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减是致命一击,但好电影不会被埋没
看死君:电影终于可以放了,但世事早已时过境迁。犹记得2019年1月22日,在北京某家小酒吧初看完电影《一秒钟》的那个冬夜,我曾对着放映现场那块皱巴巴的投影暗想,等电影正式公映后,一定要去大银幕二刷。
当时,我们还悻悻然以为,与柏林电影节同岁的张艺谋终于又有机会在欧洲三大拿奖了。甚至,我早已在心目中将这部电影列为2019华语年度十佳。然而,当初这份小小的期许,就在仅仅时隔20天后,被铺天盖地的“🐔🌲原因”所淹没。
事到如今,努力“抢救”回来的《一秒钟》总算得以公映;但我却始终都没有力气去二刷。
或许有影迷会问,像张艺谋这样的国宝级大导演,难道真的就没有“特权”吗?我不知道。但我始终都觉得,恐怕正是因为“张艺谋”这个名字太过重要,才会如此“好”事多磨吧。
这些年来,尤其是在《三枪》之后,影迷们的各种声音便此起彼伏。比如“希望老谋子别再拍烂片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看张艺谋”。再比如“求张艺谋再拍一部《活着》这样的电影吧”。
豆瓣评分最高的张艺谋作品:《活着》9.3分
而在我看来,《一秒钟》可能就是近20年来,张艺谋的作品履历当中,气质上最接近《活着》的一部。更何况,《活着》毕竟是改编自余华,而《一秒钟》完全是张艺谋自己的故事。
如此流露真性情的张艺谋电影,还能等到下一部吗?身为影迷的我们,自然都心怀着希望;但我们也都心知肚明,即便老谋子依然身体硬朗,但终究已步入古稀之年。
作者| 多尼达克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从去年突然宣布撤出柏林电影节,到上映前夕又以“🐔🌲原因”被取消金鸡奖首映,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在经历种种不可抗阻力之后,终于在上周五得以在内地院线公映。
这部2018年便已基本完工的电影,即便打着“国师张艺谋作品”的旗号,在面对内地电影审查时也不得不低头妥协。对比过去的风光无限,张艺谋获得的此番待遇令人唏嘘不已。
过去几年华语影坛的格局并不让人乐观,作为门面的几位资深导演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停滞或瓶颈期。
港台地区侯孝贤、王家卫都选择暂时退居其他职位;内地第五代导演要么早已偃旗息鼓,要么便是像张艺谋、陈凯歌这样在商业片这条路上持续地碰壁;第六代仍旧无法突破受众,而即便新人辈出,也没有强势到足以使影坛换血的地步。
好在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接下来的几年里,头部导演们都带着自己的重磅作品回归。《一秒钟》即是张艺谋在大场面商业片后回归自己最熟悉的叙事的首部作品,它之于张艺谋、之于第五代,乃至之于内地影坛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电影《一秒钟》的表达是严肃且沉重的,但张艺谋并没有打算以过于宏大的视角展开。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也并不复杂,冲突主要聚焦在从劳改农场偷跑出来的张九声、为弟弟偷胶片的女孩刘闺女、资深电影放映员范电影三个角色身上。
张九声从劳改农场偷跑出来的理由很简单:看女儿。他从信件中得知女儿出现在了22日的新闻简报影像当中,于是冒着被处罚的下场长途跋涉,只为到电影院里与“女儿”见上一面。
新闻简报的根本性质是国家形象宣传,它随电影胶片辗转在各地放映。由于简报有日期时效,因此错过这一轮的放映,张九声便将错失见女儿最后一面的机会。
刘闺女和刘弟弟是身世悲惨的孤儿姐弟,就连他们的名字都是别人给随便起的。由于不小心毁了借来的胶片灯罩,刘弟弟遭到附近恶霸小孩们的恐吓,被吓得神经紧张,躲在家中不敢与外人见面。刘闺女为了解决灯罩的问题,选择去偷放映的电影胶片,却没想到这个过程被张九声完整目睹。
相较于张九声和刘闺女,范电影在影片中的定位是暧昧的。这是一个用理智权衡着自己的利弊,但又良心未泯的角色。
他为了捍卫其不可撼动的放映员的地位,可以向保卫科告密张九声;但在张九声被抓捕后,他又冒着被谴责的危险,将简报中有张九声女儿影像的胶片剪下来送给对方,将自己引以为傲的胶片灯罩送给刘闺女。
