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月后,就能花钱上太空旅行——商业新大陆已不在地球!?
近日,亚马逊 CEO 贝佐斯旗下的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公布了太空游服务的计划,“我们将在未来 18 个月实现载人飞行,他们不会是航天员,而是普通人。”也就是说,2019 年我们就可以进行太空游了!
距离实现太空旅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期不期待?
参加太空旅行的游客将会乘坐蓝色起源研发的“新谢泼德”(New Shepard)航天器飞往距离地球表面 100 公里的地方,到达被视为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界线——卡门线。在这个高度处,游客可以体验一把失重的感觉,并观看地球的美景以及幽暗的太空。
航天器表面的三分之一都是窗户,以保证每一位游客都具有良好的观赏视野,游客将会坐在倾斜角为 70 度的座椅上观看太空中的美景。
当航天器到达太空后,游客还可以从座位上解开绑带,享受大约 4 分钟的失重体验。航天器中配有扶手并且墙壁柔软,以确保当游客失重在舱内乱漂浮时,不会受伤。
从登机到返回地面整个过程大约为 40 分钟,其中真正在太空中观光体验的时间为 10 分钟。
至于太空旅行的价格尚未确定,可以参考的是,提供类似服务的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他们一次太空之旅的定价约为 25 万美元。所以,两个肾肯定是不够的。
除蓝色起源之外,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创办的太空公司 SpaceX也将在提供太空旅游服务,只不过是环月旅游服务,只能将 2 名游客送到月球附近,且环月旅行的价格将达到百万美元,却仍让世界富豪趋之若鹜。
“什么令人类变得独特?”
“是不断对极限的突破,因为我们天生向往飞翔。这一次,我们不只是仰望星空,更将真正登上群星”。
人类从未停止好奇心,一直在发现并征服新大陆。
遥想600多年前,人们自以为地球只有欧亚非三大洲,直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自此,从殖民时代到经济全球化,从南极到北极,人类的探索足迹踏遍地球。
如果说16世纪是航海时代,20世纪是航空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太空时代。人类50多年来航空器200多次飞向太阳系,已到达月球140多次,去火星45次、金星43次,人类从不缺乏对太空的渴望。
自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太空时代到来,也拉开了美苏太空竞赛序幕。
显然,早年对于太空的探索都在军方,国家为主力,体现国家战略与实力竞争。
只不过,冷战结束后,人类的太空梦想直接跌入现实的冷宫,反而专注于地球的城市开发、全球化经济发展,直到08年这场危机袭来,从生态环保到发展模式,迅速引发反思。
人类再度将目光聚焦太空,却恍然发现,国家力量虽依旧占据太空竞争的主力,却早已难以独挡一面。
因为经济困局不单导致俄罗斯太空计划延后,就连欧洲也自顾不暇,维护欧盟太空领先也只是提高航天工业竞争力,为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做贡献。
相对之下,美国虽没了当初与苏联在太空一较高下的霸气和冲劲,却率先从军民走出了军民商三用之路,而这个种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中就已埋下。
当时该计划中就包括两点:一是鼓励私营企业投身太空事业,二是开拓太空的商用价值。
”尽管整个20世纪美国的航空航天是政府主导,波音等能力再强也打了N年工,但21世纪伴随SpaceX、蓝色起源、轨道科学等新兴航天私企崛起(集中于硅谷),商业机构成为新太空拓展的生力军。
全球太空业务的风投就从2001-2005年的1.86亿美元上升到2011-2015年的23亿美元,半数来自硅谷。
另据预估,2016-2025年将有3600颗小型卫星升空,其中2000颗来自风投支持的地球观测公司。
面对全人类生死,何谈一国利益?太空竞赛早非意识形态之战,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扁平化下也不再是一个胜利者的厮杀,就是为了人类福祉也将演化为集合政府、军方、商界等不同利益的联合体竞争。
而商业机构也从曾经传统分级模式下的供应商,转向了扁平网络模式中的主角,不单为政府排忧解难,更有了自己的航天商业雄心。
从维珍银河研发太空飞船,据称目前700人为此支付了船票,到蓝色起源打造亚轨道火箭载人飞行,马斯克、贝索斯等数亿计的烧钱投入,从太空旅行到移居火星,将“仰望星空”变成大生意。
而一旦火箭回收等科技碾压成本,火箭就像如今的飞机,去太空度假无疑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硅谷取代国家,引发新一轮太空竞赛,已然预示太空的商业时代到来。
而这背后若非生命要的是变化,人类内心充满对冲出地球走向太空的渴望,而商业的本质是突破,企业的宿命是一往无前永不回头的开疆拓土,太空探索又岂能如此如火如荼?
或许也有人像玛丽·尤肯达修女那样疑惑,为什么地球上这么多孩子挨饿煎熬,还要投入数十亿美元实施太空探索?
可正如1970年美国宇航局斯图林格博士的回信,答案很简单:只要理智行事,我们在太空项目上花的每一分钱,都能为发明创造和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收益。
人类通过卫星监测和评估提高粮食产量,通过太空技术研制通讯、医疗设备、船舶飞机等,据称太空探索每年孕育约1000项技术革新转向社会,从广播通信到共享单车,乃至天气预报,哪个能离开卫星?
仅是中国近年开发应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也有八成在航天技术牵引下研制完成。
因为材料革命已进入超物理时代,在太空那样的磁场、辐射乃至超黑、零下200度等恶劣环境下,超极限超成本的研究往往能带来技术革命性的突破,这让太空探索成为孕育新技术和促进基础科学研究的催化剂。
显然,太空探索并非太空旅行这么简单,除霍金所想的延续生命、认知自我,单是太空衍生技术就将改变地球。
因为一定意义上讲,地球的边界就是工业经济的边界,哪怕是后工业。
而今当人类将工业经济发挥到极致,地球被透支得千沧百孔,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若科技足够发达,广袤的宇宙又有多少个新地球?
没什么比太空探索更能激发全世界的想象力,从建设月球基地、太空旅游到星际贸易,商业新大陆显然已不在地球。
精彩推荐
这是偶像化时代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