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怪怪的”广州: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里失去......

晏凌羊 晏凌羊 2019-12-20

戳右上方蓝字「星标」晏凌羊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我眼里的广州是怎样的?



文/晏凌羊


1


了解我履历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云南丽江人,17岁以前连省会昆明都没去过。那会儿,我以为全世界的天都跟丽江的一样蓝,全世界的水都跟丽江的一样清,我甚至不知道“外面世界里的人们”冬天要穿羽绒服、夏天要开空调。

 

大学我是在北京上的,北京对我而言就是“外面的世界”。活动“半径”变大以后,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和家乡有多不一样。大学毕业找工作时,我终于可以“放眼全中国”然后选定一个城市去发展了。

 

我大学毕业那年,大学已扩招了几年,本科生工作已不大好找。说是不好找,主要是“体制难进”。那会儿,北京三环内的房价才一万三千多,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已是天价,而当时北京普通公务员的工资拿到手大概也只有三千多左右。

 

省会昆明不是我考虑的对象,那会儿我只想走得越远越好。当时我听说那些毕业后去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工作的师兄师姐,每个月能拿四五千的工资,很是羡慕。

 

随后,我又听说“长三角”很多单位招聘时要求有本地户口,而广东地区则没有这个限制,所以我就直奔广东而来。南下广东的第一站,我去了深圳,后来又跑到了佛山,再后来是广州。

 

十几年前的我,一定想不到我竟然会在广州落地生根、开花(结婚)结果(生子)。如今,花儿虽然谢了,但果子却已经长在了这里。作为一棵负责给“果子”(女儿)输送养分的树,想必我还得在这个城市扎根许多年。

 

广州对我而言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很难一言以蔽之。它只是一座城市,承载着我的青春、记忆、生活和梦想的城市。我不打算讴歌它,但也不打算贬损它,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就讲讲它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吧。

 

2

不那么文艺的广州

 

 

古时候,广东是“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荒蛮之地,也是流放者被迫“公费旅游”的首选之地。那时,瘴毒、毒虫、蛇蛰等,都是南粤的代名词。

 

明清时期,航海业开始发展起来,广州(古时候叫“番禺”)慢慢发展成为“商都”。清人描绘广州“濠畔街”的盛况时说:


“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

 

人在讲起自己家乡时,总会油然而生自豪感甚至是优越感。这里的“过于秦淮数倍”,恐怕也只是说的“饮食”“歌舞”。我们想在美国人面前找大国自信,也可以说我们是“世界粮食生产第一国”。

 

作为一个喜欢探访古迹、研究古文化的文艺青年,我发现广州可探访的地方真的不如北京多。

 

几年时间,我跑完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陈家祠、圣心堂等等名胜古迹,再了解下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粤剧、粤菜以及生活习俗等,就开始“起腻”了。

 

更要命的是,历史教科书上讲的那些人和事,与广州有关的少之又少,所以探访古迹的趣闻性又降低了一些。来了广州之后,我的“文艺心”越来越淡,一方面是因为广州(相比北京)没有太浓厚的文艺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自己越来越务实甚至变得“市侩”了吧。

 

不信你去看看,北京在歌里出现的次数有多少,而广州又有多少。真要论起文艺,广州可能还不如成都、拉萨、丽江呢。好在,我不是为了文艺而来的。

 


来到广州十几年,我学着广州人喝起了早茶,喝起了又香又浓的老火汤,也能听懂广州人说的“白话”(粤语),在广州工作、生活、置业、安家、存放梦想,也算是融入这座城市了,眼前的一切都习以为常。

 

可是,一想起自己刚到“羊城”广州时引以为奇的几件“怪”事,倒是值得一讲。



3


“羊城八怪”

 

 

羊城第一“怪”:靓女不靓、广场不广

 

十几年前我刚到广州的时候,见人必称“美女”“亲爱的”的时代还远未到来。即使在北京,这些词也是在“特定场合”说给“特定的人”听的。

 

到了广州,听到饭店服务员、买菜的大妈、商场卖衣服的导购、出租车司机统统称呼我为“靓女”(普通话、粤语版本都有),我先是一惊,接着是窃喜,心想:还是老广懂得欣赏我的“美貌”。

 

到了后来,我发现,这不是我的专属待遇。一想到身边小至10岁大至60岁的女人,不管你长得像“猪头”还是嫦娥,都可以被称呼为“靓女”,我顿时泄了气。

 

不过,话又说回来,“靓女”“靓姨”(上了点年纪的女人的称呼)还是一个很受人欢迎的称呼。尽管有的女孩子本人外表可能真的长得不怎么样,但是被人左一句“靓女”右一句“靓女”地叫,心里也非常高兴。

