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岫
林大岫,汉族,原名林大修,1950年7月21日出生于福州盘屿乡仁山村(现仓山区盖山镇红星农场),斋号“仁山居”。著名国画家,擅山水,常游名山大川,勤于写生,作品常表现浓厚的乡土气息。画风清新典雅,自成一格。曾任福建省、福州市美术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海内外书画家联谊会理事,福州乌山画院院长。
林大岫
林大岫,汉族,原名林大修,1950年7月21日出生于福州盘屿乡仁山村(现仓山区盖山镇红星农场),斋号“仁山居”。著名国画家,擅山水,常游名山大川,勤于写生,作品常表现浓厚的乡土气息。画风清新典雅,自成一格。曾任福建省、福州市美术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海内外书画家联谊会理事,福州乌山画院院长。
走进林大岫的住所,一开门,一位慈祥老者早已在门前守候。乍一看,他并不像个画家,倒像个亲切的邻居老大爷,似乎可以摇着蒲扇和我们聊上好几天,他的眉毛给人印象尤其深刻:浓密的眉毛向外伸展。他像个道人,一派仙风道骨。
林老的许多同事都评价其“人品好,好相处”。初次见面,果不其然。有客来访,他都亲接亲送,不厌其烦;有问必答,哪怕问题再尖锐、敏感,都淡然处之。面对大家“一致好评”,他只是笑笑说,他很喜欢“惠风和畅”,该词也因此曾成为他的画册名。
林老为人处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常有仁心,坚守大爱。他把自己的斋名取名“仁山居”,自称“仁山人”。他创作的山水画,乡愁浓郁,画中的木楼、小桥等,皆取材于故土福州,哪怕福州早已高楼林立,这种画风他几十年未变。
林大岫
“我首先是老师,然后才是画家。”林老在采访中多次强调。
究竟林大岫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何走上艺术的道路?因何会对教师岗位如此情有独钟?诸多问题,在林老的讲述下,答案逐渐清晰。
林大岫说,他这辈子感激遇到了几位好老师,正是受多位恩师影响,教师在他心中有很崇高的地位。
1950年,林大岫出生于福州郊区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是位中学数学教师。他说,自己对绘画的喜欢在小学就开始了。彼时,农村许多墙上留下广告画,那种“一整面墙只画着一只猪”的视觉效果,深深震撼着林大岫。“许多画都是我小学校长画的,他常拿个长梯画半天,我那时可以远远地看他画几个小时嘞。”林大岫笑道,眼睛瞪得大大的,那种痴迷的表情,仿佛现在还很享受。
《惠风和畅——林大岫山水画集》
父亲看到了他对学习的喜爱,便给他订阅了《儿童时代》等儿童杂志,杂志里有许多插图。每当作业做完,林大岫便拿着铅笔临摹,仿佛一种仪式。那时农村苦,没电灯更没画纸,但这并没难倒这对父子,点着蜡烛,父亲把不用的科作业纸背面给他临摹用。
初中后,林大岫加入美术兴趣小组,正式学画。“从素描学起,我那时跟随九中黄鸿恩老师学画,他绘画功力很深。”林老说,这是自己遇到的第一位专业美术老师。跟着名师,林大岫美术基础越来越扎实。
“张金鉴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师恩终身难忘。因为就是受他影响,我才决定学国画。”林大岫介绍说,在福州师范学习美术专业之前,他对选择哪个画种摇摆不定,直到跟随张金鉴学画之后才有答案。
“张老师是傅抱石的学生,常会跟我讲他跟他老师学画的故事。有次还拿出一张傅抱石修改作业时教他画的鹤。听他讲完,我对国画的兴趣就越来越浓,最终确立专攻国画。”回忆起恩师教导的细节,林大岫仍历历在目。他还记得,彼时自己不内行,常用小笔作画。老师得知后非但不责怪,还把随身大笔送给他。
《林大岫画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磨砺,增加了艺术生命的厚度。林大岫对此深有感触。
“我也很感谢自己一直没有放弃绘画梦想,若不是坚持,我可能这辈子都与画家无缘。”林大岫说。
故事得从1972年讲起,那年是林大岫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因为那一年,他终于离开三明农村回到福州。
据林大岫介绍,在那特殊历史时期,初中辍学两年后,他便作为知青被安排到三明沙县高桥公社官林窠大队插队。
“那是很偏僻的山村,我们住的土房隔壁就是猪圈,晚上睡觉常能感觉到母猪不断地拱墙。”林大岫笑道,每天都要下田劳作,但从进村第一天起,他便暗暗发誓“一定要离开”。
彼时,别人劳动回来,都在打闹。他却躲在房间,不是画画就是看书。自下乡开始,父亲和他想出了一个“继续学习”的好办法。“英语书、数学书,父亲都叫我带走。父亲一周给我寄一封信,信里有考卷,我做完寄给他批改。一周一封。”林大岫笑道,“就像现在的‘函授’,我早就尝试过了。”
除自学外,林大岫还给当地农民做中山床、画玻璃画,为村里出刊物、写标语、画毛主席像,利用一切机会练笔。他的勤劳在1972年6月的一天得到回报。当天,他突然接到大队通知:到县城招待所参加工农兵学员入学考试。
“当时到沙县参加考试的有100多人,最后录取不过10个。我很庆幸,也很自豪。”考试的许多细节,林老至今仍记得。就在他以为肯定被录取时,出现了小插曲:老师叫他第二天早上8点前带两张画来看下。这一下林大岫慌了,因为县城离公社有50多公里山路,“就算晚上不休息也未必能走一个来回。”
