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伴我行》:在天府之国享受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
人总是对超出自己知识范围与不可预知的事物产生兴趣,这是科普纪实的魅力所在。近两年这类节目不断出新,题材也愈加广阔。10月25日,由央视网熊猫频道、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的科普纪实节目《熊猫伴我行》正式上线播出。节目开播之初,便获《中国日报》、新华网力赞。
《熊猫伴我行》每周四、五、六晚8点30分持续更新
真实本质下的知识获取
科普纪实节目作为一种媒介产品,本身具有教育的功能。而目前的现状是这些节目大多容易犯两个关键性错误,使得该功能丧失,让观众娱乐至死。其一是不能很好科普,让观众获得足够知识;二是部分科普纪实节目邀请明星参与,容易掺杂娱乐成分,走剧本,不真实。这使得最后原本富有科学文化素养的纪实节目变成体验式综艺。如16年由黄晓明、陈翔等人参演的科普纪实节目《熊猫奇缘》播出后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但却频频引发网友吐槽抵制,原因诸如节目组“强制熊猫断奶”、“在保护区扔烟头”等专业性问题。
四轮晋级淘汰后决出3位“奶爸奶妈”
反观《熊猫伴我行》的饲养员是经过投稿、海选、面试等多个环节的层层选拔。此外还得经过封闭训练与大熊猫专业知识学习和四轮残酷的淘汰考核,最终决出三位优胜者作为熊猫饲养员。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科普纪实节目中只有科普者自身的专业素养过硬,才能保证节目的质量。但素养过硬并不代表节目过硬。作为一档科普类节目,要能够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让观众容易消化节目内容,才是其最大的本事。
为难倒对方,各小组密谋出题
《熊猫伴我行》每一集中的蕴含的科普知识点巧妙地隐藏在饲养员挑战者的挑战过程中。在对挑战者的记录过程中,伴随其专业知识的训练,让节目中的人讲述知识,再通过镜头展示挑战者们是如何理解运用知识的,避免了名词解释式的旁白。
文化自信下的中华文化传播
一档节目应该承载的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如果说节目形式是外壳,那能够撑起华丽外壳的,一定是深厚的文化价值本体。《熊猫伴我行》大熊猫、除夕夜、川菜、成都话等展示的是四川的风土人情,是中国的文化魅力。
熊猫也“讲”方言,挑战者们学说成都话
《熊猫伴我行》中不乏来自国外的挑战者,这些被熊猫征服的海外客为对熊猫的喜爱齐聚中国,只为了能够得到这份“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来自美国的挑战者Daniel说道:“我总是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去一个国家了解新的文化,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去照顾大熊猫,也许是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这些话语说明大熊猫不仅是我们中国的瑰宝,也如同一条丝带,连接着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背景的人,让彼此文化交融。
《熊猫伴我行》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熊猫迷的投稿视频
《熊猫伴我行》的播出平台熊猫频道是央视网建成的全球唯一24小时直播大熊猫的新媒体平台。央视网熊猫频道的相关负责人“作为一档公益节目,《熊猫伴我行》节目不仅是为了让全球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大熊猫,向世界展示中国在保护濒危物种和打造大熊猫生态家园方面的突出成绩,更是带着央视网熊猫频道以大熊猫为媒介打开中华文化传入世界各个角落的大门,践行文化自信的期望。”
经过一个月的选拔,8位挑战者脱颖而出
《熊猫伴我行》作为全球首档大熊猫主题真人体验纪实公益节目,真实记录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加深了人们对大熊猫的了解,多角度了解到了熊猫饲养员的生活点点滴滴,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播使命。在人们带着对大熊猫的喜爱与对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愉悦与欢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看见梦想的绽放
这趟绿皮火车上,有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中国……
在现场|《生活万岁》点映:众生皆苦,笑比哭好分享人类学:一种与拍摄对象进行互动的方法莱尼·里芬斯塔尔:创造神话与无罪辩护从《风味人间》看腾讯IP运作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乔梓文 尼罗日亚
美编:周后盛
文字:周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