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好的俄罗斯电影,导演才28岁
看死君:有影迷曾说,每年最值得收藏的一份电影清单,便是各国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片单;虽然只能部分同意这个观点,但绝大多数申奥片,确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年度佳作。
继“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改名为“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后,各国的申报也已于10月初宣告收尾,当时我们还特别做了个申奥片盘点:94部!世界各国申奥片最完整片单。
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为大家推荐几部本届申奥片中的好电影。不妨就从俄罗斯青年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的《高个儿》(又名:瘦人)聊起吧,本片曾在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上荣获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导演以及费比西奖。
值得一提的是,生于1991年的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今年才28岁,有颜值又有才华。而《高个儿》仅仅是他的第二部长片,两年前的处女作《亲密》就曾入围过戛纳一种关注。有影迷说,他的下一部很有可能会晋级到戛纳主竞赛单元。
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在寂静中消亡,还是在黑暗中挣扎?
俄罗斯电影《高个儿》向观众抛出一个莎士比亚式的命题:To be, or not to be。电影聚焦的是二战后苏联士兵们的生活,其中两位参加过二战的女性成为了故事中的焦点。而毫无疑问的是,导演巴拉戈夫对战后重建的美好图腾丝毫不感兴趣,而是直指个体精神的迷失彷徨。
当战争结束,伤残士兵何去何从。他们经受着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有的断臂,有的失明,有的甚至全身瘫痪。战后的重建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无比光明的背景板,而他们只是前景的静物,被漠视、遗弃,甚至成为了国家的负担,彻底沦为了和平年代的透明人。
从前线归来的女战士玛莎正是上述群体中的一员。她不仅承受着战争所带来的身体伤痛,还背负着男性所不曾有的羞辱:在前线为军官提供性服务,以此求生保命。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堕胎,不断堕胎,最终子宫被切除,彻底丧失生育能力。
她此前有一个儿子,因为丈夫战死,她决定留在前线复仇。这个天真的决定,让她把儿子托付给炮兵战友伊娅。伊娅长得很高,在战争中曾被炮弹震伤过,复原后在一家医院做护士,大脑却留下后遗症。电影一开场就展现了她大脑创伤后遗症的症状:身体无法动弹,喉咙发出怪声,眼神呆滞,意识不清醒。
退伍的玛莎回到列宁格勒,满以为能见到自己心爱的儿子,但从伊娅的嘴里得知的是儿子在睡梦中死去。
其实真正导致儿子死亡的是一次意外事件:伊娅和玛莎儿子打闹,却突然犯病,孩子被伊娅压在身下勒死了。这是电影中最为凶残的一幕,突然而至的悲剧就这样在观众面前展现,但紧接着,悲剧所带来的影响又消失得如此之快。
丧子之痛并没有在玛莎身上表现得多激烈,长年战争的摧残早已经让这个女性忘记了什么是“痛”,她在电影中表现的更多是病态的麻木,对什么都好像漠不关心,总是微笑着的脸庞无法让人猜透。
她相比于高大沉默的伊娅,表现得更为活波开朗,带有一种神经质的满不在乎。她只有一个愿望:想生一个孩子。孩子代表新生和光明,对她而言,更像是一种活下去的希望。
经历二战洗礼的列宁格勒,充斥着死亡和沉寂,整个城市到处都是荒芜的破败。此时需要的正是新生命的降临。玛莎和这座城市一样亟需大换血,把尘埃和污垢冲洗掉,输入新鲜血液。
只可惜,玛莎忘记了她无法生育的事实。这是一场时代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电影无意探讨引发悲剧的根源,而是再现女性在这场“精神浩劫”中的挣扎。她们如此迷茫无措,无所适从,甚至没有未来,病痛侵蚀他们,现实也折磨他们。
伊娅和玛莎重逢的那场戏,导演直接将两人投放于黑暗中,宛如置身于寂静无声的舞台。在长镜头的注视下,任他们在观众面前一呼一吸;而光源的极度缺乏,则似乎暗示了他们之后的生活:一片黑暗,满是死寂。
这也是为什么玛莎对生育的渴望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既然处境早已如此糟糕,她终究得找点什么支撑自己活下去。
她决定让伊娅和医院领导发生性关系,希望让伊娅受孕,间接为她生子。可受孕在那个物质和精神贫瘠的年代又是何等容易的事。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一次次让自己沉浸在幻想中,她越渴望奇迹,就越突显出本身的悲剧性。
伊娅的悲剧,一部分还来源于她对玛莎的爱,她爱得越深,痛得越深。当她看到玛莎和男友约会时,她心如刀绞。隐晦的女同之恋成为电影中的一抹亮色,但注定也是没结果的悲剧。
这两位互相依靠的女性处在一片巨大的荒原中,白雪皑皑,冷风萧萧。没有人爱她们,她们只有抱团取暖才能活下去。
电影非常准确地向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的荒芜,却又在模糊或者省略那个时代的背景。似乎对于导演而言,比历史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轮廓。二战后列宁格勒破败的处境,正好为导演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的荒原舞台。
而伊娅和玛莎正是这个舞台上的女主角。这位生于91年的导演并没有野心去架构宏大的历史格局和探究苦难悲剧的根源。而是从“人”出发,展现他们在逆境下的精神状态。
所以对于这部电影而言,舞美置景才显得尤为重要,以此凸显出“人”的渺小和卑微。也因而奠定了影片的基调:肃穆而压抑。那夕阳西下时刻的昏黄色调,给整部电影蒙上一丝死亡的气息,但整体油画般的质感又无法不让人如痴如醉。
全片没有配乐,后期配音的略显突兀使整部电影显得极为静谧。人们就如黑暗中的野兽,耳语,饮酒,做爱。漫漫之黑夜,面无表情的脸,冬日下的死寂,没有知觉,趋于静止。
他们被黑夜吞噬,与黑夜做伴。
如果说,这部电影本身像极了一头沉睡的巨兽,那么有几处较为生机的场景,则好比在野兽身旁跳来跳去的小鸟。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断臂的士兵学起鸟儿展开翅膀的样子,他渴望自由和活力,让人欣慰,令人心怜。在我看来,这应该是电影里最为诗意的一笔。
我们当然也会动容于伊娅和玛莎最后的那个拥抱,在红与绿的冲撞下,激化成一股无力伤颓的美感。她们是两位失败者、边缘人,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只是在彼此的幻想中告慰着对方,看上去无奈又讽刺。
但她们的这种幻想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感到敬畏吗?她们作为一个"人”,对抗的是整片荒原,她们没有屈服,她们所做的只是抱着一个希望活下去。
最后一厢情愿的幻想,也是我一厢情愿的相信:我宁愿相信它是光明的未来。正如我相信人类,相信女性,相信自己。
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