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往事:拉萨水泥厂,从“迷你城市”到拉萨的798

藏二代 藏二代 2022-06-22











一、记忆 


 

 1960至1961年,土立窑建成、投产。


1967年,湿法回转窑建成、投产。


1984至1986年,机立窑建成、投产。


2004年8月,新型干法窑投产。


2005年,三孔机立窑陆续拆除。


2011年,机立窑正式停产。


……


一孔土立窑,三孔机立窑,从湿法回转窑到新型干法窑,从“拉萨水泥厂”摇身一变到如今人们口中的“高争水泥”。转瞬,这个投产于1961年的水泥厂已经走过了58载光阴,见证着由机械代替人工,见证着产能逐渐提高,更见证着一批批“高争人”的成长之路。如今,“厂四代”已经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接力棒,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新一代“高争人”。


2000年,拉萨水泥厂招工,达瓦通过考试进厂工作,从一名保安做起。时至今日,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领工资的事,实习工资是960元。“我给自己留了60块零花钱,剩下的900块钱都给了阿妈。”达瓦的阿妈是拉萨水泥厂包装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父亲是拉萨水泥厂的一名驾驶员。累,是达瓦关于父辈工作的全部回忆。当时,全靠工人手提肩扛地装卸水泥;2001年,拉萨水泥厂改制成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基本实现由人工向机械化的转变。


在“厂二代”达瓦的眼中,拉萨水泥厂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小时候,他和小伙伴们无需出厂进城,因为水泥厂大院里应有尽有,俨然一个“迷你城市”。“有电影院、菜市场、游泳馆、医院、子弟小学、厂办幼儿园、理发馆、职工澡堂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任何生活、娱乐设施,厂子里都有。”达瓦掰着手指头,细数水泥厂大院里曾经的那些辉煌。


作为“厂三代”,在旦增顿珠的记忆中,拉萨水泥厂的工资袋是蓝色的,正面嵌着一张写有工人名字的小卡片。刚记事起,他便被爷爷带着去水泥厂领过一次工资,那是他生命中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水泥”,没想到这一接触就是近40年。如今,他成了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制成车间主任,主要负责判断一袋水泥的好坏。破碎、预均化、生料制备均化、预热分解、水泥熟料的烧成、水泥粉磨包装……旦增顿珠对于水泥的制作工艺如数家珍。






拉萨水泥厂改制为2011年,随着机立窑正式停产,老厂区也被废弃,唯有生活区还保留着独属于它的光彩。达瓦和旦增顿珠还是会时不时地回生活区看看,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童年记忆。“一个月也就回去那么七八次吧!”两人爽朗的笑声中,藏着他们常去的甜茶馆、小酒馆,还有只属于一群发小才知道的“麦子堆”。用达瓦的话说:在生活区里,你见不到生面孔。


2018年,自治区着力将拉萨水泥厂旧址建设为西藏文化艺术创意创业中心。循着两位受访者的讲述,我们仿佛看见了拉萨水泥厂的昔日荣光,也嗅到了生活区的烟火气息,更触摸到了一代人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奉献于斯的记忆年轮。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那些落后的、淘汰的机器、厂房,都是我们多年来共同的工业记忆。它们为西藏工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芳华

 

 

 

 

几个月前跟着闺蜜到电影院看《芳华》,对于我们来讲,就像是上了一堂关于那个年代的银幕课程。直到遇到拉萨水泥厂的老工人,了解到了他们当时在工厂里的工作和生活,才发现很多美好的故事,正在身边悄然发生,而且在不经意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











三、历史




1966年,年仅17岁的桑旦满怀期待地跟着同县的30多人,乘车前往拉萨水泥厂当一名工人。桑旦回忆道:“三辆解放车里坐满了人,感觉像是知青下乡。”但到了厂内,桑旦的心凉了半截。虽然那时拉萨水泥厂在拉萨属于数一数二,但是工厂的环境很不好。白天,要在条件简陋的工厂里不停地作业,晚上,几十个人睡在一个有大通铺的帐篷里。这让桑旦很难忍受,以至于有几次桑旦跟着几个伙伴徒步返回了老家,但回去之后没多久还是回到了工厂。