 

男士们有时也被称为“靓仔”“靓叔”(哪怕被这么称呼的哥们儿跟“靓”完全扯不上干系),想必心里也会偷着乐的。

 

这些年来,不知道是不是广州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的缘故,在街头听到“靓妹”“靓女”“靓仔”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了。去商场试衣服,导购上来就会称呼你一声“亲爱的”或“宝贝儿”。你若是矜持点的话,鸡皮疙瘩会掉一地。

 

刚来广州时,我参加过几次面试,面试地点叫“某某广场”,当时我就很诧异:广场?怎么会在广场上面试?


在我的概念里,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大连星海广场、青岛五四广场那样的一大片空旷的地方才能叫做广场。我拿着简历往某某广场走,抬头一看:哦,明白了。老广们说的广场,其实就是一栋大楼的名称。

 

我至今依然不知道好好的一栋楼,为啥不叫“大厦”,非要叫“广场”。

 


羊城第二“怪”:夏天太长,春秋太短

 

“夏无盛暑,冬无霜雪,四季不明,树木常青,花开四时,田野常收,年中只有冷热之变,灾多因旱涝失时”,基本可以概括出广州的气候。

 

广州城处热带范围未,又居海滨,距海100 公里左右,加之地势平坦,故广州气候以湿热为主要特征。

 

湿热的气候,最容易滋生蚊虫。广州的蚊虫比云南、北京的要灵敏得多,杀伤力也大很多。我女儿夏天跟我回云南,总是能轻而易举地捉到蚊子,她说“云南的蚊子个头大,又笨,很好抓”,可是面对广州的蚊子,你除非动用“电蚊拍”,否则拿它们毫无办法。

 

每次被蚊子咬了,我身上就起个奇痒难耐的大包。若是忍不住再多挠几下,皮肤就破了,然后形成疤痕。我怕热,爱穿裙子,又属于疤痕体质……自从来了广州以后,一年四季小腿就没有光洁的时候。

 

来到广州,我感觉一年四季只有两三个月是春秋冬,剩下全是夏天。当北方小伙伴们的耳朵都快被冻掉了,我们可能还穿着短袖。广州的冬天极为短暂,但冷起来时是真冷,又没有暖气,没有暖阳,很是难受。

 

广州的这种气候,害得我去外省出差、旅游时,总是带不对衣服。上回去上海出差,翻箱倒柜也没找到一件合适的春秋装,只能忙里偷闲跑去商场买了两件应急。

 

最讨厌的是每年春天的“回南天”,由于空气湿度太大,墙壁上、地板上都凝结了水滴,衣服十天半个月晒不干,甚是恼人。如果你刚装修好房子,不出几年,墙漆可能就会脱落下来。

 

为了应付“回南天”,我形成了囤内衣、内裤的习惯。昨晚我收拾了下放内裤的抽屉,发现我已经囤了三十六条。这几年广州出现“回南天”天气的日子变少,但我这……已经算是“强迫症”了吧?

 


羊城第三“怪”:花开四季,绿叶不败

 

广州又称“花城”,因为它一年四季都有花开。

 

岁末二月(农历一月)是最冷时期,北方已经是万木凋零的景色,但这时广州的花市却是繁花似锦。


每年春节,广州人都喜欢去逛“花市”。“花市”里,一开始花比人多,后来人比花多。以前我还爱带着孩子去凑凑热闹,现在实在不想再去看人了。

 

春节时,广州人喜欢买些年桔、观赏性桃花等放在屋子里,在树上挂些红包封(广州人称“利是”封),寓意来年顺顺利利。在老家,菊花主要是祭祀场合用的,但这里也表吉利之意。

 

广州夏天很长,一年四季绿叶不败,常使得我有时候很想念家乡或者北方。看多了满眼苍翠,其实也会很想看看万木枯黄、皑皑白雪的盛景。对于我这种喜欢“秋风无力百花残”的人来说,确实是一大遗憾。



羊城第四“怪”:湿毒过重,“凉茶不凉”

 

说到广州,就必须要说一说凉茶。

 

“怕上火,喝那啥”早已经成为一句著名的广告词,也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广州人爱喝“凉茶”。广州湿热的水土,让所有从外地来广州的人都得先接受凉茶的“洗礼”。

 

我是云南人,喜吃辣,刚来广州的时候不了解这边的水土,猛吃了几顿辣椒,结果上火上到我“怀疑人生”。朋友把我带到了一家凉茶店,帮我点了一杯“斑痧凉茶”,说这玩意儿可以下火…….结果,我刚喝了一口就直接吐了出来。

 

我哭丧着脸问了朋友两句话。

“凉茶怎么是热的啊?”

