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9月18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因癌症去世,享年87岁。 前总统奥巴马也在个人网站为其发布悼文。
她家庭幸福、受人爱戴、接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得十分完美,不是戏剧故事标配的主人公原型,却成就了一部高分纪录片——没错,她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美国司法部门的最高掌权人,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她是继桑德拉·戴·奥康纳之后,第二位被提名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女性。1933年的美国笼罩在「经济危机」里,举国萧条,社会关系脆弱且敏感。鲁斯同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她的家境一般,但母亲的精神教育很富足。母亲是鲁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对她的教育造就了她日后坚韧的品质,“女孩要成为淑女,保持独立。”“成为淑女”的意思是不要让无谓的愤怒等负面情绪占据你的心灵。“保持独立”指的是如果你能遇见白马王子并与其度过余生,这当然很好,但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为了让鲁斯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母亲没有将自己罹患癌症的消息告诉她,鲁斯17岁那年,母亲离世。母亲的离开,对鲁斯的打击很大,但并没有击垮她,高中毕业后,鲁斯考取了康奈尔大学。凭借自己出色的成绩,毕业后的鲁斯考入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哈佛的学习,改变了鲁斯今后的道路。有一次,鲁斯要去哈佛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学习,却被门口的保安拦住不让进,一脸疑惑的鲁斯询问原因,保安说:“因为你是女的。”
鲁斯以为自己听力出了问题,这种话怎么会从最高学府的校园里传出来。她所在的年级200个人,只有9个女性,稍一不注意,丢的是所有女性的脸。学校领导为鲁斯所在的年级举办晚宴,领导问:如何解释,你们占据了一个本应属于男性的法学院席位?不仅如此,上课的时候,教授也有意不让女生回答问题,理由是觉得她们压根就听不懂内容。学校的教授都有这种轻视女性的想法,就不难解释为何图书馆的保安会对鲁斯说出那样的话。鲁斯想要去哈佛校刊《哈佛法律评论》里当编辑,被周围的男同学嘲笑,“这怎么可能?你知道什么人才能进去吗?”,学术成绩,得在540名学生中,排到前25位。成绩考到前25名对鲁斯来说,并不是难事,第二学期的她就成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鲁斯的男同学说:仅仅这一项成就,就彰显了她的与众不同。也正是这件事,让周围的人看到了鲁斯的力量。哈佛大学花了200年时间才成立了男女比例平等的班级。当她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时,1959年,纽约没有一家律师事务所愿意聘请她,只因她是女的。女性在法律中无法获得平等的认同,无法拥有平等的权利。社会普遍认知停留在,“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不过是攒点零用钱。”那时,没人意识到,性别歧视是个问题。美国当时的法律,对女性充满了束缚、打压、歧视。
比如,在美国的大部分州,雇主能以怀孕为由,解雇怀孕的员工;女性在申请贷款时,银行要她们提供丈夫的共同签名;妻子不能以强奸的罪名,起诉丈夫……
迈克·萨维奇说她是:“这个人是女巫、是恶棍是女魔头。”马克·勒文:“她完全不尊重我们的宪法传统。”唐纳德·特朗普:“她是最高法院里的耻辱。”为了帮助女性实现真正的平等待遇,鲁斯接手的案件大多与性别歧视相关。
本次案件的原告是一个名叫萨朗的空军少尉,她在服役过程中发现,男性同僚能获得住房津贴,而她却得不到相同的待遇。于是,她跑到财务室争论,对方却说:你能获得参军的机会,已经三生有幸了。
最初,她们的案子在州法院进行,败诉。然后她们上诉到最高法院。在最高法院,鲁斯用精炼的语言,陈述了女性的现状:二等公民,没有权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她对大法官们说:试想一下,如果你们的女儿和孙女也被这样对待,你们会怎么想?我们一直努力的平等就是这么体现的吗?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鲁斯是个激进的女权者,其实不然,鲁斯在法院上的辩护非但不激进,反而很平和。平和中带有力量是她的标签。原告史蒂芬,是个鳏夫,因为要独自抚养襁褓中的儿子,他想去申请单亲家长保障金,结果被告知:“这是给单亲母亲提供的,没有资格领取它。”鲁斯主动接手了史蒂芬的案子,在她的辩护下,史蒂芬胜诉了。在最高法院为性别歧视等不公平案例努力的鲁斯,闪着光。1993年,最高法院的一位大法官退休,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急需任命一位大法官,鲁斯是最佳人选,克林顿只跟她聊了15分钟,就确定她来接替大法官的职位。鲁斯是幸运的,幸运出生在一个被父母疼爱、尊重的家庭。跟她相比,另一位女性华莉丝·迪里就没有那么幸福了。华莉丝·迪里4岁被性侵、5岁被迫割礼、13岁差点被迫嫁给60岁的老头……