回来后,桑旦开始认真工作和学习,从生料制备到熟料煅烧,再到水泥制成和包装,虽然工作繁重生产环境恶劣,但这次桑旦不但没放弃,甚至比以前更加认真,期间,还专门找师傅请教。“那时工厂里有很多从内地请来的工人师傅,专门给我们传授技艺,跟着他们我学到了很多。”很快桑旦开始融入这个集体。桑旦回忆说:“大家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着这个集体。”交接工作过程中,工人都会把铁锹和推车自觉摆好;推车出现了小故障,也会拿工具修好;在外面捡到螺丝之类的小部件,就带到工厂交给工头以备不时之需……


工作之余,桑旦还喜欢和工友们打篮球,或到草坪上喝酒聊天。为了让家人放心,桑旦隔段时间就会到工厂旁的照相馆拍几张照片寄回家里。后来,桑旦熟悉了一线的工作后被推荐担任组长,随后他还当上了车间主任,之后就成了分厂副厂长,在拉萨水泥厂奋斗了37年后,桑旦光荣退休了。


结束了西藏没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历史










四、发展




今年,桑旦70岁了,看到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原拉萨水泥厂)发展得这么好,觉得很欣慰。


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原拉萨水泥厂的基础上经改制而设立的,拉萨水泥厂始建于1960年,是西藏自治区第一家水泥生产企业,也是当时自治区30家重点调控企业之一。建厂初期,拉萨水泥厂只有两条年产3.2万吨的土立窑生产线,但这两条生产线却在自治区建材工业起步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填补了自治区建材工业的空白,同时又缓解了当时水泥供求矛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产品已经不能满足自治区经济发展对高强度水泥的需求,1986年国家投资9600多万元,为拉萨水泥厂援建了两条年产10万吨水泥的湿法回转窑生产线,湿法回转窑的建成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它的投产结束了自治区不能生产高强度、高标号和特种水泥的历史。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经当时领导班子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提出只有对企业进行改制,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能,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途径,经企业申请,自治区人民政府藏政函[2000]10号文批准,由西藏拉萨水泥厂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其他五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了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还是未能彻底摆脱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的局面。为了优化自治区工业产业结构,改变立窑水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产品质量不稳定、能耗高的问题,自治区建材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以“上大关小”的方式逐步淘汰区内立窑生产线,使全区水泥工业逐步走向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性发展道路。为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由高争建材股份公司在拉萨兴建代表当今水泥工业最高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结束了西藏没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历史,满足了西藏大型工程对高强度、高标号结构水泥的需求。

 

 









五、未来

 


打造拉萨的798 水泥厂迎来“第二春” 

 

 

 

 

坐落于拉萨郊区的拉萨水泥厂,是西藏第一家水泥制造企业,留存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印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时间的年轮在它的身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但它并没有衰落,反而“资历”更加丰富了。这不,在政府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拉萨水泥厂迎来了它的“第二春”!






保持水泥厂原有特色风貌



4月初,自治区领导在考察拉萨水泥厂时提出,要进一步发挥西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好拉萨水泥厂原有设施和条件,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展示好西藏的工业记忆、红色记忆;邀请本地知名艺术家和爱藏知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家进驻,聚集人气、汇聚力量,深挖历史记忆,让文化产业既有“高原”又有“高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各族干部群众提供更加丰盛的“精神食粮”;对水泥厂原有建筑进行质量检测、安全检查,切实保持好原有特色风貌……







从以上的策划部署不难发现,上述对于拉萨水泥厂未来的描述,活脱脱就是拉萨的798。798是北京朝阳区一个废旧的电子工业老厂区,但在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798就不再是一个工厂编号,反而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一度成为艺术的“乌托邦”。如今的798,高大的厂房、穿着朴实的工人、各种皮肤的老外、街拍的模特、大胆的雕塑……这就是今天798的画面组合,随意而怪异。但它是京城的文化代码,全新而又独特的文化“城中城”,也是艺术从业者与艺术爱好者的乐园。






建设一座文艺殿堂




艺术文化和电子工业老厂区的融合,开创了798的新纪元,那么拉萨将水泥厂和文化艺术结合,计划打造西藏文化艺术创意创业中心时,西藏的艺术家们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想法呢?


