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多栖奇才”唐希:“端”出一片丹心 剖述闽都古城今昔

2017-05-23 邱陵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唐希

唐希,1947年9月5日生于福州仓前山。曾下乡到闽赣交界的建宁县里心人民公社当“知青”。1971年12月返城,在福州第一化工厂任电工。1985年至1987年,停薪留职,借调在福建省总工会《生活创造》杂志社任采编与设计人员。1987年底,调入福州市文联《榕花》杂志编辑部,刊物经多次更名。历任《榕树》编辑部主任,《家园》杂志副社长、副主编、执行主编,《闽都文化》杂志执行副主编。福州文学编辑部主任,闽都文化研究院首任法人代表。2000年获福州市委市政府“十佳新闻编辑”称号,高级美术师职称,2007年退休。


在职期间,兼任福州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曾任民主同盟福州市委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现为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闽都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同时涉足文学艺术、摄影艺术、书刊设计艺术的创作研究,以及地方文史研究与传播。唐希倡导轻松写作,愉快阅读,让历史生动,让传统时尚。


在福州文化圈,今年恰好70岁的唐希堪称“多栖奇才”——既是作家,又是摄影家,还是美术家,精通编辑出版业务。一辈子生活在福州,唐希深爱着这座山水秀丽、文化厚重的城市,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眷恋,敦促他勤勉地埋首钻研浩繁资料、实地踏勘文史遗迹,足迹遍及大街小巷、庙宇楼阁、井台桥梁,用独特的观察力梳理剖析,将乡邦故土的人文底蕴图文并茂地“端”出来,呈现人前。


从《福州文化行旅》到《福州文化散说》,从《话说三坊七巷》到《话说福州老照片》,从《话说福州温泉》到《闽江行旅》,唐希以当代人的眼光回望2000年来的闽都历史文化,找寻这条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灿烂珍珠,用文字解读城乡自然与人文景观,配以百年老照片和现代摄影作品,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同时,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新的文化思考。他说,这么多年来致力于弘扬和传播闽都文化,就是要让每一个来福州的游人和客居者了解福州,让每一个身在福州或远离福州的福州人在文化深度上重新认识福州。


近日,在朱紫坊的工作室内,唐希接受了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的专访。面对不时“侵袭”的蚊虫,唐希幽默地向记者解释,“新房还在装修中,只能暂时将车库改作储藏间和会客室,这些蚊虫也闻得书香,找上门来喽。”


唐希是典型的福州文人,相貌清癯儒雅,身材瘦高单薄,穿着朴素低调,眉宇间有一股掩不住的书卷气。打开话匣子,唐希将这些年来“解读”福州的经历娓娓道来,“福州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在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讲述她。”



《福州文化行旅》2002年版


回想起自己能走上文史研究与创作的道路,唐希沉吟片刻说,“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1947年,唐希出生在福州烟台山,在那里一直生活到5岁。烟台山街区不仅有西洋风情的“万国建筑”,更带着海洋气息的文明与开放。唐希记得,因母亲在三一学校(即如今的外国语学校)教书,他们全家迁到了校区,就住在英式大教学楼东侧的房子里,饭厅与厨房在楼下大水井旁的木构附属屋里。


幼年,唐希常跟着学校里的工友一起在校园里玩耍。三一学校的钟楼上有个古老的大钟,每当上下课的时候,校园里便响起钟声,充满神圣感的音响无数次敲动着他的心灵,这让他从小根植在中华文化的土地上感受外来西式文化的魅力,并将二者融合。


之后,唐希的外公外婆帮人照看朝阳路口(当年海关支巷)的广东馆,父母无暇照顾的时候,他便随外婆住进了这座小洋房。斜对面街有个茶厂,每到夏夜,车间窗户里飘散出茉莉花茶的芳香,灌满整条街巷。


《福州文化散说》2004年版


当时,广东馆这幢红砖的小楼房前屋后是一片空旷的园林,水井、果树、花卉地是唐希童年最快活的乐园,他同玩伴终日嬉戏,一起采外公种的金桔树的果子,用牙膏在枣红色门上作画,用草绳结了喷花小铁桶,在井中汲水直至绳断。最高级的游戏是,从二楼坐上木梯扶手,从楼上滑下,在楼梯转弯口还转了个180度,最后在一楼后厅着陆在瓷砖地板上。


