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搭建一个小小的书天堂:倪咏娟和她编的10种好书 | 好书好编辑特别策划(七)

2016-11-12 商务印书馆

从学术专著到大家小书,

她一点一滴还原大师的风貌。


从历史到艺术,

一不小心又掉进吃货的世界,

她醉心于思想的美妙,

也不忘生活的常趣。


她难得落笔,却字字精心

她愿筑一座天堂,那里是书做栋梁。

她就是倪咏娟,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编辑。

编辑,常被称作是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其实这只说对了一部分。做编辑,最大的乐趣在于亲手将一部书从无变有。


而一位足够幸运的编辑,会遇到许许多多优秀的作者、会心的读者,会有机会用自己职业生涯编成的两三百本书搭建一个小小的书天堂。借助这些心爱的书籍,倾诉内心的想法,或许也为世界展开一些新的面相。

——倪咏娟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编辑


1《汉学书评》

汉学界第一流学人杨联陞先生

中英文书评首次结集翻译出版

他是陈寅恪的学生、余英时的老师

汉学界第一流学人


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介

这些书评包罗了中国文化史的全部


商务印书馆2016年度十大好书

深圳读书月2016年度十大好书 目前入围前50名

编辑手记

杨联陞先生在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书评经验谈》中直言:“许多人认为书评不重要。我则以为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介。”他正是希望通过书评这种特殊的学术文体,建立公平的学术评议机制。


杨先生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他站在中西方文化交通的关隘处,一方面向西方传递着中国的知识和文化,一方面针对海外汉学论著提出平等而尖锐的评论,把握其间的失真、可闻、可传之处。


通过《汉学书评》中的这些书评,展示出的是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种种曲折和推进。


如何读书,如何评论,杨先生的书评垂范后世。

杨联陞的学识是最传统的中国百科全书的知识。他把一己的才性灵活运用在中国最好的博雅传统上面。

——著名汉学家戴密微


不久前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举行,杨联陞的书评集《汉学书评》受到现场嘉宾一致推崇并最终位居第四。现场评委、绿茶书情创始人绿茶说:


“这应该是我参加各类好书评选中唯一一次书评集入选十大好书,也许在接下来其他机构的评选中这本《汉学书评》还会有斩获,这是很让人惊喜的,书评作为一种写作形式,终于有了一种被认可的感觉。


是的,正如杨先生所言:“写书评可以长学问,交朋友,今日虽无科举,新进亦颇愿有大力者推荐,为己而亦为人,何乐而不为哉!

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学史、敦煌学等领域,包罗中国文化史,显示了先生学问之博雅。这些书评篇篇皆有深度,或纠正原著中的重要讹误,或澄清困惑学界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诸多独到卓见。本书所收英文书评多为首次翻译出版。


2《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一本特别的“抗战之书”

 

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

《中华读书报》2015年度十大好书

《北京晨报》2015年度致敬图书

“光明书榜”年度好书

新浪2015年度十大好书

凤凰网2015年度十大好书

中版好书榜2015年度好书

商务印书馆2015年度十大好书

编辑手记
虽然,历史远比叙述要复杂,但更为多元的叙述会更接近历史的本相。

卜正民教授的非凡之处,在于他长期发掘并研究中日双方高质量的档案资料与回忆录,故而能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展示战时问题的隐晦性与复杂性……这部书对中日战争史的研究与现代中国史的研究,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大卫·P.巴拉特(DavidP. Barrett):《中国历史评论》


这是一部历史研究的范文。在这部上乘之作中,卜正民教授不仅示范了如何进行历史研究,而且展示了如何演示历史研究的成果。他以自己深邃的洞察力,将沦陷区复杂隐晦且多层次、多方向的政治与社会,一一道出……简言之,此书无论是在研究上,还是在可读性上,都堪称佳作。

