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袁隆平:时代弄潮儿,田间梦想家

吴紫迪 CDRC2011 2023-03-31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24日上午10时,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山河震恸,举国同悲,袁隆平院士倾尽毕生心血,让无数人享受到吃饱的幸福,看到生活的希望。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是值得全人类缅怀和铭记的伟大功臣。


从1961年到2021年,袁隆平院士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领衔科研团队为海水稻的研发与推广积极努力。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院士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获奖当天,袁隆平还在田间考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情况,他的人生早已和农民土地融为一体。



2015年3月12日,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栏目播出的《为时代而歌:袁隆平》,是CCTV为袁隆平院士拍摄的专题纪录片。该片全面讲述了袁隆平院士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奋斗经历,歌颂了他心怀天下、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勇攀高峰、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2020年,腾讯新闻好雨知时工作室出品的系列人物纪录片《时代我》,首次带领观众走进袁隆平院士工作以外的生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老小孩”形象。


两部纪录片虽然都是为袁隆平院士作传,却在叙事方式、内容侧重、主旨表达等方面有明显区别,从多方位呈现出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对袁隆平院士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为时代而歌:爱“做梦”的农民



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主要采用“人物采访+解说”的叙事方式,顺序地讲述了袁隆平院士从1961年第一次发现杂交稻以来,倾尽毕生精力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奋斗历程。


从懵懂孩童到年少求学,从农校教师到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的一生都在追“梦”。《为时代而歌:袁隆平》以袁隆平追“梦”的过程为内容线索,从儿时的学农梦到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历经坎坷却坚持不懈,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梦想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小学一年级的一次郊游,点燃了袁隆平对学农的热情,虽然这与父母对他进入仕途的期望背道而驰,但为他日后学农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饱经战乱和饥荒的袁隆平意识到,弱肉强食,中国只有强大起来才能不被欺负,让老百姓吃饱饭是治国安邦的基础,而让老百姓吃饱则需要农业的振兴。这也是他从小立志学农的原因所在。新中国成立后,19岁的袁隆平在报考大学之时,儿时的农学梦清晰地浮现在心中,他的理想是在新中国建立一个富饶的新农村。



通往梦想的路上,铺满了现实的荆棘,虽然遍体鳞伤,但袁隆平依旧勇往无前。1961年7月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袁隆平,无意间发现了一株杂交稻,人工培育杂交稻的想法就此萌发。纵使不被全世界理解,在妻子的支持下,袁隆平还是勇敢地踏上了研究杂交稻的漫漫征途。


点燃袁隆平梦想的第一株杂交稻


纯手工下田检查种子、试验田被恶意毁坏、实验屡次失败、外界舆论压力……袁隆平用尽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扎根田间,经历了迷茫、伤痛、讥讽和恶意,他深知最后的痴心与坚持,将凝聚为开启梦想大门的核心力量。


直到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终于传来喜讯。从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到2014年,全国水稻的产量因为杂交稻增长了超过4倍,杂交水稻增产的产量让中国可以每年多养活7000万人口。同时在国家的推广下,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甚至美国,都已经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生产。



接踵而至的荣誉数不胜数,袁隆平在名满天下的时候,心中还是只有杂交水稻。《为时代而歌:袁隆平》真实呈现了袁隆平胸怀大爱、造福人类的远大抱负,不言放弃、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执着追求、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这位爱“做梦”的农民科学家,真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千万家。


时代我:倔强的“老小孩”



与专题片不同,纪录片《时代我》从小切口入手,主要运用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真实再现了袁隆平院士的晚年生活,摄像机第一次深入到袁老的日常起居,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倔强可爱的“老小孩”形象。


纪录片贵在真实,《时代我》没有绚丽华贵的解说,没有一板一眼的采访,每个镜头都是正在进行时,细节的捕捉成为这部纪录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90岁高龄的袁老,每天的工作行程都满满当当,批示文件、参加论坛、主持会议、会见客人……杂交水稻事业就是袁老的生命。他会因为报告中的一句措辞跟助理反复确认、修改;他会拖着病痛疲乏的身躯坚持与总理见面,只为研究海水稻争取科研支持;他在接受完习近平主席颁发的“共和国勋章”后立即返程,只为以最快的速度回湖南下乡考察。正如袁老自己说的那样,“最关心杂交稻”就是他一生的诉求。


不管在三亚还是长沙,麻将桌是袁老家里必要的家具


纪录片中,除了能看到袁老专注工作的一面,也能看到他私下生活里倔强可爱的一面。他会和保姆就“晚上吃的是荷兰豆而不是豌豆”这样的小事而“吵架”;他会在每天晚上八点要和固定的牌搭子打麻将,借此进行一小时“脑力锻炼”;他在观光车上看到池塘里可爱的小鸭子,会开心地学着鸭子嘎嘎叫;他还会像小孩一样,在参加会议听报告的时候打瞌睡。这些生动有趣的瞬间历历在目,袁老彷佛是一个可爱的“老小孩”,平易近人,令人爱戴。


袁老拒绝媒体采访,但乐意与学生代表合照


面对不可避免地身体衰老,袁老始终在顽强地“抗争”着。虽然走路过百步就会气喘,站立超过40分钟就累到需要吸氧,但这位90岁的老人总是将腰板挺得笔直,与学生代表合照的时候,他挺拔得像个年轻人,神采奕奕,充满希望。


《时代我》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原成普通人,我们在袁老身上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而他就是这个时代里永不陨落的星星,倾其一生,为国家闪耀,为人民闪耀。


自己的梦和时代的梦


在纪录片《大国根基》中,袁隆平院士说自己有两个梦:“第一个梦叫做禾下乘凉梦,我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我就和助手一起坐在稻穗下乘凉。”



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有22亿多亩稻田,如果有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就可以增产1亿5000万吨粮食,这个梦实现了之后,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


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一个属于自己,一个属于时代。


禾下乘凉的初心源于年少时对农学的热忱,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的乡村中专教师时,就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个人抱负,这是他自己的梦。


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袁老在病危之际,没有留下遗言,念念不忘的还是水稻的长势,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推广好。他梦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是属于时代的梦。



没有人能抵抗时间的流逝,也没有人能躲过生老病死,站在时代面前,袁隆平院士用一生只做一件事,扎根泥土,坚守田间,把饥饿当对手,把杂交稻当孩子,稻田成为他一辈子安身立命的地方。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愿天堂充满稻香,致敬袁公,一路走好。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陈宏:再谈纪录片是最好的影视教科书

人物 | 大卫·爱登堡:70年自然探索之旅(上)

热片幕后 |《名侦探赛大爷》为何不像纪录片?

纪录片《中国》专家研讨会嘉宾观点摘编

女性生育题材纪录片的影像表达和伦理构建

奥斯卡纪录片:影像书写的世界历史

环保纪录片的创作趋向:主观叙事 故事外壳 未来视角——以《我的章鱼老师》和《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为例

《造物说:一共分几步》:每一步都见证发展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吴紫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