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戏惊人!这部争议之作,凭什么拿金熊
第69届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最终花落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的作品《同义词》,依然是难民题材,而且裸戏尺度惊人;中国导演王小帅的新作《地久天长》则摘得了影帝影后两项表演奖。
电影《同义词》导演手擒金熊奖杯
影片《同义词》在柏林电影节赛前就被认为是金熊最大热门,在展映后也获得了场刊3.0的最高分。该片最终斩获金熊奖虽在意料之中,却也在颁奖现场被记者们同时报以掌声和嘘声。缘何这部电影竟会收到如此大范围的争议?
纵观《同义词》的故事主线:以色列青年Yoav逃离故土来到法国巴黎,寻找一个庇护之所,然而,刚刚抵达就被洗劫一空。赤身裸体的他敲着公寓楼的大门,终于被一对法国男女救助接济。
势要放弃自己母语的Yoav,只用法语和所有人交流,他购买法语词典,在巴黎的街巷一遍遍背诵法语里的同义词。
但在他试图融入法国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移民制度背后的荒诞,便最终放弃移民,并与接济他的朋友和恋人分道扬镳。曾经为他敞开的大门,也在他强烈的撞击下纹丝合缝、紧紧关闭。
影片《同义词》的厉害之处在于,这部电影有着十分丰富的解读空间,仅仅通过以色列青年Yoav在法国所经历的种种际遇,便把矛头狠狠对准欧洲难民问题,将无解的矛盾犀利解构展现在银幕之上。然而,电影的手法是不少记者对其诟病的原因,那么这样一部电影拿到金熊大奖,是否实至名归呢?
难民潮是这些年来欧洲电影十分关注的话题,从2015年戛纳金棕榈得主《流浪的迪潘》,到2016年柏林金熊奖得主纪录片《海上火焰》,再到2017年柏林银熊奖得主《希望的另一面》和2018年金熊奖提名影片《过境》,欧洲电影对于难民的关注就没有停止过。
电影《流浪的迪潘》《海上火焰》《希望的另一面》《过境》
2019年的新年伊始,这一部由以色列、德国和法国三方合拍的《同义词》登陆柏林电影节,把难民这一话题再次带到风口浪尖,且由于该片部分剧情是基于导演那达夫·拉皮德的亲身经历,便更加彰显出强烈的现实意义。
那达夫·拉皮德早年就读于特拉维夫大学研究哲学,之后在巴黎学习法语文学,在耶路撒冷学习电影。2011年,他执导的电影《警察》曾摘得第6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2014年,由法国和以色列合拍的他的电影《教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
2011《警察》
2014《教师》
作为一位精通法语和希伯来语,且一直活跃于欧洲各大电影节的导演,那达夫·拉皮德拍这部《同义词》的意愿,正是想借由语言的隔阂与互通,试图讲述民族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他在试图融入欧洲文化时遇到的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提示:下文有剧透)
那达夫·拉皮德导演
影片《同义词》开场大尺度的裸戏让人大跌眼镜。男主角Yoav闯入一幢法国民居公寓楼,裸体洗浴时却被偷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的他只能疯狂敲响住户的大门。这一幕的设定十分巧妙,因为男主是以色列籍,而现实中欧洲接纳的大部分难民都是阿拉伯裔,男主身份的指代便显得更宽泛了,不仅仅限于难民本身。
Yoav手中的钥匙仿佛是他的难民身份或者护照,是开启逃亡欧洲之路的敲门砖。而在一切尽失之后他一无所有的处境,和大多数难民逃离战乱、舍弃故土时身无分文的状态不谋而合。所有能够鉴别Yoav身份的不过是他被环切过包皮的阴茎(犹太教和穆斯林的割礼),欧洲国家对他裸体的注视,象征着对他难民身份的鉴别。
男主Yoav被衣食无忧的所谓上层人Emile和Caroline救助接济。Emile写作、Caroline弹奏,十指不沾阳春水,却悲天悯人犹如圣母。而Emile缺少写作素材,没有灵感,只能借取Yoav的故事去创作。
欧洲近数十年远离战乱、太平无事,关于难民的电影却在近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Emile借取Yoav的故事,好比这些灵感枯竭的创作者,将目光对准了难民,用他们的故事创作以获艺术的新生。
而Caroline和Yoav的结合给了Yoav合法身份,Caroline也和Yoav多次性爱,这也或多或少暗喻了欧洲国家对于移民人群劳动力的消费。在Caroline决定离开Yoav的时候,她说,Yoav不过只是给她欢愉的玩物,移民竟成了圣母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消遣。
可笑的是,德国最早希望引入难民移民是希望因此能降低德国的失业率,却不曾想过,自2013年起,德国非德裔人群的失业率高居不下占到14%,是德裔7%的两倍,而阿拉伯裔的一些国家的移民的失业率则高达40%。失败的政策背后,隐藏的是国家对于移民人群生活的漠视。
