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享单车困境折射中国信用经济空间

2017-05-16 王德培 福卡智库


共享一夜春风来,千街万巷是单车。橙色的摩拜、黄色的ofo、蓝色的小鸣、绿色的优拜、银色的骑呗……从互联网企业到风投资本,再到制造厂商都加入了这场厮杀,以致“共享单车的彩虹大战,最大困境是没有颜色可选了”。


就在共享单车陷入疯狂竞争的同时,也曝出了中国社会信用危机的严峻——轮胎被戳、零件被盗、车牌号被涂、二维码被刮、加装私锁据为己有、被乱涂乱贴沦为移动广告位,甚至藏进家里……共享单车竟成了国民素质的照妖镜!

为应对人性之恶,在南京、深圳等城市,交警、城管等部门与共享单车企业建立用户信息共享“黑名单”机制,一旦骑车人被列为交通违法失信人员,各品牌共享单车平台均对其停止注册、使用,并公布了相关违法失信人员名单。


然而,这仅是中国信用危机的冰山一角。

住有“楼歪歪”,吃有“地沟油”,“在火腿中认识敌敌畏、在咸鸭蛋中认识苏丹红、在火锅中认识福尔马林……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出行有碰瓷,竞技有假摔,存钱有“不翼而飞”,理财有“偷天换日”……小到市井之中假烟假酒假药充斥泛滥,大到高堂之上假文凭假论文假成果粉墨登场,信用危机早已蔓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贻害无穷。


一个独立而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金融市场的基本设施。但恰恰在中国,信用体系是缺失的,征信体系过于单一,覆盖范围有限。


从个人征信看,最权威的个人信用体系是中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接入了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放贷机构,但数据量仍然有限,且很难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

截至2016年6月底,央行征信中心覆盖人群8.8亿人,其中信贷记录人群仅为3.8亿人。

但问题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美国


美国从1860年第一家征信局诞生,人工进场采集数据;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两三千家个人征信机构,产生数据交换;经过重组洗牌到如今,个人征信市场上Experian、TransUnion和Equifax形成“三足鼎立”,每年处理美国1.7亿消费者信息,超过10亿份信用报告,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这是发展了整整百多年。

德国


德国等欧洲个人征信,从中央银行建立信贷登记系统到建立全国数据库,组成全国调查网络,同样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只不过,让中国重走欧美老路,能否熬得住、走得通吗?答案显而易见,中国等不及,也做不到!


因为如果说美国以市场主导,由个人隐私保护等立法保障;欧洲以政府主导,由政府出资的社会保障,那么对于中国,这两项都无力独挡一面。


更何况,当前信用评级“一家独大”,就连“条”与“块”的信息沟通都难以逾越,即便市场真的放开,信息散落在商业化的各部门,谁会把核心数据交出去?再加上个人隐私安全的争议,信用市场前景无疑堪忧。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第四次金融大爆炸开启中国迈入金融文明的进程。


与工业文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不同,金融文明的价值两重性则是以信息、概念、故事为一般等价物与必要的无效劳动实现的价值虚拟化与价值蒸发。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前提。在工业文明以实物乃至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评价相对简单明了,信用只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或较直接的联系中起作用。


而金融文明以抽象的概念为媒介,交易运作完全以信用为基础。

一方面,信用得以在时间上递延、空间上扩展,实现了资源更高效的配置和使用。

如通过理论推导、讲故事,企业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入便可在资本市场上一夜间兑现,而把未来的钱配置到现在,有助于盘活现有资产以及提高目前的生产效率。

但另一方面,信用也面临异化。

在抽象的概念的媒介下,金融资产脱离实体经济、交易驱动的特征更为明显,以银行为例,其存款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更多地从事资产买卖交易,而不是在账面上长期持有资产,再加上金融衍生工具复杂难辨,金融交易日益演化成为概念炒作,经济信用被滥用。


因此,信用问题将愈演愈烈,对信用的需要也将越来越高。


如何解决信用危机?

有人以为用道德教化,把信用问题归于道德失范,不讲道德、不讲规则和不讲文明。还有人以为用严刑酷法,把信用问题归于法治不全,规则缺失。


但中国不仅善巧方便的文化,诸如先尝试、后招安的“摸着石头过河”,也让规则本就游走于模糊中,更重要的是权力机构的失信,一些官员权力异化、机构职能滥用,以及公共政策扭曲,缺乏权力制衡,又如何约束行政失信?


至于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信用,仍是个颇为复杂的命题。在信用体系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92%的群体有自己的信用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来自于他们的金融生活。在中国,信用体系的覆盖度大约为35%。


正当各方纠结于道德还是法治,孰料技术的力量竟然一马平川,把事儿给做成了!


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中心,把人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变成了24小时可记录,不仅填平了信息不对称,更将数据从统计局等官方手中解放出来。


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产生,除了测度金融信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能测度一个人在社交平台的的信息和数据,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


支付宝、微信聚首个人征信“头啖汤”靠的就是其海量数据。

支付宝有4.5亿实名用户,覆盖中国近一半网民,“其中刷脸”用户已超过1.5亿人,涵盖购物、投资、生活、公益等上百种场景数据。

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89亿,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68亿,在社交、门户、娱乐等诸多领域留下足迹。


因为征信的核心是数据,谁拥有了数据,谁就能以此为据判断诚信度。

阿里巴巴早在2010年就利用小企业的信用数据开展信用贷款,如今芝麻信用的存在感因共享经济刷出了历史新高,租衣、租车、租房等共享服务与芝麻信用开展合作。

据芝麻信用发布的《全国城市信用免押服务报告》,全国381个城市已经开启信用免押服务,近2000万人已经享受过免押金的服务,合计免除押金已经超过150亿元。

在上海地区,芝麻信用分达到650可免ofo押金;芝麻信用分700以上可免小蓝单车押金;

小猪、蚂蚁、木鸟短租和途家等也推出了类似模式,芝麻信用分达到600以上即可免押金。

芝麻信用700分以上还可申请新加坡签证,不用再提交资产证明、在职证明或者户口本等复杂资料。750分以上就可以申请卢森堡签证,由于卢森堡是申根国家,所以持该国签证可在欧洲26个申根国家通行。


互联网技术竟然成了信用制造的推手。马云坦言:“做小微金融,并不是我们想做金融,不是想赚钱,而是想做信用体系”。

支付宝推出“花呗”功能,用户可在淘宝天猫赊购,这个信用贷款甚至无需客户申请,阿里直接透过大数据运算分析完成评估和授信过程,结合风控模型,根据用户网购、支付习惯等综合考虑判定透支额度。

微众“信用付”、京东“白条”等都是用自己的消费数据做担保先拿货后还钱。

信用已然从政府背书到机构担保,发展到了互联网时代自己给自己背书,而这一基础恰恰是大数据评级。


当然,信用社会非“一步之遥”,仍需法律、文化、社会规则等方方面面的酝酿和锤炼,以此观之,互联网巨头跨出的只是第一步。



精彩推荐

利益才是各国最大公约数

无现金社会到来

中国功夫的真相

人生不是琼瑶剧

C919“造壳子”?

“一带一路”的内在逻辑

区域新格局

海外并购如何“惊险一跃”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