西藏美术家协会顾问、西藏画院艺术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余有心表示:创业的前提是创意,创意是糊涂的,创业也就是糊涂的。国外的艺术与金融是合流的,在国外有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投资,但是货币投资不一定保值,而艺术投资不仅可以保值还可以升值。因此在发达地区,艺术与金融相结合就会后顾无忧,可以健康发展。单就西藏文化艺术创意创业中心而言,余友心说应该涵盖三个要素,一是机构,二是资金支持,三是人才。人才也分为理论、行政管理和市场方面,因此主管部门、艺术家们需要共同努力。






作为多年来从事文艺创作的作家和诗人,陈跃军说:在一座现代工业遗迹上建设一座文艺殿堂,虽然国内有先例,但在西藏绝对是一个创举。它既能让各类文艺作品在此生根、发芽、孕育、成长,枝繁叶茂,为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西藏贡献,又能让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永远熠熠生辉。未来的西藏文化艺术创意创业中心必将成为西藏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西藏旅游的一个特殊景点和窗口。







将点燃艺术家创作的梦想




西藏文化艺术创意创业中心是一座工业遗迹的博物馆。西藏现代工业遗迹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保存,让旅游参观者能感受到党的伟大、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伟大,感受到“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伟大。这里也是文化艺术家的创作天堂。国内外、各族各类艺术家在这里有自己的“小天地”和工作室,自由安静地创作,催生文艺精品力作。并通过创意园搭建的平台,让艺术家们的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还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大观园。这里既有西藏各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也有内地各兄弟民族文化的展示,也包括现代科技在文化中的应用。让国内外游客在这里能感受到中华文化和西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是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各族艺术家在这里互相交流、碰撞出思想和灵魂的火花。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欣赏、收藏、购买文艺家的作品或者与文艺家互动,让大家越走越亲越走越近,共同撑起一片西藏文艺的天空。






“西藏文化艺术园虽然还在规划试点阶段。我相信,它一定能点燃艺术家创作的梦想,成为迎来西藏文艺又一个春天、又一个高峰的重要载体。”陈跃军说。去年3月,高原诗人田勇个展在北京798白玛梅朵国际艺术中心举办,田勇说:“听说政府要建西藏文化艺术创意创业中心,这样可以把老牌的小画廊、民间艺术家、区外的优秀艺术家等邀请入驻,相信人气会很旺。”

 


 



来源:西藏商报






相关阅读



1、布宫脚下  镌刻于心的雪城记忆

2、布达拉宫粉刷,牛奶蜂蜜冰糖藏红花让他成为芳香城堡

3、布达拉宫 好啊莲花湖的珍宝

4、劳动人民文化宫,拉萨人集体狂欢的大舞台

5、在拉萨,布宫下面留个影

6、80年代拉萨文化宫卖羊肉串: 我一天赚了100多

7、历时5年拍摄 讲述一个老喇嘛和布宫60年的情缘故事(附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

8、揭秘布达拉宫僧人的宿舍和他们的日常生活

9、布宫孜廓路,每一个生灵都在今世里歌咏

10、拉萨江思霞(北京路)的众生相

11、西藏往事:流沙河----此岸是洪峰,彼岸是清流

12、西藏往事:新华印刷厂, 周末我们就坐拖拉机去逛“拉萨”

13、西藏往事:汽车四队胡师傅,我开的解放车车牌号是300

14、西藏往事:军械厂,躁动的青春 阳光灿烂的日子

15、西藏往事:警察学校,老师都没蔬菜吃 看着树叶都想咬一口

16、西藏往事:西藏军区总医院,白杨树下的苏式建筑

17、西藏往事:三级站 ,我们都是搬运工 姑娘浣衣躲扛包

18、西藏往事:拉萨大修厂,北郊的“北大”

19、“西藏往事”:一条心保边疆 锦绣河山万年春

20、西藏往事:川藏运输线上的女修车工

21、西藏往事:嘎玛农场苹果树下摘苹果的时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