张九声与刘闺女的冲突在于,刘闺女偷胶片的行为将会导致电影放映被取消,张九声将失去见女儿的机会。张九声与范电影的冲突在于,张九声是逃犯,而范电影的工作和利益不允许他包庇逃犯。三个角色彼此牵制。
作为“残片”的《一秒钟》
仅仅是从现有的公映版本的市场反馈来看,国内大部分观众似乎对《一秒钟》并不买账。从周五公映至今,该片的票房走势极不理想,猫眼最终票房预测仅有1.4亿,豆瓣也从开分时的8.2降至7.9。但也不乏有将《一秒钟》奉为张艺谋过去十年最佳作,乃至于奉为张艺谋新千年以来最佳作的声音。
这些反馈牵涉到《一秒钟》的重要问题:删改。由于内地电影审查的不可抗力,这部几近波折方得上映的电影,被迫删减和修改了几个重要的情节。
在当前的院线版本中,观众对人物是不相信的,尤其是张九声的角色。他冒着被惩罚的危险从劳改农场逃出、在电影院里反反复复地看新闻简报,只为了一个停留在女儿身上的一秒钟的镜头,这些行为可以被理解,但显然是“过激”的。
只有当我们知道原版中交代了女儿已经去世的关键事实时,张九声看似过激的行为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人物由此获得了可信度。影片中那几个原本应该高光的段落,都因为正中要害的这个删减而变得意图含糊不清。由此可见,删减的破坏力对本片可以说是致命的。
是情书,也是唁文
在豆瓣上,关于对《一秒钟》如何定性的争论不断,有人认为这是张艺谋作为电影从业者献给电影的真挚情书,也有人认为这是张艺谋返璞归真回到第五代起点,对时代之痛的反思。这两种观点实际上在影片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它们并不矛盾。
的确《一秒钟》有着张艺谋对自己从影经验的追忆,这在该片宣发时强调的“放电影”和“看电影”上均有体现。片中那些对看电影充满无限热情,为了看电影主动参与清洗胶片、坚守在电影院里等待电影的无名小卒,以及在放映室里挥洒汗水、大摆高超技艺的放映员范电影都是印证。
影片所要强调的明显并不是“看电影”,主人公张九声要看的是简报里的女儿,刘闺女要的是胶片本身,范电影只是恪守本职工作而已。因此,倘若不是出于抒情和热爱,张艺谋大可选择删繁就简直入冲突。
对时代之痛的反思是第五代电影人永远无法逃逸的主题,这种共名状态的创作氛围,已然成就了第五代在中国电影史上难以被超越的辉煌成就。作为张艺谋回归第五代电影人创作主题的作品,《一秒钟》的内涵甚至根本不需要加以猜测,来自于内地电影审查制度的诘难已经替电影抢先回答。
如果说“《一秒钟》讲了什么”已经是一件没有多少悬念的、几近公开的事情,那么这部作品更有趣的地方便是在于它如何进行讲述,即写给洪流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唁文的写法。张艺谋这次并未像《活着》那样直接,而是用一个抽象化的角色“张九声的女儿”来概括时代下的人的宿命。
张九声的女儿从未真正出现在影片当中,她只是作为简报里仅有的一秒钟影像、角色的对白及胶片里的几帧画面而存在。
为了洗清父亲罪名带给自己的影响,女儿在不属于自己年纪应该承受的劳动中意外身亡,直到最后印有女儿的那格胶片消失在令人绝望的沙漠之中。这个角色始终都是无声的,而这便是那个洪流时代下人的宿命。
张艺谋的妥协与坚持
和大多数电影人一样,在与电影审查对抗时,张艺谋终归还是妥协了的。他当年的《活着》便是在对抗中妥协的结果。这部电影规避了余华原著中那些血淋淋的场面,结果却仍旧是在国内坐冷板凳。
1994《活着》
如今我们在电影院看到的《一秒钟》,同样也是张艺谋妥协的结果。这个结果注定了电影的破碎残损,观众没有义务为这样的结果买单,观众在看电影时也没有义务去了解被删改内容。
但我们不能光看到张艺谋的妥协,同时也应该看到妥协背后的张艺谋的坚持。《一秒钟》可以视为妥协于审查的结果,但倘若没有张艺谋的坚持,观众甚至看不到这妥协的结果本身。
在这个记忆可以被人为篡夺、人的情感和意志可以被宏大叙事裹挟的时代,所有作古的历史都有可能成为娄烨电影里“会过去,被忘记”的东西。历史的真相需要源源不断地被提起。
因此,在电影审查面前作出妥协的《一秒钟》,我们仍然将它视为一部勇敢的作品。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看电影看到死】原创内容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