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F·观察丨视觉艺术与景观诗意——贝尔纳·拉素斯访谈
视觉艺术与景观诗意
Between Visual Art and Landscape Poetics
原文刊发时间:2010年4月
吴欣:您的第一本书是关于巴黎郊区的乡土花园美学和矿业城市的住宅分配研究。您能否解释一下您是如何对民间景观美学产生兴趣的?
拉素斯:1961年,我被文化部派到科西嘉岛为建筑列出标准的色卡,因为政府官员担心村庄民居使用新工业颜料的色谱会损坏科西嘉民居建筑遗产的风貌。我来到科西嘉,见了很多村长,拜访了村子和村民。所有的科西嘉人都告诉我能用新颜色粉刷建筑外墙他们有多高兴,住房和农屋的新色调照亮了他们的生活。因此我拒绝制定一系列限制性的用色准则。在科西嘉一个村子里拜访时,我偶然看到了一个花园,这位居民创作引发了我对于寻常的乡土花园中通俗文化创造性的兴趣。它向我揭示了公共住宅建筑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与通俗文化相左,背离普通人的渴求。由于我要知道现代艺术如何能重新介入建筑,所以我开始在居民创作的领域深入研究。一些居民的创作甚至在颠覆现代主义的居住建筑美学。那时在有些地方建筑师甚至强行规定了窗帘的颜色,居民被剥夺了选择房间窗帘颜色的权利。不过有些居民不服从这样的规则,因此我开始记录他们的策略。当然,他们的反抗是有限的,通常表现在窗台或阳台上。我想知道除了在阳台上能观察到的部分,哪里还能发现居民更为自发的创作。所以我将注意力转移到宅院前的花园,因为住宅院的人能够控制的范围大于一个蜗居在公寓的人。我甚至在1967年获得了国家科研经费,用以研究住房宅院中的居民自发创作的美学。我称他们为“景观的栖居者”、“居民景观师”,这些居民改变的范围从街边延伸至花园,再一路到房屋立面。通过对他们的作品系统的研究,我意识到把视觉艺术再次引入建筑实践的重要性。
吴欣:所以,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导致了您后来对自然与建成环境之间关系的关注?
拉素斯:自然和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争论颇多。我逐渐对动感艺术产生了兴趣,在不同光线和颜色的条件下赋予平面以动感,这促使我开始关注自然和景观。我观察到森林中的光线和邻近草地上的光线不同:由于光线从一片叶子反射到另一片,因而衍生出一片暖色的空间;而在草地上,由于光线几乎直接照射到地面上,反射的光也是直截了当的。我观察到,自然界的动感远比我通过机械手段把动态引入艺术作品中要丰富得多。这些观察将我的兴趣转向了景观。
自从人们发现了创造更为复杂的动感的方法,我不是很确定现在是否还是这样。无论如何,20世纪60年代的这些观察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然而,我无意于严格地模仿自然,因为艺术不能复制自然或任何世上现存的事物。一位艺术家不可能对世界作直观的复制。一旦他意识到无法再造自然,就必须探索自然与其作品之间的鸿沟。我认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去发现超越直观映像之外的、自然与人工之间的临界区间。一件艺术作品,如何才能既表现真实事物而不陷入具象?我意识到我终身的创作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表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而氛围是一种更加复杂和互动的艺术创作,其中光线也是艺术家的一种手段。形式在光线下衍生出运动,并被转化,从而产生氛围,因此只有氛围才是艺术作品的真实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氛围是一种综合的形式,将所有的感官体验元素集合起来:触觉、气味、温度、光照、质地和颜色。氛围是我们环境体验的形式,通过精妙地利用它所有的组分形成创造性的组合。因此氛围的艺术是景观和花园的艺术。只有色彩是不够的,只有光照也是不够的,只有材料质地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利用所有可能的设计手法来激活人类感知。
松树照片系列
© Atelier Bernard Lassus
吴欣:您具体是如何探索这一艺术的新领域的?
