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FEI两会观察|施一公:人才培养没有捷径可走

UFEI两会观察|施一公

一流高校应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全国两会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是备受关注的对象。去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施一公坦言“国内基础研究还需要更多原创型突破”。


今年两会,他表示科技与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仍是他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施一公说:“人才培养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练好自己的本领,不要急于求成,要坐得住‘冷板凳’。”



“我心里的‘世界一流’的高校,必须能够培养出能为世界未来和人类发展担纲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继续聚焦科技和教育。

他认为新冠疫情后,世界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科技的重要性会更凸显。而科技发展完全靠人才,人才培养则取决于教育。在施一公看来,人才培养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标新立异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更需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练好自己的本领,不要急于求成,要坐得住‘冷板凳’

施一公希望西湖大学通过一系列、方方面面的探索和尝试,真正让师生在学术上自由探索,在科研上心无旁骛,能够真正做出一些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有贡献的重大原创理论研究成果和核心技术突破。

谈世界一流大学:

能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据了解,施一公今年两会主要关心两大内容,一方面是科技和教育,另一方面就是重点关注浙江、杭州的发展。
他认为,新冠疫情后,世界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科技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会更加倚重科技的力量。
施一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这样一个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中,如何进一步加速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是他最关心的话题。而科技发展完全靠人才,人才培养则取决于教育,如何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他特别关注的话题,也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努力践行的目标。
在施一公看来,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关键力量。大学通过教育和研究为世界打开新的视野,开创新的文化,培养有批判性思维而又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推动人类进步。
他曾表示,他心里的‘世界一流’的高校,必须能够培养出能为世界未来和人类发展担纲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而对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除了做到上述之外还需要在以下两方面至少具备其一:
一是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能够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新的、重大原创性的发现;
二是在核心技术领域能够取得重大突破和建树。

谈吸引人才:

真正让师生在学术上自由探索

施一公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面貌、科技创新的面貌,我们今天才有机会、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才能在优越的环境里潜心搞科研、做学术。从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到三千多所院校,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正不断地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作为全国教育体系中的一分子,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也在积极探索中。比如,从招收培养博士生、研究生起步,实行独立实验室制度,由一流的师资引领学生“寓教于研”;鼓励学科交叉,尝试双导师制,在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可以同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领域或方向的导师。
在全国层面,不同的高校、科研院所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全力以赴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基础学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覆盖了人才培养全链条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方式。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更需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练好自己的本领,不要急于求成,要坐得住‘冷板凳’。” 

谈吸引人才:

真正让师生在学术上自由探索

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如何吸引人才?施一公认为,西湖大学以人为本,机制灵活,国际化程度很高,所以一直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有吸引力,他们特别愿意来。据他介绍,目前,西湖大学已签约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20位,百分之九十左右来自海外。
而在办学理念与定位上,西湖大学遵循“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所有规章制度的设立都将遵循国际化的标准,实行独立实验室制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长聘与准聘制度,让海外人才回国后能够“无缝衔接”;学校发展有限学科,但不论在学术活动、学生培养还是在校园建设上,都注重并鼓励学科交叉,给新思想、新发现充分的生长空间。
在支撑服务上,西湖大学拥有一支职业的行政服务团队,能够使教师免于事务性工作的繁文缛节;校内五大科研公共平台也各自配备了专业团队,保障尖端科学研究顺利进行。
他表示,西湖大学希望通过一系列、方方面面的探索和尝试,真正让师生在学术上自由探索,在科研上心无旁骛,能够真正做出一些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有贡献的重大原创理论研究成果和核心技术突破。

谈抗疫科研突破:

未来将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水平和能力

抗疫期间,西湖大学在新冠相关的基础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周强实验室在世界范围内率先解析出新冠病毒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全长三维结构,以及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全长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郭天南实验室发现了新冠重症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种独特的分子变化,并找到了一系列生物标志物。
施一公希望西湖大学能再接再厉,一方面继续投入并推进与疫情相关的科研攻关项目,积极筹划涵盖前沿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创新平台。另一方面,也将着眼在更长远的未来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水平和能力。“我们在不久前刚刚成立了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今后再出现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我希望西湖大学能够为国家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推荐>>

教育部:银龄讲学计划2020—2021学年计划招募4800名教师

13所中国大学被美国列入实体黑名单,或换个角度帮我们认知国内大学

谷歌发布202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

2020年Google谷歌中国教育合作 本科项目资助计划申报指南
UFEI校企合作|2020腾讯产学合作犀牛鸟基金申报启动
UFEI校企合作|IBM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UFEI未来教育|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或将成为新一批学院建设热点
教育部发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成果资源,支持高校疫情期间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部科技司|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经验分享五:积极探索新机制
教育部科技司|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经验分享四:专利布局与高价值专利培育
教育部科技司|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经验分享三:职称评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
教育部科技司|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经验分享二: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部科技司|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经验分享二: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部科技司|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经验分享一:风险防控机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