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偶像化时代!
10月8日中午12点,鹿晗突然在微博公布恋情,给大家隆重介绍他的女朋友,关晓彤。
就因为他们俩突如其来的撒狗粮,新浪微博竟然因此而网络瘫痪了……
鹿晗4000万粉丝的心碎得很彻底,当时的场面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哀鸿遍野。女友粉突然变成前女友粉,搁谁谁能受得了?
其实不止鹿晗,生活偶像“遍地开花”。
体育界有“藏獒”张继科、“大白杨”孙杨,文艺圈有段子手薛之谦、老戏骨陈道明、小鲜肉TFboys,商界有“国民公公”王健林、雷布斯、互联网“二马”等。
此外,今年以来,现象级电影《战狼2》的“铁血军人”吴京、《我的前半生》的“好闺蜜”袁泉,以及动漫《银魂》和手游《王者荣耀》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连一向严肃、讲原则的政界突然开始向娱乐圈看齐,政治人物头顶“偶像”、“明星”光环。
老牌偶像“普京大帝”一如既往地示范“如何正确地建立偶像人设”,“一带一路”峰会期间,普京在会晤前即兴弹了一段钢琴,“铁汉柔情”的形象引爆全球媒体眼球;
2016年底上台的美国民粹主义偶像特朗普,如今一言不合就“开骂抨击”,既让支持者们大呼“过瘾”、“真性情”,又令传统政界人士和官媒“操碎了心”;
最劲爆的是政界清流马克龙,不仅颜值高、年轻有型,其浪漫专一的爱情传奇更是俘获了全法国乃至全世界少女的心。
显然,无论是高大上的政界、群雄逐鹿的商界,还是普罗大众“油盐米醋”的生活等,偶像化已成为标配。
那么,“偶像化”运动又将走向何处呢?
客观上看,这股“偶像化”风潮扑面而来或直接源于以下社会现实:
一方面,这是一个颠覆与被颠覆、突破与被突破的时代。
社会面临急剧转型期的震荡、混沌和焦虑中,人们渴望“偶像”能够力挽狂澜,或者只是单纯寄情于偶像,避开大环境的纷纷扰扰。
从世界格局看,全世界都很困惑和迷茫,美国在特朗普“频频叫嚣”、种族冲突激化中焦头烂额,欧洲忙着收拾“英国脱欧”后的烂摊子,俄罗斯则疲于应对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冲突和本国经济难题等等。
同样,国内局势也问题重重,经济转型、政治反腐、股市低迷、产能过剩、科创泛滥、楼市泡沫等“多面埋伏”,看不懂的老百姓没了“主心骨”,很容易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到偶像身上。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对称拉近了偶像与普通人的距离,助推偶像化运动。
君不见,近几年,国内各大电视台齐刷刷推出“真人秀”节目,其中除了影视明星外,不乏科技圈精英、投资大佬和体育界顶级运动员。
如《越野千里》中的李彦宏、《小善大爱》中的周鸿祎和徐小平、《真正男子汉》中的孙杨、《跨界歌王》中的张继科等,昔日难得一见的偶像们开始卸下光环展示自己“真性情”的一面。
特别是微博、微信、直播等自媒体平台的存在,增加了各个领域的“偶像”在大众面前曝光的频次,整个社会仿佛都和偶像们打成了一片。
显然,一边是社会转型期,偶像的群众需求陡然增加,另一边则是自媒体平台拉近了群众与偶像的距离,两者一拍即合,偶像们也便“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然,无论是转型的焦虑,还是互联网的扁平化都还只是催化剂,偶像化运动背后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诉求。
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曾说过“在市场成为社会与文化的交汇点之后,最近五十年来产生了另一种趋势,即经济逐步转向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
打个比方,你生产的水杯库存积压,而别人生产的水杯供不应求,原因就在于,别人的水杯是有故事的、有文化的,所以其价格可以比同样质量、外形但没有故事的水杯多几倍,甚至几十倍,如主打自然、简约、质朴生活哲学的无印良品。
尤其在非典中国,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从单纯物质消费转向更高层面的精神和文化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在没有宗教信仰的现实下,经济领域被动员起来去满足陡增的文化消费的欲望成为主要阵地。
那么,什么样的文化能够更好地点燃这种消费欲望呢?
