电影投拍用了十年。


《畲村女画家》剧本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投拍,但彼时西影生产指标用尽,便把该作品转给上海电影制片厂,后又因题材过时被退稿。但邓晨曦没有气馁,等待机会。很快他作品又被介绍给西影的导演华永庄、罗真夫妇。1984年,其作品《十九年华》在潇湘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正是华永庄、罗真夫妇。


《十九年华》写四个出身迥异的年轻红军战士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无价值的牺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影片送审未过关重拍易容是家常便饭,那滋味苦涩无比。”谈起首部电影,邓晨曦笑到。为此邓晨曦和制片厂及有关各方上下努力,终于将原名《十九朵鲜花》的电影修改、补拍,改名《十九年华》后终于通过审查上演。



▲电视剧《三坊七巷》(视频截图)


1999年,一部名叫《三坊七巷》的20集电视剧上映。这部电视剧由著名导演黄健中执导、廖凡主演,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它讲述了从民国到抗战胜利的年代里,福州殷实商贾罗家两个出生后就被掉包、于两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国难家仇中复杂的情感纠葛。


从富家少爷到街头摊贩,从留洋学生到洋行经理,从书香闺秀到烟花女子,一个个具有独特时代风格、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将令人难以忘怀。剧中澡堂、豪宅等纵横交错的坊巷生活,鳞次栉比的漆器行、茶行等商行场景,仿佛迎面扑来的鱼丸、肉燕等美食,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细节俯拾皆是,让全国观众第一次看到了一个活色生香的三坊七巷。


▲电视剧《三坊七巷》(视频截图)。


这部电视剧正是改编自邓晨曦的小说《金喇叭》。推动拍成电视剧的也是邓晨曦。从1986年写下首部此类题材小说《女儿茶》开始,,邓晨曦一发不可收拾,尽情地挥洒聪明才智和赤子情怀,《佛跳墙》、《女人汤》、《金喇叭》等溢着浓郁虾油味的佳作不断问世,而且小说人物中三坊七巷的女性尤其突出。


尤值得一提的是《女人汤》此书,该书集合了邓晨曦20年来12篇反映民国初期女性的中篇小说。该书一大特色是非常注重福州历史文化的考查,以丰富的细节展示了三坊七巷的民俗画面。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几乎写尽了三坊七巷各种阶层的女性:贵妇、妓女、女戏子、女说书艺人、渔姑到缫丝女工……这些南方女性阶层在西方东渐后,无不在道德、文化、经济生活、婚姻性爱等方面产生嬗变。许多人看完此书后得出结论:邓晨曦是最懂三坊七巷女性的人。

▲电视剧《三坊七巷》。

究竟邓晨曦为何对写作三坊七巷为背景的小说如此情有独钟?为何三坊七巷的生活细节,尤其对各阶层女性有如此深刻细腻的理解?


对此邓晨曦解释说,三坊七巷价值在于浓缩了福州晚清最精英的“候官文化”,就靠一条街、一百多人,推动晚清历史发展,这种街道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条。 “我做的点滴,只是希望子孙后代要时刻铭记祖先的荣光,并将这种海纳百川、为民族大义甘愿牺牲的精神,永世传承。”


他说,小时候都是跟外婆、母亲等这些三坊七巷的女人住在一起,从她们那里了解了许多故事和生活细节。也因此三坊七巷最柔美那部分反而最触动他的心,并不知不觉融入了他的血液和灵魂。在他眼里,三坊七巷女性有太多优秀品质为外人忽视。


▲电视剧《三坊七巷》。


他介绍说,三坊七巷女人生活优雅,贵族文化直接影响平民。福州俗语“宁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就是坊巷里的精英文化的民间诠释。他还举例到,外婆是富家小姐,彼时讲话经常是“奴跟你讲”,奴不是奴才,只是自谦;外婆尊称女婿从来都是说“姑爷”,因为“姑爷”称呼会让对方更有面子。


“三坊七巷女人有对家国的大气。现在对福州女人的一些负面评价太片面;三坊七巷的女人因为历史原因,出现‘精英文化’断代了!”他回忆到,外婆曾和他说过一个小故事:沈葆桢太太是林则徐二女儿,在太平天国将领杨辅清包围江西广信府期间,沈葆桢不在,全靠他太太坐镇指挥打败了十万大军,太平军也从此开始由盛转衰,沈葆桢也因为此役升为江西巡抚,在政治上更进一步。


▲三坊七巷马鞍墙  福州新闻网记者 林塨田 摄


“看看福州人的优秀品格——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女人身上都那么明显。这些女人多伟大?知道福州男人为什么那么爱自己的女人?因为福州是先有后面默默持家的女人,才有前面事业有成的男人。”说到此处,邓晨曦眼睛发亮,声音顿时变得格外洪亮。


对于当下关于三坊七巷的保护,邓晨曦表示,“文化是永恒的,保护价值也是永恒,有些文化遗产就要靠政府花钱去养。”


▲福州三坊七巷黄巷(资料图)


他还补充到,虽然有许多文化研究著作,但许多只有理性却感性,这是由于没有生活积累和长辈讲述,缺少生活细节让文章没有分量,甚至有很多谬误。比如福州人吃太平面为何吃鸭蛋,跟疍民出海音同“压浪”求平安无关。他说,听父亲说过,以前福州人看不起疍民,禁止上岸,疍民文化是不可能影响精英文化的,真正来历是,清兵入关后明将洪承畴身为闽人,怕闽籍百姓不剃头被大量屠杀,就让百姓马上去剃头换两个鸭蛋,之所以是鸭蛋是由于当时闽江大量养鸭,鸭蛋便宜。


目前邓晨曦虽已退休,生活却很充实,自出任中国电影家协会海峡两岸电影交流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为了促进三坊七巷的文化研究很保护及促进闽台文化交流继续在努力。他透露,下半年将筹办一个两岸电影交流会。“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文化的宝库,是‘富矿’,深不见底,目前的开发十分之一都不到。不论是建筑学、美食研究还是军事学等,能开发出许多学科,三坊七巷应该被当做一门大学问来研究。”邓晨曦表示,乡土文学创作虽然很孤单,但还会继续,用自己的努力尽好“原住民”的责任,让精神家园永存,造福后人。


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方面:1985年其剧本由潇湘电影厂拍摄成电影《十九年华》;1988年其剧本由长春电影厂拍摄成电影《岛国谋杀》;1990年其剧本由福建电影厂拍摄成电影《血泊皇陵》;2008年其拍摄了电影《走出廊桥》;2009年其拍摄了电影《竹乡鼓声》。


电视剧作品方面:已拍摄20集电视连续剧《三坊七巷》《售楼小姐》、《台商千金》、《海峡有爱》、《佛跳墙》、《女人汤》等。其编剧的电视剧《三坊七巷》曾在央视8套黄金时间播出过。


文学作品方面,发表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一百五十万字。1988年报告文学《中国穷吃》获全国报告文学三等奖、福建报告文学一等奖、江苏省报告文学一等奖;1988年报告文学《中国私了》获江苏省报告文学一等奖;2006年出版中篇小说集《女人汤》;200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铁甲家族》,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8月出版长篇小说《辛亥舰队》,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并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各方评说

何亮亮在凤凰卫视2011年9月13日的电视节目《开卷八分钟——邓晨曦<铁甲家族>》中表示:这本书选材非常有意思,在文学史上我还没有见过它的先例,而且小说反映的中国海军抗日战争的史诗,在中国战争历史、在中国现代当代史福州近代的海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在历史上在文学上都没有被充分地反映出来,而这本书可以说在这方面作了非常有力的探索。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