华莉丝出生在非洲索马里的沙漠,那里依旧流行着「女性割礼」,女性割礼就是把女性的生殖器官用铁丝或尖锐的植物缝合,只在阴道外留一个小口。在女子成婚后再由丈夫如同拆礼物的剪开。以示女性的纯洁。实行割礼的原因是,非洲部落认为女性生殖器是不洁的存在,会诱惑男性犯错,因此需要被处理掉。
被迫进行割礼的非洲女性没有任何卫生保障,伤口也不会被清理,许多体弱的女性惨死在割礼中。华莉丝也没有幸免,庆幸的是她在割礼中活下来了,而两个姐姐却因割礼失去了生命。母亲看着女儿遭受这样的罪很心疼但无能为力,直到父亲要把年仅13岁的华莉丝嫁给丧偶的60岁邻居,她哀求母亲放走她。
母亲实在心疼华莉丝,在一个夜晚悄悄放走了她,正好华莉丝的姨夫需要一个仆人,她才脱离了这个让她心碎的国家。25岁的华莉丝被美国星探发现,开始了全新人生,登上T台,成为超模。摆脱惨痛生活的华莉丝并没有忘记那些还在遭受割礼的非洲女孩,她开始为非洲女性维权,在她的努力下,非洲有26个国家废除了割礼这项陋习。
鲁斯与华莉丝虽没有相同的成长背景,但都在为同一件事情而努力,那就是「消除歧视,维护人权」,歧视不止发生在性别中,也可能在人种、性取向……
这部纪录片对鲁斯的记录多在工作上以及对社会的贡献,鲜少讲述生活里的她,这一点让观众觉得有些美中不足。俗话说: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定有一段令人艳羡的爱情。鲁斯17岁的时候,在康奈尔大学邂逅了她的白马王子马丁。马丁的幽默深深吸引着鲁斯,马丁性格外向、为人谦和、爱笑爱闹;鲁斯沉默寡言、严肃认真,两人刚好互补。不同于一般高学历晚婚的夫妇,鲁斯与马丁很快走入了婚姻殿堂。
婚后,两人同时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读书期间,马丁查出患有癌症。鲁斯开启了超人模式,每日只睡2个小时,既要照顾生病的马丁,还要帮他温习课业,又要照顾2岁的女儿。高强度的生活没有压垮鲁斯,反而让她找到了平衡高压的方法。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马丁恢复了健康,一家人又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马丁与鲁斯就这样相互扶持过了半辈子,马丁对鲁斯的支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1993年,鲁斯任职大法官前很没有底气,马丁联系了政界、法律界、学术界的人,为鲁斯拉票。为了支持鲁斯,马丁辞掉了纽约的工作,搬到华盛顿,当起了“家庭煮夫”。要知道,此时的马丁是全纽约公认的最好的税务律师。回归家庭的马丁成了鲁斯的后援,他在结婚50周年的派对上悄悄塞给鲁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女王陛下。”还把之前写给鲁斯的情书做成了一本相册,鲁斯在后面的采访说,她当时都没有时间读完这些。后来,马丁再次罹患疾病,离世了。走前,他又给鲁斯写了封信:最亲爱的鲁斯,从我们相识的那天起,我从未停止过对你的欣赏和爱慕,但现在,该是我告别的时候了...
悲痛的鲁斯选择振作,因为她知道这是马丁希望她做到的。酷爱艺术的鲁斯,开始鉴赏艺术作品,听歌剧,忙工作,与孙子孙女吃饭。回忆起当年的生活,鲁斯的女儿笑着说:“她做的饭根本不能吃。我们对她做的饭有阴影。”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这部纪录片以一个温柔的视角,讲述着鲁斯幸福的一生,她的幸福不止家庭的和乐,还有对平权的坚持与努力,这份幸福溢出屏幕传递给视频前的每个观众。
有网友说:“我们曾期许的未来在鲁斯的一生里体现,所谓独立与成长就是可以正视身边发生的所有不平等。”除了这部纪录片,以鲁斯为原型的传记片《性别为本》也要上映了,这部影片讲述了她职业生涯里为平权作斗争的事迹。影片由咪咪·莱德(参与制作过《守望尘世》、《无耻之徒》)执导,丹尼尔·斯蒂普尔曼编剧。许多美国年轻人,把鲁斯当做偶像,把她的照片纹在身上,《周六夜现场》模仿她的动作……
鲁斯看到这些特别俏皮地说了句:“她们把我纹在身上,不会后悔吗?”得过两次癌症的她,选择健身来维持自己的健康。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在健身房游刃有余地练习着器械,简直是美国的「流量明星」,在美国,cos她的样子也会成为一种潮流。
这部纪录片拍完后,导演邀请鲁斯前来观看,片子刚开始,鲁斯对身边的朋友说:“我喜欢《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个音乐”。
纪录片最后,鲁斯对前来请教的学生说:“再小的个体也应该被倾听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