——萧邦奇(R. Keith Schoppa ):《美国历史评论》


这部令人爱不释手的著作,涉及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卜教授掌握了汗牛充栋的资料,把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放在20世纪帝国主义侵略与统治的大背景下,将中国当年的特殊性问题与世界的普遍性问题,融为一体,娓娓道来,妙不可言。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ere)


对于抗战,海内外已有篇幅浩瀚的学术研究成果。《秩序的沦陷》独辟蹊径,选取了一个新的长期以来为人所忽视所遗忘的角度,探讨江南沦陷区的复杂、隐晦且多层次多方向的政治与社会状况。


作者爬梳大量中、英、日文档案和当时的文字记载,对抗战初期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五个江南大城市里各类地方头面人物出于各种目的与日伪政府合作的历史做了较为深入的考察。


抗战初期这些城市秩序如何维持以及生活其间的一部分人的心态、处境与选择,在此书中都得到了颇为清晰的呈现,从而指示了一个比我们的想象远为暧昧复杂的战时江南社会。

——陈子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

书里借助中、日双方大量的档案与回忆录,细微而生动地展示了战时社会中“人”的形象。这些来自于日本“宣抚班”职员的日记和报告,和来自于困守家园的中国人的回忆录,形成一种比照,也互为补充,共同描摹出抗战初期沦陷区中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3《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

一部对于西南联大的社会学观察

追索一个学者的学问轨迹


商务印书馆2014年度十大好书

2014年1月 百道好书榜·人文类


陈达先生的《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是“碎金文丛”第一辑中的一种。本书是西南联大社会学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其告别清华,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不仅讲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有对昆明、蒙自与呈贡的观察。


与感性的回忆不同,这份来自社会学家的记录,更留意联大师生与周边社会的互动,更细致也更开阔。所记录的,不是“神话”的联大,而是“实体”的联大。


作者老友孙福熙所作插图


4《林纾家书》


别样的心曲,家书里的“林琴南”


《中华读书报》2016年7月推荐榜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6年7月生活艺术榜

2016上海书展:10位沪上名家推荐好书


余胸中有千言万语,见汝时爱极,防说之不尽,故时时书一两纸示汝,汝可藏之……


编辑手记
在这些言短情深的家书中,林纾向子辈们传授着处世之道,也时时透露出自己内心的纠结与忧思。虽然他秉持着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却也必须面对西潮之下洋文、电影院等等诸多新事物对于孩子们的冲击;他怀抱着延续古文一脉的心愿,却也必须为孩子们未来谋生而做出更现实的安排。家书中的“林琴南”,远比被新文化人塑造成的食古不化的保守派要更丰富和复杂。


林纾最早引进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在我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专为下等社会写照”、“专意为家常之言”等命题,

林纾的译介对“后来的新文学巨子”是一种“启蒙教育”。


林纾自承其性格“木强多怒”,不过教导其子,却并不希望儿辈像自己那样任性使气,而要求其时时处处小心谨慎:



为人第一须留心:读书留心,则得书中之益;饮食留心,则无疾病之虞;说话留心,则无招怪及招祸之事;做事留心,则不致有债败之处;交友留心,则不致引小人近身;起居留心,则不致冒暑伤寒,旋生疾病。古人谓之“居敬”,浅言之则谓之“留心”。汝时时当体贴吾意也。




林纾既为当世所重的翻译大家,又是后人称道的古文殿军,身处中西文化之间,对于二者的态度又颇可玩味。本书以家书这一特殊的视角,进入这位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其一为训子家书,共104通。信中林纾向子辈传授处世之道,可见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透露出社会新变于传统家庭的冲击。其二为经林纾批阅的林琮作文13篇,展示了林纾教读古文的方法及评判标准,可感其力延古文之一线的殷殷期许。书中所收书信、作文多为首次整理,由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和包立民先生辑录,并进行校注和导读,深入诠释了林纾家书的珍贵价值。


林纾夫妇与林璐、林璿(摄于1904年)


出于体现林纾修改用心与笔意的考虑,编注者夏晓虹老师尽可能恢复、补录了被圈改的文字:




