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街”头百态,“友”得其所——空间权利视角下的广州市街友空间使用策略调查
小组成员:
崔子恬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6级城乡规划专业
林靖杰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6级城乡规划专业
刘志涛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6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熊曼雅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6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指导老师:
沈静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
林琳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
王波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该作品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2019年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评优 三等奖”
摘要:
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显著的今天,不断涌入城市的人口使得城市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蜗居”在城市角落中的街头露宿者也成为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的社会问题。广州市的“街友”问题在此背景下尤为突出:这一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群体却往往面临着主流社会的误解与驱逐,在使用公共空间时受到明显的排斥。
基于以上认识,本调研聚焦在“空间权利”的视角,通过对广州市街友日常生活的调查,探究这一主体的空间权利建构过程,剖析其与不同社会力量交互时所采取的空间权利协商策略,从而全面理解这种“自保”行为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城市民生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意义。
结语
提到“街友”,人们总会想到什么?——落魄、同情、难以理解、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他们其实与普通市民无异,即使从事着不太体面的工作,却也对未来怀揣希冀、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只是困窘的处境与难以归家的苦衷迫使他们彳亍于城市的边缘,试图在水泥森林中寻觅自己的栖身之地。
一个包容的城市绝不应忽视他们抵抗苦难、狭缝求生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他们为自己发声的起点,而如何从空间的角度支持其自由与平等的生活权利、以开放的胸襟“授之以渔”,这正是城市规划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学生作品】夹缝之墟,天光而息——广州西门口天光墟底层市场调查
【学生作品】全民献“厕”,关爱随行——广州滴滴“厕所信息服务”功能使用情况调研
【学生作品】转换·共生——基于莫比乌斯环哲思的广州市华侨新村更新规划设计
【研究】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达性的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乡村振兴】青年是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来自揭阳市何厝村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