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振兴东北”的“命门”究竟在哪里?

2017-08-30 王德培 福卡智库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为吉林省开了一副“药方”——转型轻纺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重工业继续发展。


这份30多万字的重磅报告《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一经发布,便引来强烈反对之声。


前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现任中阅资本总经理孙建波发文予以反驳,直言这是要“把吉林带到火坑里”,这不能挽救高铁时代、供给改革时代的东北经济。


除孙建波外,其他学者也参与了这场火爆的论战。

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任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宋常铁,认为“林毅夫团队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常识”,对东北地情的陌生,对东北历史的陌生,以及对新时期国内各地产业竞争现状不清楚,以致“报告对东北产业规划的指导让人大跌眼镜”。


事实上,这个“被振兴”了两轮(十六大、十八大两次提出振兴东北攻略)的区域板块,经济已全面沉沦。


根据2017年上半年的最新经济增长率数据,辽宁、黑龙江、吉林分别位居全国倒数第1、第3、第4。

截止2017年上半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债务排名,东北三省以全国8.8%的人口占据全国地方债务总规模的10.16%。

吉林省数据也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不良贷款率从3月的4.09%上升至4.3%,不良贷款余额773亿元,比第一季度的718亿元增长了55亿元。


个别银行东北地区坏账余额半年几近翻倍,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股份制银行的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4.57亿元,比2016年年底12.59亿元增加近一倍。

东北地区的公司债务违约事件也在增加。今年3月28日,辽宁省第二大国企,北方最大的特钢企业——东北特钢,其发行的“15东特钢CP001”宣告违约,开启了地方国企债券违约的先河。


加上较为复杂的投资环境,导致许多企业“谈东北而色变”,投资圈甚至有个共识——投资不出山海关。

……


东北告急!


东北位于中国雄鸡版图的头部,东北“昂”起头,才能带动中西部跟着起舞,眼下东北“打蔫”,或将影响到中国经济全局。


东北势必要打一场经济突围之战,若想决胜这场“突围之战”,须从根源上探究东北是为何“沦陷”的。

毋庸置疑,历史上的东北当属全国城市的“老大哥”。

地缘及资源优势使得东北开发较早。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的地缘政治优势以及丰富的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优势决定了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东亚、北亚各大政治势力的必争之地,顺势带动该地区的开发。

如,1898年俄国建造了东北最早的两条铁路——“满洲里-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哈尔滨-大连”的南满铁路;

1905年,日本在东北建筑了两条窄轨铁路——“安东-沈阳”、“沈阳-新民”;

1911年,日本又在东北边境建成鸭绿江大桥(安东-朝鲜新义州)。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交通网络形成后,东北逐步从小农社会向工业和城市化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北工业全面崛起。

20年代中期,奉系军阀张氏父子推行“新政”,东北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

到1931年,资源型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增加至59.3%,要知道整个中国2003年工业比重才达到57.5%。

1932-1945年间,由于日本幕后主持下的伪满当局苦心经营,加上二战后期日本害怕盟军轰炸本土,把几乎所有的工业设施迁到了东北,促使东北的重工业体系更上一层楼。


东北以占中国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产占全中国49.4%的煤、87.7%的生铁、93%的钢材、66%的水泥、95%的机械,工业体量竟超过了日本本土,雄居亚洲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被塑成全国重工业中心。

良好的经济基础使得东北成为新政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抓手,鞍钢、大庆油田、一汽集团等一大批国企云集,成就了新中国第一炉钢、第一吨油、第一辆汽车、第一台车床……


历经20年的发展,东三省建立起涵盖钢铁、化工、飞机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全面工业体系,占到中国重化工业份额的90%,“工业摇篮”、“全国重工业中心”的名号实至名归。


资源型产业基础及国企“长子”等“光环”缔造了东北辉煌。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改革开放以后“光环”逐渐褪色,以至发展到后来成为东北经济的掣肘。


资源型产业单向发展,造成产业偏态。

资源型重工业的历史作用赋予其“独角戏”地位,重大工业一柱擎天,产业升级未及时跟上,在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全球配置、服务业对GDP贡献上升、中国经济结构变得更为均衡的背景下,东北却向反方向发展,制造业占比由2005年的36.6%升至2008年的50%,而服务业的贡献由38.5%下降到35.2%。


产业结构单一愈演愈烈,结果呈现“在东北人的幽默与欢乐之下,是大片暮气沉沉的重工业基地,是大庆油田、一汽汽车打喷嚏整个东北便感冒的经济特征”。


而单一支点支撑的经济最大的后果就是一旦支点撤退,整个经济便轰然倒塌。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进入下行期,产能过剩如退潮,使一个个裸泳的城市浮出水面。


东三省七成的煤炭、55%的钢铁、约半数的水泥沦为过剩产能,随即价值规律大显神威,价格一路下坠,亏损面扩大。

鞍山的鞍钢集团2014-2016年分别亏损104.28亿元、107.48亿元、93.75亿元,三年亏损累计超300亿元;

哈尔滨的龙煤集团累计负债500亿元,一个又一个的流血点抽干肌体,东北经济大幅减速,被迫纳入全国经济之末流。

东北公司连遭暂停上市


东北三省上市公司占据近一年A股被暂停上市公司50%,而东北上市公司在全部上市公司的占比不足5%。


固守国企原教旨主义,市场滞后,活力耗尽。

建国后,大国企制度在东北生根,这种大而全的国企制度对员工的生老病死全面负责,负重过度,疲惫不堪。


东北是全球苏联式经济的最佳典范,苏联计划经济已经垮台了,东北国企还在苟延残喘。


于是,上世纪90年代推行“卖国企、甩包袱”的产权改革,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大量中小国企被卖掉,很多大型国企遗留下来,企业办社会、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


加上均衡国策下政府“有形之手”趋于强势,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出炉,大量政府投资拯救了东北国企,此时的国企改革方向也出现了改变,从之前的“卖国企、甩包袱”变成了“战略重组、做大做强”,东北经济重新回到国企煊赫的时代。

“国进民退”效应持续强化,民企更加被边缘化,东北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持续徘徊在30%以下。

继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业岗位缺少,人口外流。过去10多年间,东北三省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

人民用脚投票的直接结果就是东三省经济总量之和只相当于广东一省的88%,三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不到广东的20%,黑龙江、吉林两个省的吸附资金总量还没有深圳一个城市多!

从根本上可以说,东北经济已被国企“吸干”。


综上可见,产业偏态、市场滞后使曾经的“老大哥”如今变成“老大难”。而地方政府和国企强势、市场活力不够同样也是一种偏态,综合起来,经济偏态是导致东北由盛转衰的根源。


实际上,衰退的东北已隐现危机,后危机时代前三块多米诺骨牌分别是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和中国的去产能,第四块多米诺骨牌不仅包括俄罗斯、委内瑞拉、巴西这样的经济偏态、市场经济原教旨的国家,同样包括中国东北这样的经济偏态、制度原教旨的地区。


鉴于东北在全国版图中的重要性——革命战争时期,打赢辽沈战役奠定了全局的胜利;经济增速转轨之下,保增长之战也已在东北打响,料想将会为推动全国经济打下基础。


关键是,如何破解东北危局?破解东北危局的命门恐怕还在于“抽薪止沸”——既然经济偏态是导致东北危局的根源,祛除经济偏态就是东北危局的治本之策。



精彩推荐

“拆违”驱离“低端人口”?

中国面临战争压力前所未有

荣耀的背后

和政府合伙买房,能分多少钱?

物业离民主自治有多远?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为何花落上海

新经济不用就业?!

通往未来的魔方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