“凉茶怎么没有茶味儿?怎么这么苦?”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这颠覆了我的一贯认知。我刚来广州时真不知道它是广东民间常用草药煎熬而成的饮料,主要是“下火”用的。

 

这几年,广州凉茶铺变少了,大概是信西医的人越来越多了吧?

 

羊城第五“怪”:茶水洗碗,叩桌叩谢

 

刚来广州时,老广在餐厅里习惯用“茶水洗碗”,让我感到有点不适应。在餐馆里,服务员在上菜之前,会先上一壶茶和一个倒废水用的盆,待得顾客先用茶水把碗筷、茶杯全部冲洗一遍后,再上正式的茶饮。

 

我刚来时也不知道有这个习惯,直接把茶水倒到杯子里就喝。事实上,用茶水洗碗,并不能起到消灭细菌的作用,不过就是让你心理上觉得“这样做好像更干净”一点。

 

广州人吃早茶、吃饭并没有什么礼仪上的讲究,但饭桌上惯用一个盘子式的“骨碟”。很多北方人来到广州,不知道“骨碟”是用来放吃剩的骨头等东西用的,直接就用来盛饭菜,搞得服务员提醒也不是,不提醒也不是。

 

在老广的饭桌上,斟茶人给客户斟茶时,客人一般会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我刚到广州的时候,对这一风俗感到特别奇怪。一问,才知这一习俗来源于古代。

 

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他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

 

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这样一回事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你来到广州,每次别人给你斟茶时你轻叩桌面,斟茶人定会觉得你涵养十足。

 


羊城第六“怪”:“白话”当道、四季冲凉 

 

广州人非常热爱粤语。

 

你不一定能在其他省份的电台、电视台里听到24小时的当地方言的广播和电视节目,而广州不同。我刚来广东时,一句粤语都听不懂,后来工作场合有时需要用粤语沟通(十几年前连开会都是讲的粤语),就狠命逼自己先学会听。

 

那会儿,我每天逼着自己听粤语广播,又买了粤语书来学了好几个月,总算学会了听。再之后,因为工作内容和地点发生改变,身边人说粤语的越来越少,我的粤语水平也仅限于“识听不识讲”。去到港澳,若是遇上个会听普通话的同胞,对方说粤语,我说普通话,交流起来倒没有障碍。


前两天我看余文乐和杨千嬅主演的电影《志明与春娇》,先是看的普通话版,但字幕时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我还是切换回了粤语版,总算觉得顺耳多了。

 

粤语最接近古文,有很多词和语法甚至是发音都沿用古汉语的用法。比如,“行”在广州话里做“走”之意,“食”在广州话中是“吃”的意思,等等。广州人很多时候会直接把粤语中的一些词运用到普通话中,比如,他们会用“利是”代表“红包”、“手信”代表“礼物”。不经解释的话,刚来广州的外地人可能真的听不懂。

 

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广州讲粤语的人似乎也在变少。像我女儿,几乎是在脱离“粤语”的语境中长大,她能听得懂云南话却听不大懂粤语了。我让孩子她爸教她说,但她爸似乎没多大兴趣,也便罢了。

 

“冲凉”这个词,应该也是粤语中来的,意为:洗澡。

 

“一年四季皆洗澡”是广东人的习惯。生活在广州,似乎没有一天身体不感觉黏糊糊的,所以必须要每日沐浴。洗澡时,你不一定要洗得很认真,但每天都用热水冲洗一遍身体,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如果老广们“每日必浴”的这个习惯带到西北缺水地区,估计会被当地人民用眼睛瞪死吧?

 

 

羊城第七“怪”:有点传统,供奉财神

 

 

老广州人好像特别喜欢烧香和供奉,家门上都会贴上各类神灵的图案以及“天官赐福”等字样,渴望保佑家宅平安。


每年春节,有的人会在家门口放上荸荠(广州人叫“马蹄”)、生菜等物,寓意“必须齐全”“生儿子”(荸荠长得像男性的那啥)“升官发财”……

 

广州寺庙里香火旺盛,本地人外地人挤成一堆。城里很多小商店都会放个招财猫,希望财神带来好运和富裕……这些只是外在表现。

 

内化的表现……讲真,我感觉福建两广地区都挺“男尊女卑”的(不是说其它地区不这样,只是程度有别。当然,凡事不绝对)