每篇作文多半都由林纾命题。最有趣也最能见出林纾尽力鼓励其子作文兴致的,是其采用的物质奖励办法。少则“赏四角”,一般“赏一元”:


延伸阅读:《碎金文丛》

为了展现学者名家治学的思路与方法,走进他们的学术人生,我们策划出版了“碎金文丛”,通过整理其治学随笔、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帮助读者了解学术经典背后的丰富人生。“碎金文丛”自2013年以来,共出版三辑18种,以独到的编选、认真的编校和精美的装帧,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5《吃货辞典》

一本为极品吃货准备的随身宝典

写给那些销魂于碗筷之间的“吃货”

 

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

“2014中国好书”候选图书

旅游卫视2014年度美食图书

第五届北京大学生读书节最受大学生喜爱的图书

编辑手记
作为一名习惯了坐冷板凳的学术编辑,第一次体会到做一本大众图书的别样辛苦和乐趣。

饮食,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最牢固,也最顽强。当你回味着那些酸甜苦辣,往往更为留恋吃东西时的某种意境和心绪。萦绕于心头的滋味,隐匿着属于自己的甘香或苦涩,人世间是无法买到的。于是有了这本活色生香的“辞典”,为那些销魂于碗筷之间的“吃货”。


《吃货辞典》以八十多篇精致散文介绍了中国天南地北的几百道大菜小吃,无论是在家吃着舒坦,街边吃得随意,还是上饭店吃个名气,都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情。更有近百幅绝美手绘插画为“辞典”增色,七种趣味书签为“吃货”添香。

 


水晶肘子


狮子头


6《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

一本书读懂300年学术史

未完成却影响深远的名著

讲演出来的一本书,看书如同在听其讲学


名家考订,参校众本,最新最佳校本,研究梁启超的重要参考

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有关清代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好书,开创了学术史的新体例。

专家推荐

 一部编写于90年前的学术史著作,今日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感觉新意迭出;近年来,此书也不断重印,版本众多。凡此都昭示:梁启超的学术时代并未过去。 

——夏晓虹

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

——梁启超


本书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等校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有题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清华学校讲义”一册,现存第一至十二讲(第十二讲未完)内容,经过与当时听讲者回忆的对照,应即为梁启超在清华学校的讲义原本。


本书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因梁启超先生著作出版后常有修改,为更精细地体现不同版本的差异,本书编辑时便得缘请到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陆胤老师,汇集此书“清华学校讲义”本、民志书店本、合集本等六种版本进行合校,呈现历次修改的痕迹,体现其中的思想变化。夏晓虹教授还特地为新校本撰写了梁启超先生学术年表与评述文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华学校讲义”本封面


7《国学小史》

“史也,史也!”

重现梁启超手稿,一本“失而复得”的书

钩沉出梁启超与胡适二人论学的种种砥砺与辩难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4年度好书(国故类)

专家推荐

以治学而言,梁启超的兴趣广博,涉猎门类极多,后人因此称之为“百科全书式学者”。不过,在诸般学问中,其最钟情者显然是史学。

——夏晓虹《梁启超史学论著精校系列·总序》

晚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讲学,时为学生、后亦成著名学者的姚名达向请教:近自患学问太多,而欲集中精力于一点,此一点为何?”梁启超毫不犹豫地回答:“史也,史也!”这无疑是金针度人。


1920年底,梁启超应清华学校之邀,开设课外讲演《国学小史》。该系列演讲的内容,在梁氏生前未及成书,仅以论文或单行本形式发表部分内容。据梁氏自述及近年新发现之梁启超与胡适通信,知本书论述止于先秦,分为六章。今据此重行拼合、厘定为《国学小史》一书,以期恢复当年梁启超讲授先秦学术的原貌。

  • 老子教人用功最要紧的两句话,说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的意思说道:“若是为求智识起见,应该一日一日的添些东西上去;若是为修养身心起见,应该把所有边缘逐渐减少他。