搬离烟台山后,他住到城内的朱紫坊深宅大院里,曾经一度不适应粉墙黛瓦高门坎。渐渐地,他开始接受古城的传统文化:不能跑步、不能站门坎、不可在水井前探头探脑、要随手关紧大门,城区里的生活和烟台山太不一样。


怀着故土情缘,读高中后,唐希常会在节假日从灰墙林立的朱紫坊搭上公交车在观音井下车,漫无目的地散步在烟台山麓那起伏不定的林荫小街,穿越在那七拐八弯的石级小道……


自幼居住在烟台山、朱紫坊,离三坊七巷、上下杭都不远,文化街区的深刻印痕和厚重的历史底蕴,滋养着唐希的心灵,使其对福州的文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今后梳理闽都文化的脉络奠定根基。



1970年插队建宁时在县城留影


《福州文化行旅》是唐希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世纪之交的2002年。回想起15年前这部书籍的创作经历,唐希坦言受到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启迪,不同的是,自己的文化旅程“充满快乐”。


结缘文学,要从32年前开始说起。彼时,还在福州第一化工厂担任电工的唐希,因业余写作拍照投稿频频发表,被福建省总工会《生活创造》杂志社主编黄鲲慧眼识才,办了停薪留职手续后,于1985年借调进来担任采编与设计人员,熟悉了一整套杂志出版的流程。1987年底,又调入福州市文联,继续负责文学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


2000年,时任《家园》杂志执行主编的唐希就在于山上班,从办公室到洗手间有一段距离,每天徜徉山间,也对九仙山别称、王审知建白塔、戚继光醉卧巨石、郁达夫挥毫创作《满江红》等历史典故了然于胸,于山文化中所包容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唐希燃起创作的激情。


2006年《闽都文化》创刊号


没多久,他写了一篇《解读于山》的文章,没有艰深晦涩的史据考证,读来通俗易懂,令人轻松之余增长见识。在标题后,他还加了个副标题:福州文化行旅之一。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刊发在《福州晚报》副刊,连副标题也保留着。“副刊编辑肯定了我作为非专业人士,用另一种思维看文史的写法,说这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希望继续写下去。”唐希说。


此后,他带着笔记本和照相机,踏上了一条奇特的文化行旅,他孜孜不倦地寻找、查阅、购买种种与福州相关的典籍、资料,乐此不疲地寻访着福州的大街小巷,与形形色色的人对话,试图在每一处山与水、路与桥、街与巷、楼与井,乃至每一块被榕树根紧紧拥抱的石头中,捕捉,破译能展现这个城市灵魂的玄机。


《话说三坊七巷》2005年版


乌山、屏山、西湖、金山、中亭街、鼓楼、鼓岭……一路走来,唐希梳理着乡土文化,热情礼赞近现代福州名人,身为作家,他的视角不同于专业历史研究者,而是更多地从普通人的感受出发,注重寻找城市与人心灵之间的关联,从而使作品具备了生动、亲切的色彩。


“我的这种寻找,总是为一些别人不大注意的细节所吸引,我常常从一些器物、场景的变迁入手,与读者一起解读、感受蕴涵其间的文明沧桑。” 唐希说,这本书是写给“与福州有缘的人”。“史学人读它,认为它属于文学;文学人读它,却说它是史学。”不过,他认为,复述历史之时,他尽量努力做得有趣些、好玩些,这是一种对文学与史学固有思维的双重“松动”,也许这种“松动”会给乡土文化带来一些新鲜的气息,产生一些可以联想的东西。


《福州文化行旅》出版后,这本集旅游文化、乡土知识、新老照片于一体的书深受欢迎,很快脱销,并长期位居本土畅销书前列。“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对文史感兴趣的福州媒体人的案头工具书,也第一次让人知道,文史普及读物可以这么编写。”唐希说。