似乎老天爷冥冥中帮助他回城。就当他在街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突然遇到一辆消防车在洗车。他记得公社隔壁就是消防部队农场,便大胆上前一问,果然是,终于遂愿。就这样,林大岫最终被福州师范录用。
林大岫作品《林泉高致灵气秀》。
在福州论山水画,林大岫的画风是绝对有特色的。平淡中见真情,这是林大岫画作给人最深的印象。同时,其所作山水,乡愁浓郁,不论是画中的木楼、小桥,还是港湾、池塘等,皆取材于故土福州及其周边。
而且他极其“固执”,哪怕福州城建日新月异,几十年画风也未变,以致朋友常调侃他:“大岫,你的旧屋区什么时候也要改造改造一下了。”对此,林大岫依旧是笑笑。
深入交谈后记者发现,林老为人处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常有仁心,坚守大爱。
他把自己的斋名取名“仁山居”,以此为“阵地”,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透过一张张水墨画呈现。这些年,从福州市区的三坊七巷、乌塔、白塔,到其他县市的名胜古迹、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采风、创作,他退休后的主要生活,一路山水一路歌。
其中,有两件事情不得不提,因为这为林大岫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次从黄山写生回来,他和同事拐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参观。其间,背着画夹的林大岫被该院领导看到,被要求看看写生作品并现场画一张。林大岫打开画夹,现场作画一幅,对方赞叹不已。林大岫便对该院领导开玩笑道:“我能来你们这里读书吗?”
言之无心,听者有意。林大岫返校后没多久便收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林大岫并未因此高兴,因为当他向中学提出此事时,校方爱才,拒绝了他,林大岫也因此与中国美术学院失之交臂。
还有一事,也不得不提。1980年,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林大岫作为发起人之一,与其他多位画家正式创办乌山画院。乌山画院是改革开放后我市最早成立的画院之一,隶属鼓楼区文联管辖。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拥有四十多位知名书画家,以国画为主兼书法的画院,如今已成为我市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
“惠风和畅。对,就是这种感觉,我很喜欢。”林大岫笑着说,所谓“家和万事兴”,不仅个人小家庭,哪怕公司、国家,都是如此。他说,接下来希望再携手画院同事,多筹办几场书画展,歌颂和谐盛世,为闽都文化的发展继续做贡献。
林大岫作品《心入春江水》
林大岫作品《心入春江水》
1993年,作品《水乡晨雾》获澳大利亚首届亚太地区中国水墨画大赛季军金奖;1998年、2008年,分别在福州、厦门等多城举办画展;1998年,应邀赴台湾参加福建省美术家“闽台书画作品交流展”;1999年,作品《山水情》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毛泽东诗词创意画展”;1999年,作品《悠悠故乡情》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书画展”;2001年,作品《故乡》参加“第四届全国当代中国山水画展”获佳作奖;2010年,参加福建省美协组织的书画家代表团应邀赴新加坡进行书画艺术交流;2011年,作品《浮岚暖翠》参加“全国十城市美术书法作品邀请展”;2011年,作品参加“全国十五城区政协委员书画展”获一等奖;2011年,作品参加“首届全国国土书画艺术大型汇展”获优秀作品奖;2012年,参加福建省政府友好代表团赴日本进行友好访问,并进行艺术交流。
先后出版有《林大岫山水画集》《林大岫画集》《惠风和畅——林大岫山水画集》三本著作。其传略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录》等各类辞典。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梦山斋主”柯云瀚:书临碑帖出雄健,创“柯家法”心醉入道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监制:林敏勇 陈玲云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 |||
昵称 | 微信号 | 昵称 | 微信号 |
福州日报 | fuzhouribao | 福州晚报 | fuzhouwb |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 | fzrbjiaoyu | 福州晚报东街口 | dongjiekou-FZWB |
福州日报HAPPY团 | fzrbhappy | 影像福州 | image_fz |
福州新闻网 | fzxww83762780 | homeland家园 | homeland_m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