拉皮德把一场Yoav在夜店里边吃边舞蹈的戏拍得美轮美奂。音乐响起,人群躁动,Yoav卑躬屈膝穿越人群,仅为拿到一个面包。一气呵成的镜头下,Yoav作为移民食不果腹的现实让人唏嘘。和Yoav舞蹈的法国美女歌舞升平,而Yoav却每日吃着最廉价的意面,为了一个面包不惜佯装舞蹈。这个镜头大音希声,成为笔者年度最爱镜头备选。
Yoav穿过巴黎的街巷,背诵着同义词。“限制”、“约制”、“控制”,这些词汇语义近似却并不相同,就像他极其接近却不能同化的外族身份。他拒绝使用自己的母语希伯来语,却忽略了就连以色列内部的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也有千年的纠葛。他在以色列的关于军队和民歌的记忆,象征了他从母国得到的一切记忆。
然而不论他多么努力去割裂自己和母国的关系,他依然会在遇到摄影师的黎巴嫩裔女助手时,因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素来已久的仇恨被隔离开来。他身上的外族标签是擦不掉的烙印,不管以色列和法国是多么相近的同义词。
在融入的过程中,法国人将欧洲道德理念和习俗对Yoav强行灌输,简单粗暴的“对"和“错”的判断把他置于牢笼之中。在Yoav的种族极端分子好友Hector死去之后,Yoav意识到一切不符合欧洲意识形态的存在都会被抹杀。
在《同义词》片尾的一场音乐会中,管弦乐和Yoav口号的对抗就像是西方文明和自由意志的对抗。所谓的文明不过是西方意识形态之内的固有体系,它其实容不下其他的声音。一旦其他声音出现,他们便尽自演奏自说自话,两方使用的根本不是相同的语言,沟通变得无效。Yoav鲁莽的、爆裂的、直接的控诉撕下了西方文明的画皮,那么他作为难民的价值也就轰然倒塌。
即便有如此之多的隐喻,为何《同义词》还是无法赢得所有记者的心呢?笔者认为《同义词》有佳句而无佳章,佳句体现在精彩的段落:比如笔者很喜欢片尾那场Yoav撞门的戏,它把电影的开始和结尾连成一个圆,象征难民自我身份认同觉醒时的悲剧,这个艺术处理相当聪明。
此外还有一场很精彩的Yoav为摄影师当裸模的戏,隐喻外族融入过程中,所谓的“文明”不过是糖衣炮弹,接济也是抱着虚伪的目的。这一场戏的处理也十分戏剧化有张力。
但除了这些精彩的片段,影片的整体完成度却很粗糙。尤其是在叙事上,电影的文本和内容格外割裂,连贯性比较差,造成了一种严重的荒诞感,以至于观众无法理解演员们的动机。几场戏看过感觉可有可无,比如两位以色列男子的摔跤,不仅突兀且没有实际的功用。而更多的戏观感晦涩,让观众无法正常理解隐喻。
可以说,《同义词》的执行是相对失败的,影片的低完成度让原本优秀的概念打了折扣。摄影上,过多的手持晃镜让电影的节奏略显眩晕,一幕塞纳河向上看的镜头竟简单粗暴到只是上下晃动镜头,这也暴露了拉皮德导演在镜头语言上的匮乏。
影片《同义词》成功擒熊,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欧洲对于难民问题持续关注却无力回天的现状,也讽刺了西方文明对接收难民暧昧的态度和功利的目的。在多部关于难民题材的电影获奖之后,柏林电影节仍把最高奖项颁给了《同义词》,这或许是评审团意见、整体参赛作品质量等综合而成的天时地利人和,而电影本身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仍是众说纷纭。
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不能不对金熊的选择感到困惑。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柏林电影节在选择金熊奖时尺度越来越大。在去年的《不要碰我》探讨亲密关系之后,《同义词》又把男性裸体作为符号,在整部电影里穿针引线。如此前卫而大胆地去探索电影的疆域,柏林电影节秀木于林,年复一年用金熊奖引领思潮,也是时代之幸。
作者| LORENZO;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 终 获 奖 名 单
最佳影片金熊奖
那达夫·拉皮德《同义词》以色列
评委会大奖银熊奖
弗朗索瓦·欧容《感谢上帝》法国
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
《系统破坏者》德国
最佳导演银熊奖
安格拉·夏娜莱克《我当时在家,但…》德国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王景春《地久天长》中国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咏梅《地久天长》中国
最佳编剧银熊奖
《少年黑手党》意大利
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
《外出偷马》挪威
最佳纪录片奖
《Talking About Trees》苏丹
最佳处女作奖
《Oray》德国
最佳短片金熊奖
《Umbra》德国
最佳短片银熊奖
《蓝色男孩》阿根廷/德国
奥迪短片奖
《Rise》巴西/美国/加拿大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