丹尼尔·贝尔说“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
”纵观今天的中国,无论网上网下,都已经被光怪陆离的视觉形象所淹没,信息80%以上来自形象,而大众对视觉、对形象的依赖,成就了偶像崇拜,甚至颜值经济。
所以,从这个层面看,与其说偶像化运动是一股风潮,倒不如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有其客观必然性。
当然,面对汹涌而来的偶像运动,学术界忧心重重,毕竟,世界历史上每一次偶像崇拜都曾留下了一段疯狂岁月,如对墨索里尼、希特勒的偶像崇拜甚至是以世界大战的血泪代价为其买单。
不得不说,倘若是放在工业经济社会,这种担忧是合理的,但放在今天互联网时代,这似乎有点杞人忧天了。
一方面,确实,在自媒体的普及下,偶像崇拜量大面广;但另一方面,同样是自媒体的影响,这种崇拜又不同于昔日的集体崇拜,它不是从众的、单一的、盲目的,而是趋向小众化、圈层化、精准化。
如有人喜欢“颜值高”的明星,就每天忙着刷微博、评论热搜,八卦偶像生活、私德等;
有人喜欢二次元,就整日泡在“B站”的动漫世界流连忘返,不管现实社交;
再比如,有人是单纯的声控,视小宫有纱(日本一位美女声优)为“梦中情人”,又或者是个美食达人,是刘一帆(美食大神)的拥趸,乃不知范冰冰,无论鹿晗……
显然,在这种帮派丛生的偶像化浪潮下,外人不仅不了解,也很难进入,正所谓“圈内世界大战,圈外一头雾水”或是这股偶像化运动的最大特点。
不过,换句话说,这种对偶像的狂热,对于“敌方”的不屑却是“理性”的产物:
每个人自由地判断什么是自己感兴趣的、美好的,单纯地相信自己应该崇拜的偶像,而不仅仅在“毫不知情”下盲从,亦或“信息管控”下从众!
众所周知,早在1990年,托夫勒就曾预测过“商人特朗普可能问鼎白宫”,或许,在这位未来学大师的眼中,也早已洞见到“偶像崇拜”背后的内在发展逻辑!
综上所述,偶像的载体随着时代更迭形势不断变换着,但“偶像”这一人类文化标志却是永恒的。
事实上,据旧约·圣经记载,上帝之所以在旷野除灭以色列人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拜偶像和发怨言”。
然而,未料想,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偶像不仅仅变成了宗教祭祀中的神龛,一呼万应的领袖人物,还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变成了一次次“买单”行为,如一场演唱会、一局游戏、一次读者签名会,亦或一个新品发布会……花样百出。
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种“偶像力”形成了新一代去中心化、个性化的价值观念,颠覆了以往管控社会代际话语权转移的模式,释放了下一波经济增长的新红利,如体育产业、电影业、ACG(包括动画、漫画、游戏的二次元)产业等;
不过,另一方面,总会有一部分人沉迷于“偶像崇拜”中不可自发,成为“偶像”的拥趸者、狂热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亦或金钱为偶像经济买单等。
过犹不及,可以预测,在这种趋势下,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便不仅仅是财富主导的贫富差距、阶层差距,而是智商主导下的知识差距、智慧差距等等。
事实上,这一点恰恰印证了布热津斯基的“奶嘴理论”,即这个世界上,将有20%的精英人占有80%的资源,而80%的普通人会被“边缘化”,为了解除80%“边缘人”的精力和不满情绪,20%的精英要给他们塞一个“奶嘴”,如网络游戏、偶像剧、肥皂剧、综艺节目、八卦新闻等等。
不言而喻,这些恰恰都是偶像扎堆的领域。
精彩推荐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