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培论趋势」芯片新格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601we24l&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德培论趋势》成立之初就曾分析机器人产业,当时社会反应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现在可以看到关于产业变革、技术变革、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话题连篇累牍的报道。
在此背景下,我想分享一个重要的动向:最近各个国家几乎都把人工智能定为国家国策中的重要方面。为什么各大国一下子陡然紧张?加快速度把人工智能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1
人工智能为何成为国策?
一、军事建设需要
一定程度上,这和军事有关。在2015年的12月份,在中东战场上爆发第一次使用无人机、无人坦克、战场机器人的战争;作战机器人完胜。
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集团开始积极使用机器人和网络中心战元素。根据以色列消息源指出,2015年12月,“洋槐”自行火炮、6台“平台”-M地面作战机器人和4台“阿尔戈”机器人在“仙女座”-D自动化指挥系统的指挥下在拉塔基亚某山区顺利完成了任务:“机器人逼近到距武装分子工事100-120米处吸引火力,然后自行火炮向被发现的火力点实施打击。叙利亚步兵跟在机器人后150-200米清除高地的武装分子。战斗持续了20分钟,武装分子留下死伤者仓皇逃窜。”
现在,各大国都已经磨刀霍霍,加快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的进程。如俄罗斯吧主攻方向集中在军事工艺的突破上;再如美国主攻方向或在强化核弹力量,但是部分未来学家预判,战斗机器人实际等同于一战的坦克、二战的核弹。
二、产业发展潜力无穷
除军事因素外,人工智能成为国策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其产业是一片浩瀚蓝海。一年半前,我在《德培论趋势》中分析机器人的替代、叠代将在未来影响经济产业发展的大格局。现在已经开始全面进入我所预测的这个阶段。
孙正义,日本软银CEO、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谈到:
二十年前,人的脑细胞数量是30亿个,按二进制计算则是300亿个组合。而单片机里的晶体管数量要达到300亿个,只需要等到2018年。
”
最近,美国的IBM已经开始了 晶体管栅极7nm、甚至 5nm 工艺的研究,在像指甲大小的芯片面积里,可塞下大约 300 亿个晶体管。按孙正义的逻辑,人类脑细胞有300亿个组合,当人类把晶体管做到300亿,不就是可以替代人类了嘛?
对此,马斯克认为,
人工智一旦突破,接下来就会以极快的速度超越人类;对人工智能发展将带来的可怕后果感到忧虑。
”另外一个科技巨头扎克伯格则比较婉转,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人工智能功能将从根本上超越人类感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即视觉、听觉、语言和整体认知。
”说回国内,马云这老兄又嚣张了: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三十年,人类或将无工可打、无商可务。
”2
人工智能恐惧症
现在似乎把人工智能刻画得无所不能,对人类未来的描绘也越来越恐怖,人工智能将全面地替代人类。我想重点分析的是我们有必要恐惧到这个程度吗?
从网上铺天盖地的新闻事件来看,我们是该恐惧。比如下围棋,各围棋高手在AlphaGo面前一个个败下阵来。但在我看来,媒体有时为博眼球,往往夸张了。比如高考机器人败给考生的事件,媒体就没有充分报道。
高考机器人输了
6月7日,“准星数学高考机器人”AI-MATHS正式开始挑战高考数学题,为了高考公正起见,机器人开考前,所有设备断网断库。断网断库意味着,模仿考生封闭环境的闭卷考试;测试复杂逻辑推理能力与联想能力;断绝一切可能的外界支持,包括专家系统库。这次机器人并没能碾压人类,两套数学考题分别得到105分和100分,在满分150分的情况下,只能算及格,距离学霸更是相去甚远。
据此,也体现出了人工智能现阶段的弱点。高考机器人数学题没有做好,其实是语文没有学好。直接用数学语言表述的应用题它可以轻松解答,但它不能理解考题里场景式的描述语言。
举个例子:如果题目是10-1=?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轻松作答,反应比人类还快。如果题目表述为“小明有10个苹果,小丽吃了一个,请问还有几个苹果”,人工智能系统就“傻”眼了。
再比如说智能语音翻译,前阵子我下载了一个自动翻译的APP,翻译生活语言很精准,但探讨性语言则一塌糊涂、效率低下,此外中文语义多种多样,对智能翻译也是一大挑战。比如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
某日,一个对中文略知一二的老外去某工厂参观。
半路当中,厂长说:“对不起,我去方便一下。”
老外不懂这句中文,问翻译:“方便是什么意思。”
翻译说,“就是去厕所。”
老外:“哦……”
参观结束,厂长热情地对老外说:“下次你方便的时候一起吃饭!”
