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F·现场丨“说实话”的第三次发布会——乡村到底为“谁”设计?
主题:为谁设计的乡村
时间:2017年6月18日
地点:单向空间(北京爱琴海购物公园店)
主讲:佘依爽 傅英斌 汤敏 李光涵 田长丰
摄影:王楠
由《景观设计学》期刊主办的“为谁设计的乡村——《景观设计学》新刊主题沙龙”于6月18日在单向空间(北京爱琴海购物公园店)举办!【点这里,了解更多本次活动的信息】
主持人、特邀读者及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佘依爽、田长丰、李光涵、汤敏、傅英斌)
本期新刊主题为“文化人类学与景观设计”,立足于人类学的整体观和认识论、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田野调查工作来理解地方文化、地方历史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探讨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与传统在景观设计实践中的作用、当地人的视角与对景观的感知。并讨论如何将这些成果应用到景观实践中去。【点这里,了解本期杂志详细内容】
来自景观设计、古村落保护、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3位嘉宾分享了自己对“文化人类学与景观设计”的见解、对乡村设计实践的认识以及实践过程的论述。
这一期杂志和沙龙做出了很多创新【点这里,了解详细信息!】,最后吸引了50多位观众亲临现场!但也留有了一点遗憾——因为直播设备出现问题,造成音量过小、在线观众表示听不清(但回放视频的声音已经清楚了,小伙伴可以再看一次哦!)。LAF承诺,下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高质量的在线直播!
完整视频回放请戳这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024qjvnxu&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发布会中,主持人、特邀读者和嘉宾分别陈述了各自的观点,来自直播平台及零距离交流群中的观众也纷纷向嘉宾提问,以下整理了部分的嘉宾陈述。更多其他精彩内容,请戳上方的完整视频观看!
观点陈述
佘依爽
编辑部主任、主持人佘依爽首先解释了为什么选取“文化人类学与景观设计学”作为杂志的主题,然后辨析了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景观人类学三者的概念——景观人类学分析重点倾向于景观的多样性及其中不同主体之间构成的冲突。接着,佘依爽主任围绕着关键词“冲突”对杂志内容进行了梳理,引用了杂志作者之一于长江的话作为基于社会学的关于乡村的观点“维持传统,并不是面向过去,而是关乎当下,更是决定未来。”
田长丰
来自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景观设计学》的认真读者田长丰就社会学与人类学、设计调查与参与式研究进行了论述,并与大家分享了他对杂志内容的观点、分析。
傅英斌
中国乡建院傅英斌设计了知名的贵州中关村项目。作为一个一直以来的设计实践者,他提到在做乡村项目时,设计师能解决问题的非常少,乡村问题本质上也不是空间问题,需要很多方面的人来配合,是一个“人”的层面的问题。从项目伊始跟村民的沟通,让村民理解并参与进来,到后期的实施,傅英斌老师娓娓道来项目背后的故事。
汤敏
来自深圳的社会公益家、“古村之友”创始人汤敏首先对主持人佘依爽提到的人类学家和设计师互相“打脸”的现象表示——他们之间需要桥梁。他提出需要一种互联网模式,能让所有相关人群参与进来,这也是他创办的“古村之友”所做的事情。他认为,社会要发展一定是体制化的,让社会具有凝聚力,然后才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李光涵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李光涵首先“交代”:自己过去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城市人,但她后来在中国做相关研究9年,并在过去5年间完完全全扎根于一个乡村里。她以贵州省的一个侗寨为例,详细地讲述了她在项目期间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政府之间的沟通碰撞以及作为一个设计师,她所能做的事情。
拥有很多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嘉宾在陈述和讨论过程中,除了偶尔蹦出来的“伦理”“他者”“PPP模式”“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词汇,真的说了很多掏心掏肺的“大实话”,小编在这里就不剧透了,更多精彩详见直播视频回放吧!
现场花絮
沙龙花絮之嘉宾候场讨论
沙龙花絮之嘉宾认真准备
沙龙花絮之工作人员调试设备
沙龙花絮之观众提问
沙龙花絮之在线观看直播粉丝大数据
已经连续举办了三次的沙龙活动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景观爱好者的广泛好评,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注入了满满的动力,期待每一次的活动都能为大家带来知识的分享和思想的碰撞!
想要了解本期杂志更多内容
可以点击以下链接!
在未来两期杂志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共享经济与城市未来、沿海景观(点这里,了解沿海景观选题方向)两个话题,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LAF零距离交流群,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被请到现场来的特邀读者,我们期待在发布会中与你相约!
默小编
颖小编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