拉素斯:1965年,我做了一个称之为“粉色小气象”的艺术实验。即在郁金香花朵中界入—将纸张,其与郁金香之间的空间视为一种蔓延的物质。这种无形的物质就是氛围。它是一个整体:外界的光线,郁金香自身的颜色,还有与光线相关的空气的颜色,以及它在郁金香花瓣上的反射光。这里有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白色的纸张凸显这种氛围,大部分人并不理解空气的颜色是由郁金香花瓣营造出的特殊氛围;白纸的界入给人们“欣赏郁金香”的行为以全新的体验。这也说明,艺术作品能够呈现出光的存在:艺术作品不是必然被动地接受光的照射,相反,光也是可以被发掘和塑造的。显然,揭示为空气着色的彩色光线是呈现氛围的一种方式。使用白纸这一最小的介入,将自然的郁金香转化成为一件艺术品,一种氛围的表达。
这导致了我在几年以后将极少介入的手法介绍到景观设计中,因为这次试验表明了非常轻微的介入就可以凸显出之前未被关注的氛围,或者说,使得某种被忽略的景观品质获得美学欣赏。它建立在感受和认知两者的区别之上。最低限度的介入使人意识到某种景观或氛围所特有的感性。它使得我们能够感知他们,因为感知意味着意识到这种感受体验。
粉色小气象
© Atelier Bernard Lassus
吴欣:您如何看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氛围?
拉素斯:今年(2010年)春天我可能会被邀请去苏州,因此我开始阅读关于苏州园林的书。非常奇妙的是我的作品和这些地方何其相似。15年前,当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访问北京时,不幸没有时间去一趟苏州园林。现在我已经心无旁骛地在书中对它们进行研究了,非常渴望能亲身经历。不过,我很高兴在设计COLAS花园以前我没有看过它们,否则我会觉得我是在模仿苏州园林。它们看起来与我的作品迥异,但在注意营造意境、避免具象却保留意境方面,这些园林和我的作品异曲同工。当然,我只是从塑型艺术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花园。每一个花园都是一个水、光线、窗户、起伏的墙面、岩石和亭子互相作用的复合体,没有哪一个造景元素是单独凌驾于其他之上,或者纯粹将其他元素作为背景而脱离出来的。很可能其使用、营造和配植方面的处理都和我的作品不同,不过在更深层次的美学问题上,我认为他们是一致的。毫无疑问,这些园林具有特殊的氛围,而这些独特的意境使他们成为艺术品。
我有幸曾经参观了北京的紫禁城。那不是一座纪念碑,而是一种非凡的氛围,一个由大空间和小空间、室内和室外的关系组成的庞大空间系统,淹没了其中纪念碑式的建筑。实际上那里节奏非常紧密,以至于整个空间,不管有无建筑,都像一个整体。紫禁城中的任意一座建筑摆在任何另外一个地方都将沦为一个纪念碑式的大堂。正是建筑和高于它们、围绕它们的院落之间的关系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光环。和苏州园林一样,紫禁城也是一个氛围,但两者完全不同,又如此同样成功地创造出了有着独一无二紧密感的氛围,这令我感到诧异。
COLAS集团屋顶花园
© Atelier Bernard Lassus
原文出处:吴欣. (2010). 当代景观评论之贝尔纳·拉素斯访谈. 景观设计学, 10,120-130.
Source: Wu, X. (2010). Contemporary Landscape Criticism — Interview with Bernard Lassu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hina, 10, 120-130.
观察栏目吴欣访谈
自2月初起,每周周三,LAF微信公众号推出《景观启示录——吴欣与当代设计师访谈》文章精选,选登包括俞孔坚、林璎在内的5位国内外设计师对于不同主题的探讨。请持续锁定!
【往期回顾】
购书请扫下方二维码↓↓↓
也可以拨打编辑部010-62747841直接订购!
更多期刊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景观设计学》官方微店!
54 28625 54 15534 0 0 3921 0 0:00:07 0:00:03 0:00:04 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