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才是接下来的商机聚集地?

2018-02-05 王德培 福卡智库




 

摘要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30年,由国策织就的城市繁荣已渐行渐远,而后30年农村极有可能因各种利好助力从底部崛起,“导演”一场城乡地位反转的精彩大戏。


 

今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发展战略的意见》,刷爆了朋友圈。


文件不仅支持农村经济多样化,并且还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另外,对农村人民的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产权也有一定的保护。同时,对城市居民到农村买房也划了红线。


为什么会有这种城乡二元互换的情况出现呢?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当然,里面不乏城里人看农村人,也不乏城里人自己的埋怨。



城市生活

事实上,由于现代城市发展快,生活变得很挤很苦很要命:


上班挤、开车挤、旅游还得挤;

城管苦、房奴苦、老板也很苦;

雾霾索命、暴徒害命,面对“夺命井盖”、“索命电梯”、“吃人马路”,还得死于非命。


不仅如此,城市生活还很绝望,一方面,股票暴跌、成本看涨,惹得资本逃逃逃,产能过剩、投资无门,逼得企业倒倒倒;而另一方面,跑路潮、破产潮又引发降薪潮、失业潮,夺走了城市人的饭碗,也褪去了城市的辉煌。



乡村生活

反观农村,

“蓝海”潜力蓄势待发,农村电商热得发烫,阿里启动“千县万村”计划;

京东发起“送种子下乡”活动;苏宁则致力于“千县连锁”发展

,而乡村旅游也越来越火,乘着政策的东风,农家乐、洋家乐、古宅院落改造的度假酒店、休闲庄园……升级后的乡村旅游地产正变着花样翻新。


此外,汽车消费、房地产开发、保险销售等也在农村市场“激战正酣”。曾遭冷落的农村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备受追捧的香饽饽。

 


疑惑现象

农村为什么会破败?


其实,中国农村尤其是边远农村,之所以长期处于破败的边缘,根源于改革开放30年来由权力主导的经济背景下,非均衡国策“优先发展城市”,“有意”铸造了城市的辉煌,而“无意”反推了农村的衰落,具体表现在


城市借助“剪刀差”对农村剪羊毛

城乡地价“剪刀差”,成就了超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却让农民“少了钱还丢了地”;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则借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值优势抵消农产品的价格优势,使农业经常闹出“丰产不丰收”的市场竞争悲剧;此外,教育医疗“剪刀差”使城市天然地拥有通过教育、医疗等渠道对农村进行社会性掠夺的资格,致使农村因教致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屡屡发生。

总之,城市借助各种“剪刀差”将农村剪的“一穷二白”。


人口大迁徙抽空了农村的“势能”

“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三天”的城市吸引,加之户籍改革、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政策助力,大量的农民怀揣着“城市梦”进击城市“高地”,徒留农村的“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业副业化加剧,而空心化又引发了土地、技术、文化和公共服务等整体空心化的连锁反应,导致农村社会整体落后。


缺乏相应的资本金融

长期以来,“金融存贷剪刀差”让农村“失血”过多,加之农村财产缺少一定的担保物权,呈现出“有财产无信用”的扭曲现象,涉农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均选择了“远小农近大户”的经营策略,弱小农户及农村合作社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缓解资本饥渴,造成农村的发展从根子上缺钱。完善基础设施,没钱;实现产业突破,没钱;发展农业产业化,还是没钱,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脱贫致富自然屡战屡败。

 

破解复杂

现如今农村怎么又开始发展了呢?


但如今,经济发展更偏向市场化,要素倾向于自发配置,而农村在人力、资本等方面又尚留无数“空白”,必然引得政策、资本和新经济纷纷调转船头驶向农村“蓝海”,为其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农村成为战略平衡点

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看,长期的城乡二元对立和经济结构失衡迫切需要在当下实现再均衡,农村便理所当然的成为国策的战略均衡点:一方面既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战场”,另一方面还得为城市“卸载”,为城市发展结构转型创造空间,国策转向反而倒逼农村登顶机遇的“风口”。


大量资本注入解农村金融之忧

农村发展落后,根本原因就是缺钱,如今城市的日子不好过了,金融资本便想到农村分一杯羹,把农村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京东的“迷你银行”、宜信的“宜农贷”,还有阿里的“旺农贷”纷纷在农村进行战略投资。不仅现有的金融机构开始扩张,就连早年放弃农村市场的国有大型银行也卷土重来,甚至世界级“穷人银行”格莱珉也插足中国广大农村掘金,这些均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的金融动力。


