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城的拐点

五仁儿 泰伯网 2022-05-16

泰伯网 五仁儿 | 撰文


影《长江图》的画面中,主人公驾驶的船最终停留在朝天门码头,白昼与黑夜交错之间,不经意间将重庆山水的魔幻气息描绘了出来。
生在山中,长在雾中。这一自然条件下开山钻路、悬空架桥、顽强生长起来的城市,时不时流露出一股敢闯敢拼的江湖气息。
这一气息在打破区域闭塞、把握产业发展机会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01

山城不闭塞

早前的重庆,除了那段白帝城托孤,似乎被历史遗忘了。
19世纪末,在陆路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重庆凭借濒临长江的便利交通开启了自己的新纪元。随着通商口岸逐渐从沿海来到内地沿江地区,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变得忙碌起来。
各国的传教士、探险者、商人开始在重庆聚集,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办银行、开公司。通商口岸的开通使得重庆一步步从闭塞的山城变成商业繁荣的都市。
追根溯源,真正使得重庆走到历史舞台的是抗战八年的陪都经历。抗战爆发后,北京、上海相继沦陷,国民政府于1937 年宣布迁都重庆。
据不完全统计,伴随这次大撤离,超过100万的外来者在重庆进行暂住与流动,钢铁、采矿和军工等重工业企业内迁至重庆,重庆逐渐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不可否认,大批逆流而上的军工企业,为日后重庆经济发展播下了重要的种子。据了解,大部分军工企业在抗战结束后永远留在了重庆。到1949年11月重庆解放时,重庆的军工企业被关停并改为五大兵工厂,分别是第20工厂、第21工厂重庆本部、第24工厂、第50工厂重庆本部和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如今,第21工厂为长安集团,是重庆最大的机械制造企业;第 50工厂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第25厂为嘉陵集团,是目前国内较大的摩托车制造商。
接下来的三线建设(1964年——1980年)中,兵器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重庆这座工业城市。
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明确指出,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的项目有200多个,仅重庆地区的投资达42亿元。包括兵器工业的改扩建,船舶、电子、航天工业项目的建设,对冶金、化工、机械工业项目的配套建设以及交通项目建设等。
在短短的几年、十几年间,上千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星罗棋布于中西部地区,成为推动我国西部工业化的“加速器”。
20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末期,重庆已经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纺织、食品五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重庆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备的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至1980年,“三线”新建企业加上原有兵工厂,重庆地区拥有38个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固定资产原值达18亿元,占重庆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20%。

02

枢纽重庆变“小”了

重庆在“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后期振兴重庆经济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7年,肩负三峡工程建设使命,直辖的重庆市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同样,借着三峡开发的东风,重庆加速枢纽重庆概念的野心也仍在继续。
翻开重庆的版图,8.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约为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倍多。特殊的地情下,有效管理这一超级城市,必须缩短各区县和主城区的时空距离,把大重庆变“小”,加强主城区对区县的辐射作用。
2002年“两会”期间,时任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表示,重庆将在未来5年之内解决交通瓶颈问题,成为西南最大的航空港、铁路枢纽、长江航运中心和西南高速公路中心;重庆正在推进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发展战略,进行6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改造、2500平方公里的都市圈的建设和8万平方公里的小城镇建设。
截至2006年的一系列数字证明,当时所描绘的蓝图正逐渐成为现实。
据粗略统计,2006年,重庆实现3486亿生产总值、36座大桥飞跨两江、664公里新增高速公路、24平方米人均住房、百万移民的有序搬迁和安置、69家世界500强入驻,巴渝大地正发生着改变。
伴随“8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桥梁之都”等一系列新名词诞生,“每3个月换一次地图”成为重庆的真实写照,同时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提出了要求。
早在2001年,重庆市政府批准实施《数字重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纲要》,掀开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大幕。
在“数字地球”、“数字国家”、“数字城市”的建设热潮下,“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在机遇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7年,“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提上日程,该平台运用地球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等相关技术,建设全市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体系,成为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测绘与地理信息保障。
为满足城乡规划、抢险救灾、教育卫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日渐增长的需求,同年,重庆市1:10000基础测绘数据更新项目正式通过验收。这一数据更新项目于2002年启动,总投资3300万元,相当于为全市地形地貌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截止2016年8月,重庆市累计投入基础测绘以及地理信息专项经费约8亿元,全市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近80亿元,地理信息相关企业近800家。其中,已建成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实现了覆盖全市厘米级的实时、无缝、高精度的三维空间定位,实现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应用,成为政府决策的基础平台。

03

空间信息产业加快落地

不可否认,以轻工业与基建为GDP支柱的重庆,一直在前列奔跑。然而,在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浪潮中,重庆已经落后了不少。
2016年,重庆提出将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高效物流、智能交通、人工智能等应用融合,到2018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达2500亿元,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达4000亿元,意图在空间信息领域博得一席之地。
作为重庆未来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于2010年挂牌成立的两江新区也顺理成章地具备发展空间信息智能化产业的资格。
紧随两江新区的成立,2010年11月,重庆两江新区三维地理信息平台正式开通。开通后的地理信息平台通过其三维建模等方法可将两江新区道路、绿地等以三维形式展现。
一直以来颇为常见的二维数字地图,正在向可还原真实环境的三维化数字地图延伸。截止今年4月,历时三年时间制作的城市三维数字地图,已经完整覆盖了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并侧重于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应用。
紧随产业转型的诉求,2016年重庆市规划局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强化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分析应用。
2018年2月,遥感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在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揭牌成立,为城市生态建设、城市规划、应急救灾等提供服务。重庆首个城市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也随即在中心揭牌成立,重点涉及时空信息、政务数据、物联网数据等城市大数据相关领域。
当一座城市被空间科技赋能后,其在城市区域上的劣势正在一天天的减小。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表示,重庆紧抓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机遇,推动智能产业、大数据产业与应用发展,以大数据智能化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对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在近年逐渐显现。据统计,2018年重庆智能化类项目投资达1000多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额比重为40%。今年以来,重庆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上半年同比增长15.3%,提高1.6个百分点。
至此,重庆这座因江而兴的城市,在时空信息化、空间科技方面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2018年4月,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从数字基础型产业、数字应用型产业以及数字服务型产业等三个方面发力,推动该产业园全面发展。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战略行动计划下,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今年上半年,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营收 702 亿元,增长 35%。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增长 8 倍,人工智能产业和智能网联汽车增长 2 倍,智能硬件产业和软件服务产业增长 1 倍。
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据统计,本届智博会现场集中签约和场外签约项目共530个,合计投资8169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超过首届智博会。
值得注意的是,从重庆各区县、开发区签约情况看,全市38个区县中,近85%区县都有签约项目。签约金额超过200亿元的区县、开发区有9个,其中,两江新区签约金额突破2000亿元。
部分智博会签约项目
正如马云所言,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召开智博会,代表着社会的进步。而重庆的机会也是每个人的机会。
大会虽已落下帷幕,这座山城的空间信息化之路还任重道远。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2019半程:空间信息产业现下滑迹象

《精读》

福建建成首个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大放异彩”还需时日

落子易图通,李书福的隐与显

浪潮:呼吁完善空间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首发 | 箩筐8亿全资收购易图通,将发布全时空全矢量非切片地图

旷视招股书深度解读:摊开557页看懂中国AI公司的生意经

七年,明星航天项目失落在大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