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作业打骂孩子、将孩子送去电击:别把精神虐杀当成爱

晏凌羊 晏凌羊 2019-12-20

戳右上方蓝字「星标」晏凌羊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别把精神虐杀当成爱




文/晏凌羊


1

 

从今年9月份开始,我时不时会在家里听到别家传来的打骂男童的声音。男童哭得特别惨,每次被打骂都在尖叫、哭嚎,听得我心里也觉得难受,俨然被打的是我小孩一样。

 

打骂发生的时间一般为晚上八九点左右,有时候是十点、十一点,还有一次是凌晨一点,另外一次是凌晨三点半(当晚我失眠,恰好听到了)。

 

我所居住的小区,隔音不算差,但那小孩的哭叫声实在太大了,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传来,听来很是吓人。大多数时候,像是爸爸在“教训”小孩,偶尔是妈妈。

 

一开始,我怀疑小孩受到了“家暴”和虐待,几次想报警,但因为那家人跟我不住同一栋楼(这一点我确定),我搞不清楚对方的楼栋号、房号。

 

我给物管处打电话,让他们查下到底是哪一户人家老打骂孩子,我说这对夫妻扰民事小但虐童事大。值班的保安回答我,老子收拾儿子天经地义,人家的家务事我们也管不了啊。

 

昨晚八九点左右,我又听到了打骂小孩的声音,小孩哭声很凄厉,这回打骂他的,可能是他妈妈。


女人的声音比较尖细,我跑去洗手间窗户那里凝神听了一会儿,才大概听清缘由:小孩老不按时完成作业,一做作业就错漏百出。

 

说真的,我当时非常震惊:“这么点小事?值得你们那么大动肝火?如果长期、持续地打骂小孩,已经涉嫌犯罪了。”

 

一想到打骂小孩的声音是从今年9月份以后才开始的,我几乎可以确定被打骂的小孩应该今年才上一年级。

 

不可否认,监督和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确是一件很容易着急上火的事儿。家长们在讲起这事儿时,总是很善于自嘲,但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因为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做不出来作业而打骂孩子。

 

表面上看着,这对为作业打骂孩子的夫妻是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实际上他们是无法解决内心深处对孩子前程的焦虑以及担心他成不了才的恐惧。


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焦虑和担心?还不是因为自己不成器,所以才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逼着孩子成器,让孩子成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孩子做作业只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心里的魔鬼。

 

如果孩子做不出作业,就能让一个家庭闹得鸡犬不宁,恐怕就真的不是孩子的问题了。

 

2

 

也是在最近,我看到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视频:用电击治疗网瘾。

 

一个看着智商就不大高的父亲,将儿子送进了戒网瘾中心接受电击治疗。儿子进医院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来干什么,完全是被父亲骗来的。


电击开始前,儿子还跟臭名昭著的“杨教授”调侃,但后来被几个壮汉抬起来按到电击床上接受电击之后,他连连求饶。


▲这是另一张图。其实我自己体验过美容院的电疗,针对头部的电疗有点恐怖,我当时体验了三秒钟马上叫停,因为那是一种濒临死亡的可怕体验,爬起来以后本能地想打美容师。我体验的生物电,电量还只有十毫安左右,孩子们被电击的好像是二十到三十毫安。


事后,他恳求父亲把自己带走,可他的父亲却选择把他留在了所谓的“戒网瘾中心”。


 

儿子求饶时说(大意):“我害怕,我害怕以后我再也不能上网了。我没有朋友,我的朋友都在网上,我怕我再也不能和他们联系了。”

 

电疗让儿子感觉生不如死,他一走出电疗室,就迎来父亲的拥抱,听到父亲跟他说“爸爸爱你”,但他的身体自始至终保持僵直状态,与父亲零互动。


▲戒网瘾中心的少年们被关在这道铁门里面,不能与外界接触。


“杨教授”自称通过让人生不如死的电击疗法,网瘾治愈率90%,并且拥有“长效机制”,但相当多的少年在出院之后性格出现扭曲,有的对所有人包括亲生父母都失去信任,睡觉时枕头下藏刀;有的离家出走和家人基本断绝联系,甚至彻底失踪。

 

“杨教授”的劣迹,媒体已经报道过许多。为安全(不被删&帖)起见,此文不再赘述。

 


杨教授曾经发过这样一条微博(见上图),说明他本人非常明白自己那套方法到底能不能根治所谓的“网瘾问题”,所以,他才会称给他送钱的家长“傻”。


事实上,“杨教授”自己的言行,何尝不是一种“瘾”?他才是最需要被电击的人。

 

▲网友林熊猫对杨教授的评价


“杨教授”之所以那么有市场,是因为“蠢家长”愿意跪着给他送钱。我想问的是,这些父母为何要拿出积蓄来给他递刀,让他来戕害自己的孩子?