有趣的是,老广把广东、海南、港澳以外的地区几乎都称为北方。优越感强的老广,会称外地人为“北佬”。


唔,你没看错,连云南也算是“北方”哦,更不要说什么湖南、江西、东北、大西北了。


 

羊城第八“怪”:早茶不早,肠粉无肠

 


很多人好奇广州人吃早茶,到底吃的什么东西?实际上“早茶”也不全是“茶”,人们吃的也只是一些蒸排骨、蒸凤爪、肠粉之类的小菜品而已。“吃早茶”,实际上说的,不过就是一种呼朋唤友把早餐从七点吃到九点的生活方式而已。

 

网上有个笑话说,广东人什么都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只要能入嘴的,几乎都吃,甚至还吃福建人(一个网路梗:百度搜索时输入“广东人吃”接下来的第一个词组是“福建人”)。

 

我认识的老广确实吃得比较“丰富”。刚来广州那会儿,有老广逼我吃蛇、吃甲鱼(龟类)、吃穿山甲、吃禾花雀、吃狗肉,还说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搞得我差点在饭桌上跟他翻脸。要知道,连“田鸡”(蛙类)都不吃的我,除了吃点“猪牛羊鸡鸭鹅鱼虾蟹”等正常肉类,吃其它会比较有心理障碍。

 

老广们吃的早餐中,有一道叫做“肠粉”(拉肠),是一种用米浆做成的广东小吃。

 

我刚到广州的时候,被这个名头给唬住了,进小吃店点了一份,当服务员把拉肠端上来的时候,我傻眼了:“咦,怎么没有肥肠的?”后来才搞明白,拉肠之所以叫“拉肠”,是因为形状似肠,而不是里面真的有肥肠。

 


拉肠的最高境界是“玻璃粉皮”,也就是几乎薄到透明,证明拉肠师傅技术好。拉肠以猪肉、牛肉、鱼片、虾仁等为馅包在粉皮里,而后就可剪断上碟了,加上酱油口味更佳,但我一直不喜欢吃,嫌腻。

 

作为云南人,早餐我还是最喜欢吃小锅米线。

  

4

 

在广州待了这么些年,对以上的“怪”,我早就见怪不怪了。

 

随着广州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融合加强,很多“广州特色”也在慢慢消失。


我其实很反感每个城市都长得一样,因为这种“一样”会让我们失去探索的意义。有时候,我们去另外一个城市旅行,不过就是为了感知到世界之大,感知这世上存在着与你认知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人、事、物。


你与其说是通过旅行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不如说是再一次认识了自己的局限。


如果每个城市都“长”得一样甚至连“气质”都一样,那整个中国都会变得无趣许多吧。

 

全国除了安徽之外的其他省市(安徽以后有机会去),我都有涉足。走的地方越多,越是觉得广州跟其它城市没什么两样。别的城市有的“城市病”,它一点不少。


而我,似乎也越来越少关注它的特色,慢慢从一个异乡人变成了“新广州人”。

 

广州下一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甚少关注,因为我更关注自己下一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有句话说的是,有钱在哪儿生活都很滋润,没钱在哪儿生活都憋屈。决定你是否过得幸福的关键,不是你选择怎样的城市生活,而是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我选择城市,城市也在选择我。我爱城市,而城市说不定懒得爱我。

 

汪峰在《北京,北京》那首歌里唱: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也在这儿失去……

 

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

也在这死去…..


矫情的话不愿多说,但广州对我的意义也无非就是如此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今天的文有点长,切入点也有点怪,不过对于没来过广州的人来说,这或许可以成为一份指南。此文没有黑广州,也没有赞广州,只是讲述的“点”不同,希望不会被“护乡宝”攻击。唔,“晏凌羊”这个名字也跟“羊城”有渊源,看来我还得跟广州纠缠很多年,感谢阅读。ps:感觉身体不如从前,出一趟差回来,得躺两天。今天懒散了一天,什么都没干,这会儿竟升起一股负罪感.....难怪算命的说我是劳碌命,哈哈哈。ps:为避免走丢,记得关注羊羊的小号“羊看”哦这个号只写民国往事和历史人物故事。晚安。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8”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点击标题可查看):

我的故事 | 离职不是一件酷事儿,只是一种选择

娱乐观感 | 香港娱乐圈那些low到谷底的价值观

金庸人物 | 金庸小说称呼里藏着爱情密码

烟火人生 | 别把精神虐杀当成爱

烟火人生 | 离开了平台,你可能什么都不是

烟火人生 | “为何他们不择手段?”

情感婚恋 | 绝大多数人的婚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