《福州知青文档:永运的脚印》


2004年,《福州文化行旅》获得了首届福州“盛东文学奖”一等奖,无数读者因此而更了解福州,喜欢福州,成了“与福州有缘的人”。


唐希说:“福州人,走出闽之大门是条龙;留在闽之大门里也应该是条龙。”文艺评论家杨健民说,唐希是条什么龙呢?读一读这本书,你会感觉到这是一条很地道的“福州龙”,他腾跃在福州的人文世界里,满腹经纶,他的书超越于历史和理性之上,充满着散文式的话语精神。


2004年,唐希再度推出姐妹篇《福州文化散说》,同样在福州文坛掀起一股热潮。后来,《话说三坊七巷》《话说三山两塔》《话说福州温泉》《闽江行旅》等著作轮番面世,每一次都给厚重的闽都文化注入清流,让年轻人也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读全书,掩卷后遐思不已。


作家蒋夷牧说,唐希让他感到了书的“有趣”和“好玩”。 在对历史的叙述中,融入自己的立场、见解和感受,乃至和朋友们的生活,于是,笔下的历史就变得活泼了,可爱了。你就像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说一些关于福州的有趣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历史。这是他浏览过的介绍福州的图书中“最让人感到亲切、并愿意将它读完的”。



1989年在鼓浪屿走在巨人的身后


除了文史研究、创作文学,还是个摄影家,30多年来,虽然他的相机换了无数部,但不管去哪里都随身携带照相机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唐希至今记得,自己是1980年买的第一部照相机,“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社会变得相对宽松,人们开始可以较自由地用文字、图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唐希是在福州市总工会开办的摄影兴趣班里学习的。


当时,摄影对于人们来说还是新鲜事,更别提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照相机了。唐希的第一幅作品叫《一个也别打破》,拍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工抱着保温瓶的场景,生动记录了改革开放时期工人热火朝天的精神风貌。这幅作品被工人日报刊载后,由《中国建设》杂志社选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展出。不过,唐希始终认为,摄影对他来说只是个工具,定格瞬间的历史,记录时代的浪花,首先要拍好身边的人和风景,花里胡哨的摄影技艺他并不看重。


20世纪末,国内突然兴起“老照片热”,迎合了世纪之交的人们的审美情调,一时间风靡市场。1998年,市文联决定出版一套丛书《可爱的福州》,献礼福州建城2200周年。在策划会上,唐希提出,希望推出《福州老照片》,作为《可爱的福州》丛书之一,这个提议很快就被采纳,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唐希肩上。发征稿启事、跑档案馆,唐希四处搜寻老照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48张由美国人琼斯拍摄的福州百年老照片。


据唐希介绍,1880年,在福州有一位37岁的茶叶商人德特·弗兰西斯·琼斯领着他的妻子和三岁的儿子从马尾港启程返回美国的马萨诸塞州;106年后,1986年10月,一位美国老人送来了他祖父百年前带回美国,他父亲珍藏一辈子、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的48幅福州老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百年前福州的风土人情,诉说着琼斯家三代人与福州的缘分,闪耀着人文的光辉。“书出版后,还举办了摄影展,首次将这组照片公诸于世,从此,琼斯的名字与福州老照片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为后人所铭记。”


1997年第一本散文集《来自泥土的清甜》,由冰心题写书名。


随着老照片发现得越来越多,唐希对10多年前出版的《福州老照片》不过瘾,2010年,他又出版了《话说福州老照片》,一反曾经只对照片做简单文字说明注释的习惯做法,深入无边的史海,钻进如山的书堆,一丝不苟地搜寻发掘照片背后的故事,把每一幅老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清晰描绘,把拍摄人的家世渊源迷雾层层拨开。对于重要的照片拍摄人,他不惜花费大量时日去挖掘他们的行踪足迹。比如“闽江摄影第一人”约翰·汤姆森,唐希呈现了其1870年至1872年进出中国,往返福州的路线图。