  • 孔子,是最崇信自然法的人,是意志最坚定强毅的人。孔子发达的路径,很平易近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学步。

  • 《墨子》在先秦诸子中最为难读。墨子真算千古的大实行家,认为人类享用当以维持生命所必要之最低限度为界。不惟在中国无人能比,求诸全世界也是少见。

  • 孟子说: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我们读这位大圣人的书,总要有闻而兴起的精神,才算不辜负哩。


8《论社会学中国化》

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

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编辑手记

谈及老师吴文藻,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一件往事。1930年他到燕京大学学社会学,上吴先生的“西洋社会思想史”,却发现这位哥伦比亚大学洋博士,居然用普通话来讲西洋社会思想,这让他咄咄称奇。这件事情要放到当时语境才能理解。对于一门脱胎于西方的新学科,吴文藻先生最大的贡献正在于使其“中国化”。

中国目前问题的核心,一言以蔽之,是整个社会组织的解体……问题的症结,还在中西文化自接触以来所引起的根本冲突。

——吴文藻

 

吴文藻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做了大量引荐与评议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工作,同时也在社会学理论与研究的本土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他为中国社会学培养了费孝通、林耀华、瞿同祖等一大批优秀的学者。


由于吴文藻先生著作多为单篇论文,散见于社会学各学刊中,故本次重新为其辑录成书,并进行了仔细的校订。本书全面辑录了吴文藻社会学方面的论文与评论文章,以期成为学人研究吴文藻社会学研究思想与成果的定本。


9《启功谈艺录》

由启功先生的学生柴剑虹先生遴选

以纪念启功先生的百岁诞辰


本书由启功先生关于书画创作与鉴定的品介文章,及关于恩师知交如齐白石、吴镜汀、李叔同、傅心畲、赵朴初等先生的回忆文章组成。


编辑手记
启功先生对于书法爱好者有一条劝诫:作书勿学时人,尤其不要看所学之人现场挥洒笔墨。“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名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去者。”再一想,这段话不仅论书法,论学问也是成理的。


  • 什么是碑?碑本来是坟墓竖立的一种标志。碑石有大有小,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后来推而广之,不光是为死者立碑,也应用到生人,譬如一个官员调离,当地有人立碑为他歌功颂德。

  • 事实上这种大块的碑,就是石头做的大块布告牌,譬如修一座庙,前面立一块碑,说明庙的缘起;皇帝办了一件事,臣下恭维,或者皇帝自吹自擂,也刻一块,岂不是布告牌?

  • 当初立碑的本意不过是歌颂、吹捧死者、官员乃至皇帝,但后来意料之外地被人注意,得以保存流传的,却不在于它那歌功颂德的内容,而在于它书写的文字,在于它保存了许许多多的书法。他们吹捧的内容,已无人注意。




10《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增订本)

一幅为《山海经》特别绘制的 “思想地图”


《山海经》果真是一个不解之谜吗?

鲁迅为什么说它是古之巫书?

茅盾为什么说它是远古神话?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秋季国故类好书

2016年8月百道好书榜·新知类

编辑手记
这是一本像侦探小说一样新奇有趣、环环相扣的学术佳作。

《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究竟是实录山川的博物志,还是凭空杜撰的妖怪谱?书中那些奇禽异兽,是栖息于远古山川中的实有之物,还是浮游于古人梦魇中的精魅幻影?……诸如此类的问题,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


要穿行于天荒地远、山灵水怪的《山海经》世界而不迷失,要穿越训诂注疏、异说怪谭的文字密林回到《山海经》本身,读者需要一幅指点迷津的路线图。《失落的天书》便是为这本难解之书特别绘制的一幅“思想地图”。

猜你喜欢:

  1. 好书好编辑(一)杜非书单

  2. 好书好编辑(二)李悦书单

  3. 好书好编辑(三)金欣欣书单

  4. 好书好编辑(四)余节弘书单

  5. 好书好编辑(五)朱绛书单

  6. 好书好编辑(六)鲍静静书单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汉学书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