老外一脸不高兴,用生硬的中文说:“我在方便的时候从来不吃饭!”
像这种语境微妙的变化,人工智能也会一下子傻眼。而这就涉及到目前的人工智能究竟会不会具有学习能力?会不会替代人类思维?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讲,我认为,虽然目前媒体一下子炸开,但我们对人工智能还得保持理性、清醒。
3
人工智能产业现状
全世界真正的称得上是“人工智能”的产业在去年还只有59亿美元,与常说的“上万亿美元”概念还有很大差距。
一、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当然人工智能作为我国国家战略已经提出,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这其中最关键的在于,
第一阶段,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要进入到第一方阵;
第二个阶段, 2025年,我国相关产业、技术要达到世界领先;
第三阶段,2030年,我国在人工智能上要占领全球战略制高点,在理论、技术、应用方方面面成为世界领先。
这个战略已经很具体了,时间节点、产业规模、理论技术、应用市场的目标都很明晰,但是究竟能否达成?人工智能这个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想对此进一步做一个逻辑上的普适性梳理。
二、人工智能还处在“感觉”阶段
凡是与IT、电器有关的事情,更新换代得特别快。
例如
虹膜技术出来了,现在根本不要各类证件。前阵子农业银行开启“刷脸时代”,不用带卡,只需要站在取款机面前,凭脸即可取款。到9月中旬,农行已有16家分行完成470台ATM“刷脸取款”上线工作。
类似这种技术叠代发生得相当快。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这些产品还是属于“感觉”的阶段。
三、为何人工智能芯片?
上个月苹果正式介绍了今年上线的手机,iPhone 8和 iPhone X,打的旗号是“开创人工智能手机时代”。其中iPhone X应用了人工智能芯片“A11生物神经网络引擎”,支持了手机备受瞩目的功能一个是人脸识别,实现面部解锁手机;另一个就是无线充电。我认为仅凭这2个新增功能就扯上人工智能有一点牵强。
作为苹果强有力竞争对手的华为也紧盯手机人工智能化,它在9月初搞了一个大动作,对外正式发布了传闻已久的全球首款内置神经元网络单元(NPU)的人工智能处理器——麒麟970。
人工智能芯片中所提及的“神经网络”并非是生理意义上的神经。最初的电脑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处理器CPU来支持各种功能,随着需求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细化,芯片就开启智慧进化,出现图形处理器GPU(如应用于《王者荣耀》等游戏)、数字处理器DSP(如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信号处理ISP等。
华为发布的麒麟970是全球首款内置NPU的人工智能处理器。简单来说,NPU就是芯片又回到了综合功能,可看成把DSP、ISP和GPU诸如此类的功能都打包放在一个计算包内、叠加性地进行处理,类似人的立体型的神经网络。
四、苹果将重蹈诺基亚覆辙?
在我看来,芯片实际上还是原来的芯片,无非功能更特殊、强大。苹果无非增加了人脸识别、无线充电,加之计算速度比较高,但凭此就能够卖上万元吗?我常提到产业的发展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苹果走高端路线,定价策略一高再高,会不会重蹈诺基亚的覆辙?
总而言之,我认为iPhone 8、iPhone X确实往人工智能方向迈进了一步,增加了人工智能感官方面的功能;但严格意义上讲,还未进入到手机人工智能化的境界。而苹果迈出去的这一步在能否在商业上得到相应的利润回报?对此,我持怀疑态度。为什么?因为麒麟970出场了。
精彩推荐
这是偶像化时代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