收录在书中的还有一位平凡人叶景吕,他是福州人,曾经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宫巷,从1907年开始,每年去照相馆拍摄一张肖像,作为这一年“观我”的仪式,一直持续到1968年,整整六十二年,编制了一部跨越了晚清、民国、新中国的个人影像传奇。知名影像收藏家和摄影史学者仝冰雪辗转得到这本相册,出版了《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在国内外引起极大轰动。仝冰雪认为,这组看似普通的肖像,无意中展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是一个普通中国人以自己生命历程在无言诉说的中国故事。


巧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唐希因外婆住在宫巷37号而常出入于宫巷,在路上,唐希总会遇到一位十分谦和的老人,平静地行走在三合土碎石道上。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叶景吕。“因他与众不同的儒雅气质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少年的我对他敬重有加。”唐希说,后来他第一次看到影像资料时,顿时认出似曾相识的叶景吕。


2000年写作《福州文化行旅》时的唐希。


两年多前,当“观我”影展在福建博物院回乡展出之时,唐希应邀在开幕式研讨会上向来宾分享叶景吕生活的时代背景。作为平凡人,叶景吕的肖像走进摄影史,唐希感慨道:“叶景吕照片册,因缘际会,来到了有心的收藏家手里,才有了今天的命运,从此成为福州乃至中国的文化遗产。” 这充分说明,老照片的价值所在。


因为喜欢收藏老照片,又精通编辑出版业务,唐希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叫“文化行旅刻书坊”,他的专著大多是自家排版设计,图文并茂地交给出版社。闲暇之时,他还给电视台出谋划策,帮助撰写推介福州的城市形象片、专题片、纪录片脚本,参加专题讲座宣传闽都文化,或者到老友处串串门,打听些福州文史题材的研究新成果。


对于出书,他希望自己能回归书籍的本意,即承载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摒弃商业味道十足的炒作和内容空洞、只追求形式美感的所谓时尚化设计,做出真正传世的精品。“我们理应继续做好福州文化的寻根工作,回首来时路,才能更好地找到未来前进的正确方向。”


2009年,唐希与百年前北岭采茶女合影在汤姆森回顾展上。


代表作品

个人散文集《来自泥土的清甜》,专著《福州文化行旅》《福州文化散说》《话说三坊七巷》《话说三山两塔》《话说福州老照片--福州摄影史话》《闽江行旅》《话说福州温泉》,主编《福州老照片》,合作主编《福州知青文档—永远的脚印》《福州知青文档—插队往事》,参与编撰《闽都古韵》《鼓岭史话》《名人与仓山》等数十部福州城市文化书籍。


各方评说

郭风(著名散文家,儿童文学家):《福州文化行旅》是一册具有多方面价值的书籍。此书汇集地方文史的深刻内涵,老少均宜浏览,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地方文史读物和足以开拓眼界和历史视野的著作。作为与福州“有缘分”的一位读者,我对此书的问世深感欣慰。


比如《你好,大桥!你好,中亭街》,读了此文的读者,不能不敬佩于作者对福州“大桥头”极具丰富、深厚的历史知识。而此等历史知识,我估计要翻阅颇为众多的有关史书、资料,并通过独特的感悟,始得把这座名桥的历史沧桑表达出来,全文充满激情,这样的“文化行旅”十分感人,又能让人从中感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遗闻,实在可贵。此书收入许多“旧照片”,这些照片外界颇难见到,它们使读者对于福州历史的了解有了一种特殊真切的认识,弥足珍贵。


许怀中(作家、文艺评论家、原福建省文联主席):作者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向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城市,进行新的文化思考,哪怕是人们所熟悉之处,包括福州市所属县市的许多地方和事物,如西湖、鼓楼、鼓山、马尾、东街口、榕树以及平潭的海坛天神、永泰的青云山等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书中得到充分的挖掘与体现,既有自然景观,又有文化景观,提高了旅游点的文化品位。其次,史学与文学的结合:此书既非史学,又非纯粹的文学,而是处于史学与文学的边缘,既有史料的价值,又有文学的属性,两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再次,文字与照片并茂:文字叙述生动有趣,通过作者的联想、议论、纪实,阐述历史的嬗变、地理的沿革,风土人情,妙趣横生。书中又有百年老照片和现代摄影作品,图文并茂。


