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谢你们,中国医生

小飞侠 看电影看到死 2021-08-11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吹哨人”文亮医生的去世,这两引发了全民悼念。昨晚9点30分整个朋友圈都被蜡烛淹没,集体祭奠这位善良、正直的良心医生我相信,我们都不会忘记他说的那句话“平反对我而言不那么重要了,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李医生写于七年前的那条微博仿佛在冥冥之中便早已预演他最后的命运朋友们,从今天起,你们也许就联系不到我了,因为我要去拯救地球了。如果22日太阳照常升起,那就说明我成功了。不用感谢我,这都是应该的!



时间倒流到2019年末,当时大部分舆论还在热烈地讨论中国紧张的医患关系。短短三个月内发生的数起袭击医生事件,更是让无数人感到触目惊心。



2019年10月22日,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冯丽莉遇袭身亡;2019年12月24日,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遇袭身亡。


时隔不到一个月,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阳医院再次发生恶行伤医事件,眼科主任医师陶勇大夫被砍伤,一度情况危殆。



而就在当天晚上,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正式确定武汉肺炎可“人传人“的现象,自此拉开抗击武汉疫情的序幕。


而“医生”,也许是这个中国新年传播量最大的名词之一。除湖北当地率先投入战斗的医护人员之外,一批又一批从全国各地选调的精英医疗队包括军医们,都化身为英勇上阵的战士,奔赴抗疫前线,更有不少医生病倒、累死在“战场”上。



此情此景,有多少人在屏幕前被感动、受震撼;但是,等疫情过后又如何呢?当生活重回正轨,当情绪渐渐被时间冲淡,当我们再次投入到快节奏、高压力的利益旋涡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着2020年初这份对“医生”的敬畏,又或是依然会被“看病贵、看病难”的舆论节奏带走呢?



纵观这些年紧张的医患关系,固然有现实中无法一蹴而就的难题;但从个体的角度而言,我们是否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尝试去认真了解一下医护行业,迈出理解的第一步。


我们今天想为大家推荐的,便是从127日开始在爱奇艺上线的九集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目前已经新到第四集。



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国内六家大型三甲医院,选取的是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医护人员,聚焦于普通人和医院最常发生交集的场景,从不同维度去呈现医护从业者的多面向。



1. 诚挚


纪录片的第一集诚挚,就是从紧张的医患关系说起。曾经有个老太太对我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但其实他们也知道你是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那么说,一边还说,我最近血压高,你再给我看看’,但是这并不耽误她投诉你。镜头随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朱良付主任的工作切入,为我们展开一名心脑血管病大夫的日常一天。



急救、问诊、做检查,手术后还要对家属细心解释。在迷茫无助的家属面前,医生的态度和判断至关重要。整个急救流程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所有相关链条上的医生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地去抢救患者。


在经历了一整天紧张的救治工作后,有的医生还需要继续夜间值班,有的则可以回家幸运地获得片刻天伦之乐。



但事实上,大部分医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在高压工作下被挤压到变形;尤其在面对急诊时,他们每天的工作量都大到随时可能倒下。但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还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们得用将近25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一个这样的(主任医师),我现在是44岁,如果我就这样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而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心胸外科医生李凯刚接到一名急诊重症患者,由王东进主任主刀上手术台,为病人解除心胸上的定时炸弹”。这已经是王东进医生当日的第三台手术,手术进行五个小时,顺利完成后还需要为病人家属细致地讲解手术内容和完成情况。从早上八点一直到凌晨一点半,十七个小时在病房和手术室轮轴转,对体力和精力的要求都非常大。



对于王主任而言,一天的辛劳只需一张按摩椅就可以得到满足和舒缓,而在他心里最记挂的还是病人。深知病人和家属的生存之难,也明白中国地区间医疗水平的差异,即便日常工作忙碌,周末还是会抽时间到其他地市医院开展科普讲座,或下乡讲座以及义诊,到基层普及新的治疗手段,全年无休。