 

如今网络已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跟骑共享单车一样。“网瘾”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上网时间长就叫有“网瘾”?即使真有网瘾这回事,你的孩子为何有网瘾?还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被关爱和被尊重?


柴静在做这期节目时,曾经采访过这些家长,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这些父母的认知让人无语。


我真的怀疑:这些送孩子去电击的父母,哪里懂得什么是爱和尊重?

 

这些家长们想要的,不过是一个“顺从的,听话的,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孩子”。一旦孩子的言行让自己感到不满意,他们就要千方百计地修剪他们,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他们把孩子当成一件物品、一个盆景,却从不曾俯下身去听听他们的心声,从不曾以平等的目光看过孩子一眼。

 

看他们面对“杨教授”时谄媚的神情,我们不难得知: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任,骨子里只信任所谓的“权威”。


他们迷信权威的力量,所以甘愿被“杨教授”这样所谓的“医学权威”洗脑和控制,给他送钱,向他下跪。站起来以后,他们转过身就用长辈权威控制孩子,要求孩子对自己俯首帖耳,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生活。


这哪里是什么爱啊?这是赤裸裸的戕害。

 

那些送孩子去戒网瘾的家长,没有一个是看起来智商高的。反倒是那些孩子,看起来比他们的父母要聪明许多。


有些孩子会用暂时讨饶的方式避免遭受更大的痛苦,有的孩子出院以后选择以网络曝光的方式呼吁……真正发自内心感谢父母和“杨教授”的孩子,能有几个?

 


有的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甚至表示:如果以后父母老了,他会找人去陪护,以尽孝道。但他自己,不可能花更多的心思去关爱和照料他们了。

 

3

 

当了妈妈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我觉得为人父母,信任自己的孩子,信任他们有内在的、向上向善的生长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也一直觉得“一代不如一代”是个伪命题。


下一代人,是站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不排除有的父母绝顶聪明、成就卓著,而后代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但人类社会一直在发展进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大概率事件。

 

不信你去看看身边的朋友、邻居、同事、同学、网友,他们是不是比他们的父母在智识上、技能上以及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上要强一大截?

 

在孩子们眼中,目前我们好像懂得比较多,掌握的技能比较多,可这只是因为我们比他们出生得早,多吃了几年的饭,多看了几年的书,多走了几年的路,并不能证明我们比孩子聪明、比孩子牛逼。

 

等孩子活到你这个岁数时,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在你这个年纪能攀登上去的高峰,你蹬断腿也爬不上去。

 

现在,我也成为要监督和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家长了。每次我觉得孩子哪里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就会回忆一下:我和她一样大的时候,比她何如?


这么一对比,顿时觉得有点汗颜:我和她一样大的时候,真的比她笨。罢了罢了,对她耐心些吧。


为人父母,也是修行。每一对父母,都要收起自己的傲慢,收起“父母”这个身份带给你的天然的权威,把自己从“父母”这个身份中剥离出来,以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姿态去对待孩子。

 

如果你想成为受尊敬的父母,那你就先去尊重孩子。如果你想让孩子有出息,那你自己先“有出息”一个给TA看看。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用正确的方式输出爱,而不是只做些自我感动的事儿。如果你内心有焦虑、担心、恐惧,那就先处理好这些情绪后,再跟孩子沟通。

 

没有任何父母可以单纯只靠“父母”这个身份赢得孩子的爱和尊敬。你落在孩子身上的巴掌、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终有一天会以其他形态报应到你身上。

  

都收起傲慢,多点敬畏心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感谢阅读。ps:羊羊之前公开了的个人微信已满员,现公布另外一个个人微信给大家,喜欢羊羊的朋友可添加。之前公开过个人微信,但每发一条朋友圈几乎都有人跳出来添堵、都得手动拉黑,所以提前说一下——对羊羊无善意的朋友千万千万千万别添加,届时彼此添堵挺费时间的。无特殊事宜的话(对我而言的特殊事宜),只接受朋友圈互动,不接受小窗私聊。不是高冷,是真的真的真的太忙了,很长时间没睡过一顿饱觉,陪孩子的时间也严重不够。加过之前那个微信的,就请不需要重复添加了。你羊还有一个读者群,群里离异女性和单亲妈妈居多,想加群的朋友可添加助理微信xiaoer511462,她会邀请入群。谢谢关注,晚安。


(羊的个人微信)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8”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点击标题可查看):

金庸人物 | 金庸小说里那些的二三流爱情

我的故事 | 离职不是一件酷事儿,只是一种选择

影视观感 |《找到你》:女到中年不如狗,谁才配当妈? 

影视观感 | 《如懿传》:哀莫大于心不死

情感婚恋 | 婚姻就是两个人的事,不该是两个家庭的事

烟火人生 | 离开了平台,你可能什么都不是

社会观感 | 21岁大学生被狗咬死:狗永远是狗,但人不一定是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