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棣:影评人 X 的献身(修订版)

2017-03-15 唐棣 看电影看到死

看死君:偶然读到唐棣兄的文章《影评人X的献身》,感触颇多;尤其当他在文章结尾说到“影评人”这个好词就这样坏掉了的时候,着实感同身受。有人说,这是一篇洗白文;但我心想,文中的主人公又何曾需要洗白?近日,唐棣兄重新修改此文,改名为《持意见的人》,我则戏称它为《影评人 X 的献身(修订版)》。



持 意 见 的 人

—— 影评人 X 的献身(修订版)


作者:唐棣

公号:看电影看到死

 

最牛的影评人对我来说,就是保持异见的人。当然,基本上能做到持意见就不错了。意见,就是看法,看法就不一定都是好话。好影评人的标准在于他对电影人的启迪与观众的引导。罗杰·伊伯特一直是我心中的影评人标杆,他在人生最后一篇文章里的那句话:“感谢各位陪我走过这一趟旅程,以后在电影院相见。”令人感动。他说的好话就不多,他对电影人的提醒一直帮助着很多像斯科塞斯这样的导演前进。


2016年底,关于中国会不会产生影评,曾有过一场讨论。当国产电影不再值得关注时,影评人成了背黑锅的人,不说好话成了坏人。他们失去了启迪的意义。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部大片的上映,引爆点是作为有公信力的影评人 X 对其发表了意见。第二天,名字就上了微博热搜。国内的事就是如此,大肆谈论,影响变大,紧随其后很多专家学者站出来指认某些影评人拖了国产电影后腿,看样子要按敌对势力处理。


其实,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在这场关于“影评人”的讨论中,我的朋友 X 算是意外地献身于舆论。这是他这个简单的人没有想到的事。以前在电影院看完电影,X 会随机在微博写观感。很多时候,他是绝对标准的,就是说在什么标准范围下比较两部电影很重要。以前,他没有承认是影评人,也没有否认是影评人。现在,他在我们朋友之间被玩笑地说成是上了《人民日报》和《好莱坞报道者》的影评人。


话说回来,国内影评人的话简单分为两种,一种拿钱说好话,专业宣传;一种是私人爱好的衍生,拿钱不拿钱两可。有时,两种也要细分,就是拿钱不带观点的软文,或者不拿钱想报上次看片没请他的仇,还有拿钱也可以植入自己想法,不失去风骨……


总之,这些都是电影圈的生物链,准确地说,X 认清现状的同时也认识到要对得起热爱。“影评人”这个身份越来越尴尬。有的人想写未必有机会,有的人看了未必要写,有的人写了未必拿钱,有的人想看内部场未必进得了门,有的人蹭票未必面带尴尬,有的人场场点映可见,有的人闷声看片只字不见。


他们和片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说,人家邀你看片,喜欢还好,写点东西;不喜欢,哈姆莱特的问题就来了。说,还是不说?人情社会,尽量沉默——这是你成熟,也是你失去立场的借口。下次,谁请你看片?因为,真存在这么一群依靠电影宣发生存的朋友,粉丝知道他们的方向仍追随,两厢无事,也挺好。这群人也是无奈的。


其实,很多时候这都是基于自己审美的表达,自己的事跟别人有关么?我们对他的审美的认定才是基础。影评人在我这里的分类比较简单,能写的和能说的;学术的和个人情怀的。写就是你得写得多,写得多基于看得多。学术的就得学院派,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让人不明觉厉。能说的就是网红,各个讨论会常见,个人情怀就是 X 这样的。


据我所知,X 在大家看来是一个怪人。有一次我们一起看片。他觉得这个片子好,但不接受片方的要求,自己写好文字贴微博,瞬间阅读量过万,一分给不拿片方酬劳。喜欢的电影都这么随性,他想批评的电影更是谁也拦不住他。


还有电影研究者 Q 也是我的好朋友,他一般属于个人情怀,资料轰炸,偏学术,又不在意文章观点,这都使得他在大家看来是一个随和博学的好人。你跟他叫影评人,他会露出一副无辜样子。X 会否认,拒绝。而 Q 不得罪人,可以聪明地植入自己很多想法,我觉得他不是没有观点,而是把观点藏在了资料里,你能读出来,他就会跟你呵呵一笑,读不出来就算蒙过去了。这种 “影评人”的资格是通过大量时间积累而成,他的文章没有一篇可以随手写出,除了资料还有动图,万字左右是经常的事,我们这群人都佩服他。


2016年下半年的某场放映会是 Q 通知我们的。下午一点多钟开始。地点有点远。早上,X 就把我叫醒,兴冲冲的样子像粉丝去见明星。后来,我们乘地铁跑了半个北京去看电影。到了影院,Q 朝我们走过来,赶紧给我们说这几天自己的事情。


他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听得运来越高兴。一会儿去采访哪个好莱坞制片,一会儿又去参加某大片的发布……这些都是他喜欢的工作,他喜欢把自己对老电影的热爱和导演们生平的研究用在工作里,也就是说很多好莱坞导演到内地宣传新片,我们这群不学无术的人里只有他会做足案头功课,很多次现场提问我们都印象深刻,他的问题极具体,具体到导演都吃惊万分。


当天,我们看的电影快结束时,我留意到了身边人,这群平时严肃学术的大人,谈起国产电影脸红脖子粗的大人,在微博上因为被某部电影气到连续道歉的大人……都在黑暗的角落各自抹着各自的眼泪。我记得 Q 出门后极其激动地,跟我说:“我要写八十个梗,这电影太多老电影致敬了。”


返回住处的路上,天渐渐黑下来。电影人用没用心,影评人心明眼亮。有的人懂事就不提了,有的人,像 X 就会说出来。有的人,像 Q 会掩饰着自己的观点,把兴趣转移到电影里的致敬桥段上。这个电影最终被 Q 整理出致敬老片的80个梗,文章一出整个影评圈一片惊诧。 后来,Q 还跟我说,一看到怀旧感的电影就没法自拔。后来,Q 的话被我演绎成看到电影里的怀旧梗就“薅羊毛”,一直把它薅光为止。


我们是这样一群以接近电影为傲的人,我们谈论电影时就是在谈论电影本身。有时,拍电影精疲力尽时,我很庆幸还有他们的观点和嬉笑怒骂在。现在,很多人想去掉“影评人”这个认证标签。一个好词就这样坏掉了。


不过在我内心,有些“影评人”的名字依然闪闪发亮。在我身边像X这样献身舆论的不多,像 Q 这样认真研究电影元素的也不多,很多人都在电影出来后低调打分。在黑暗的影院带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有时再低调,我也会循着他们的痕迹寻找他们。在微博,或见面时,毕恭毕敬地竖起大拇指。



作者| 唐棣;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悉达不多,转载请注明



【 近 期 热 文 】


从《马赛克少女》看FIRST创投会

这并不是同性奇情,而是伦理幻镜

明明是个天才,却偏偏去拍色情片

对阿莫多瓦说:戛纳70,有你靠谱

库布里克未完成遗作,不拍很可惜

说 你 恐 同 ,  你 还 打 死 不 承 认

狼叔惨烈谢幕,我为何却哭不出来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麦田电影院|看图猜电影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