新经济将给农村改头换面

体验经济、生物经济和第六次产业革命等新经济将借资本和科技变革农村。如今,雾霾已把城市旅游推向农村,各类“民宿”、“村村乐”和“主题文化乡村”等体验式旅游在农村潮涌;微生物肥、秸秆生物农药、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新型生物技术也在农村治污上崭露头角。未来随着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到来,农业也将“大变身”,在生产上将表现为智能化、流程化和规模化;在生产者上将逐步淘汰掉自然经济下的小农,更多的表现为组织化、专业化和技术化;而在产品上则将表现为品牌化、优质化和高端化,总之,各种新经济来袭将使农村旧貌换新颜。

 

疑惑现象

为什么有些发展机会从城市转农村呢?


但相较于农村的“朝气蓬勃”,城市则显得“暮气沉沉”,过去30年“不计后果”的超高速发展,将其逐渐由辉煌拉入平庸。虽然说以后的诸多发展机会,由于历史惯性,大部分还会再城市,然而,其在市场化竞争中优势渐衰也是大势所趋,究其原因:


工业文明耗损了城市内力

工业文明将海量的人力、资源和财富向城市聚拢,疯狂“造车”、无限“收人”、过度攫取能源资源,结果造就了“十雾九霾”、“汽车堵城”、“住房拥挤”等恶果,尤其是中国的资源型城市基本难逃“建设-发展-萎缩-报废”的宿命,鄂尔多斯“煤都神话”破灭、云南东川深陷“天南铜都”困境,工业文明的无度攫取让城市的“势能”转为“失能”,风光不再。


去产能过剩首当其冲

过度使用强刺激、高投资等宏观政策导致城市产能过剩,如今城市不缺钱,缺的反而是优质的标的资产,为此,一场从中央到地方“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的合围战打响。但很多产能过剩的企业却是城市发展的支柱,一旦破产必然会冲击城市经济,老产业要下台,新产业又尚未完全上台,“断层”之间城市不免衰败。


城市功能的错位和迷失

工业经济时代,城市的功能在于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而如今城市却异化为拉动GDP的道具,被建筑化日渐稀释:


传统的城市肌理被置换成封闭式住宅区

拥挤的车流代替了街道生活,城市交易成本越来越高

城市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由功能和资源的溢出带动周边,而是因建筑过多将城市挤向郊区

加之中心城区日益高涨的房价和物价,城市功能被“负能量”劫持


从而出现了商业向外逃离、中心城市功能坍塌的趋势。

 


之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由此观之,无论是从发展速度、投资空间还是从城市功能来看,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30年,由国策织就的城市繁荣已渐行渐远,而后30年农村极有可能因各种利好助力从底部崛起,“导演”一场城乡地位反转的精彩大戏:


城乡产业互换

城市化曲线渐趋平稳,社会不再狂飙突进,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才开始聚焦乡村,大量的休闲、体验、购物和娱乐等在乡村落地。而随着各种研究所、科创类组织以及各类高精尖产业、小型工厂和家庭农场密集布局,再辅以“田园牌”、“复古牌”和“生态牌”,未来乡村将全面实现产业重塑成为高格调的“奢侈品”,而城市则将沦为乡村的附庸,聚焦于服务业、生产加工业等以“三产”为主的低端产业上,为乡村“鞍前马后”。


城乡经济增长换位

以往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消费拉动,如今中国经济下行,消费疲软,企业也面临着“投资无方向”的困境,投产业遭遇去产能的尴尬,投创新大多有去无回,投股市亏得血本无归,城市经济发展遭遇急刹车,而一旦农村宅基地、承包地、建设用地等全面入市,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和新科技等异军突起,再加之政策助力、产业重塑,未来乡村必将成为投资和消费要地,城乡GDP调位次势在必然。


城乡形态互换

城市已有的财富和便利将吸引农民进城,而乡村的舒适和机遇将吸引市民入乡,城乡完成第一轮换人后,新农人、新思维又将助导城乡实现第二轮建筑形态的更迭,现代城市建筑、仿欧美式建筑、中国古典建筑将随着乡魂逐步回归而依次更替,再佐以体验经济、生物经济和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强势东风,届时,城市的中心地位也将会被农村取而代之。




精彩推荐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预测经常不靠谱

40年后再出发:新土改横空出世?

手机游戏:虚拟空间与现实产业的交织

人口雪崩是个伪命题

中国湾区建设调入路径依赖陷阱?

“自罚百万”任正非,为何向管理层开炮

中国城市治理新理念

金融进入强监管时代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