在朱良付主任看来,作为一个医生,解决医患关系的关键在于把病人治好。但是人体治疗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进展不顺,那又该如何处理呢?朱主任给出很好的范例,首先给予病人心理鼓励,再者让家属充分理解病情和严重性。大家都明白医生不是神,无论是家属还是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医生的信心和耐心。



2. 成长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年轻医生徐晔有句话说,我更怕人心的瓶颈。年轻医生进入医院要从住院医师做起,除了本科室病房内的常规治疗外,还要在值班时处理急诊科的相关病例。而高强度的工作,则是年轻医生成长的法宝。只有这样,才能迅速且大量地积累经验,在高速运作中思考灵活变通的治疗方法。



在诸多科室中,烧伤科的病人一般伤口面积较大;而病人除每天要忍受揭开伤口换药的痛苦之外,因康复过程漫长而形成的昂贵费用,同样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作为年轻医生,不仅要安抚病人、替家属着想,为病人争取公益,还要克服手术前因经验不足而形成的紧张感,这些都是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医生的职责在于将病人治好,但是什么是“好”,向来没有固定标准。而往往,保全病人的生命是一个大前提。有的家庭,因治疗经费有限,即便病人痊愈,但生命质量严重下降;亦或是不计代价地治疗,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究竟如何抉择,都是医生需要慎重考虑、深入交流的。



而在同一家医院的肿瘤科医生魏嘉,从小便是学霸,25岁便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今年35岁的她已经成为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脾气好,是病人对魏嘉大夫的评价,碰到爱说话的病人时,她就站在床尾耐心听病人倾诉。



而有时,即便主治医师多么希望让病人能够得到手术治疗,但现实条件及病人的身体状况总有许多无奈。唯有在专业内不留遗憾,在沟通中将心比心,在下班后积极学习。镜头下所记录的医院日常让观众明白,原来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除了医术高明,还得面对现实问题的掣肘。



3. 信念


如果说,第一集讲的是医生职业的紧张忙碌,第二集讲的是医生的无奈掣肘,第三集围绕的是医生的精妙巧手,那么第四集让人看到的就是医者救死扶伤的信念。最理想的治愈结果,通常是医者与病患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与病魔搏斗中,医生的信念往往是整场战役的精神支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里,白血病女孩王思蓉正值豆蔻年华,却不得不待在空气净化封闭的环境里等待治疗。血液内科孙自敏主任每天都得帮助病人争分夺秒,与白血病争抢时间。



面对恶性血液病,信念不仅仅是一鼓作气下上手术台时的勇敢,更是长期搏斗非生则死的考验。在1990年,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做了一个十五年白血病回顾报告,结果让人绝望,所有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无一生还。


也就是说,所有医生努力了十五年,还是没能让病人们活下来。每天面对着苍白的脸、无力的肢体,都是如此凄惨。能让医生坚持下去的,是病人求生意志所激发的强大信念。



常言道,医者仁心。最在意病人康复状况的,除了家属外,就属医生了;所有医生都希望他们的医疗效果达到最好。


犹记得,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前身为中山医科大学)有一副对联,上联“救人救国救世”,下联“医病医人医心”,是1927年时任校长戴季陶先生写下的。



感激李文亮医生和广大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以及现实条件,远远比纪录片中常规的医疗工作要强得多,常人根本难以想象。他们如此奋不顾身,无愧于先辈写下的十二字牌匾。


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能做的就是,不辜负,不忘记。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近 期 热 文 】


这是一个悲惨的世界吗?自己去看

毫无争议,她是呼声最高的准影后

这世界注定不公平,所幸还有太阳
梵蒂冈版“权力的游戏”,离经叛道
惊艳鹿特丹!2020首部神秘华语片
武汉电影往事,这座城终会被解封
武汉肺炎,让我想到这场世纪战疫
青年作家“精怪故事集”,是场颠覆
同志版“爱在三部曲”?爱过才会懂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