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旧城】台北迪化街-历史街区的再生

2017-03-14 宋雨儒 朱璟璐 SYSU城市化研究院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本期文|宋雨儒 朱璟璐

本期图|宋雨儒 朱璟璐


自清末起,大稻埕商圈曾作为台北最繁华的地区,不仅商业活动频繁,同时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而位于台北大同区台北大桥以南的迪化街一段,为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长约800米。是现今台北市现存完整且具历史意义的老街。清朝时期发展至今布、中药南北货及茶叶等产业文化,仍可见于现今的迪化街当中。


迪化街的建筑立面经历各时期的变化,包含闽南式、洋楼式、仿巴洛克式和现代主义式,堆栈清领、日本统治以及民国时期的风格与历史记忆,形塑出迪化街多层次的建筑特性。


然而,随着台北城市格局与发展重心的转变,迪化街的商业逐渐没落,于1973年,因应时代所趋,台北市政府拟订道路拓宽计划,引发迪化街老建筑拆除的危机。


自道路拓宽计划的提出后,1980年代末期,市民、专家开启一系列的保存运动,抢救迪化街的传统城市风貌。经历长期的抗争,最终将迪化街及其中边划定为「台北市大同区大稻埕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正式开启迪化街的历史保存之路。


虽然在迪化街在保存运动后,让市民留下历史的记忆,但旧城的没落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至今能仍不断着探寻着旧城活化途径。在迪化街的案例中,选择以文化创意产业的进驻的方式,使老街再度复苏。


为此,台北市开始推动都再生前进基地推动计划, UrbanRegeneration Station 简称为「URS 」,其目的在于重新利用老建筑内的空间,以创意的模式营运,并引入市民及间团体的活力。在政府的推动引领下,创意产业与年轻的创意阶层开始流入街区,在老建筑的外观中,注入新兴的元素。

传统老建筑开始逐渐的复苏,人们渐渐地走入迪化街传统的街屋型态的建筑中,深入体验老建筑风情,同时欣赏各式各样定期变换的展览与文创商品,同时也藉由建筑内的厂景重现,让市民重新品味历史生活与回忆。


收纳袋的花纹拓印自老建筑墙面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研究】历史街区的改造困境在何处?——以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为例

【发现旧城】平遥古城:厉害了,word城!

【会议】中欧研究与创新合作项目——中国中等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MEDIUM)学术研讨会

【发现旧城】香樟树影下的旧城:回味儿时的生活

【研究】城市贫困空间差异之谜

【研究】如何构建众创空间的非正式创新联系网络

【发现旧城】溶漾在彩云之南的天空之城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