蒋夷牧(作家、原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者小心地避免客观的冷静的态度,而尽量用一种主观的视角去叙述。即在历史的叙述中,融入了作者的立场、见解和感受,乃至他和他的朋友们的生活。于是,历史就在他的笔下变得活泼了,可爱了。所以读它的时候,我就像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给你说一些关于福州的有趣的故事。你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段历史。


唐希执著于福州历史文化的研究,孜孜不倦地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介绍他所如此热爱的故乡,这种精神很难得。如今的社会,很难让人沉下心来。人们关注的都是眼前和今天的事情,在灿烂的灯火中,抬起头来看看头顶上的这片星空,数数星星的人不多。在车水马龙里,难得有兴致回过头去,看看那些远去的沧桑和烟云。现代生活把人们的时空挤窄了。我们很需要唐希这样的人,让我们抬起头数数那些属于我们头顶上的星星;让我们转过身去,看看那个会让你喜欢并骄傲的家园。


陈章武(作家、原福建省作协主席):唐希是我省文坛艺苑上一位难得的“双栖”奇才:既是作家,又是摄影艺术家。他以笔为桨,把创作之舟划进2200年福州历史文化的长河,又把照相机架在船头,目不转睛地捕捉着最能体现城市灵魂的每一个镜头:山与水,路与桥,街与巷,楼与井,乃至于每一块被榕树根紧紧拥抱的石头……


因此,他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福州文化行旅》),便是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书;一本史料丰沛、妙趣横生的书;一本见解清新、情思飞扬的书;一本兼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书。


有了这本书,“老福州”们可重温儿时的旧梦;年轻一代将进一步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而初来乍到的客人,也能获得一把开启榕城之门的钥匙。


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浸润下的八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年轮以及与众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我期盼有更多的作家、艺术家能像唐希这样,在自己的脚下掘一口深井,浇灌出一片风景。


不仅仅只是为了追寻、缅怀前人的背影,对于今人、后人,都是一种激励和启迪。


杨健民(《东南学术》杂志社原社长、总编辑):唐希说:“福州人,走出闽之大门是条龙;留在闽之大门里也应该是条龙。”唐希是条什么龙呢?读一读这本书,你会感觉到这是一条很地道的“福州龙”,他腾跃在福州的人文世界里,满腹经纶。唐希对于福州人文底蕴的深刻了解,也许得力于他的摄影艺术。他的镜头大多探进了福州人文的深处。一溜攀援错节的古榕根须,一排苍老、布满苔藓的石阶,一段石花浮沉、字迹斑驳的碑文,在他眼里都在倾诉着福州的人文今昔。


作为一本行旅性的书,你能去要求作者的笔触处处都符合史学的理性标准么?那其实是很迂腐的。这本书的独立价值就在于,它超越于历史和理性之上,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散文来读。因为那里面充满着散文式的话语精神。唐希没有过于冲动的对于理性的升华欲望,他的感觉每每伸向福州人文的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幽微的角落;他的解读方式也许是传统的,但有诱人的意味。


卓如(作家、冰心研究会副会长):唐希在对众多的史料进行梳理时,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他的笔下,即使是平静地叙述历史往事,都无所不在地渗透着和呈现出您的深厚的情感,爱国的激情,对伟人智者的推崇,对善与美的赞颂。


他的文笔优美、流畅,像一叶轻舟,驶向福州历史文化的无限广阔的海岸,使我们了解养育我们的这片福地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是怎样一次次扩展的,那些文化古迹是怎样建成的……


读了他的福州系列,才领略福州文化积淀的深厚,才理解那些文化遗迹的丰富内涵,过去每到一个古城,往往心生羡慕之情。如今,我可以豪迈地说,福州,我的家乡,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我们的骄傲!


刘怀中(民间食闹音乐传承人、高级律师):这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她连着不尽的明天;这是一本读不厌的书,因为她让你就像在自家花园里徜徉;这是一本怎么也记不住内容的书,因为太熟悉,不知从何说起;这是一本能诱我天天读的书,因为这是一位不死的老人的诉说,哪天我死了,他会依然继续。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