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兴事件背后,中美在这个新战场已展开“厮杀”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


中兴遭美国封杀之后,很多人担心中国相关军事技术的发展会受到影响。本文发表于《福卡分析》2017年11月,中兴事件尚未爆发。事实证明,恰如福卡预判——中美竞争难以回避、局势陡然紧张,也直接将全球的“军事经济”顶在了杠头上。


新闻事件

媒体报道,4月24日,军工机构中国电科38所又发布了一款先进的芯片“魂芯二号A”,按照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的介绍,这是一款可以替代美国德州仪器生产的DSP芯片,且比美国产品运算效能提高了3倍,能耗却下降了三分之一。


 

你来我往

 相互过招


中美之间的竞争从未消停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综合国力强势“超日赶美”的中国早已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而特朗普任期又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冲刺阶段,在如此关键的节点,美国又岂敢掉以轻心?


一边是美国大肆鼓动制造业回流和振兴,另一边则是中国在强势推行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当中国华为的麒麟970芯片刚在世界火了一把,美国IBM量子计算机研制的50量子位原型机就成功转移了全球注意力。

中美两国不单在经济领域你追我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碰撞也接连不断。

在美国努力“重返亚太”的同时,中国也在经略亚太,还通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等新机制,另起炉灶。

“急红了眼”的美国试图以军工竞技“找回点自信”。中国刚向太空发射了一颗“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美国就宣称不久之后将再次送出X-37B无人太空飞机。

中国歼20刚服役,美国就高调宣称要考虑重开F22的生产线。可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在反舰导弹领域,美国玩亚音速,中国则搞起了超音速。以首艘国产航母001A为代表的中国造舰热,还正面“怼”上了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海军复兴计划。

新一轮军备竞赛悄然浮现,中美竞争难以回避、形势陡然紧张。



抓军工经济

拼军民融合


中美之间的同台炫技也直接将“军事经济”顶在了杠头上。毕竟,当年美国能够稳坐老大的位置几乎都是仰仗“军事经济”。


想当初,山本五十六评价“珍珠港事件”时后悔直呼:“我们唤醒了沉睡的巨人”,因为他深谙:美国强大的工业经济日本无法匹敌。


从1942年起,美国共建造147艘各型航母,而同期的日本却仅有6艘。美国还武装了盟国军队,靠着强大的军事经济美国迅速转守为攻,扭转战局。


可冷战后美国却处处点火,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后又因十年反恐战争致使美国深陷“失去的十年”。如今美国经济实力犹在,但却不复当年之勇,重启军事这把“常胜利剑”谋求再创辉煌也在意料之中。


难怪川普一上台就打出“振兴”美国制造业的王牌,毕竟军工行业是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美国军工企业的产值占制造业的30%以上,占工业产值17%以上,稳住制造业实际上也相当于抓住了军工牛鼻子。


事实上,美国“军工经济”长盛不衰的关键还在于咬定军民融合战略不放松。历史上,军工企业、五角大楼和国会形成利益关系的“铁三角”,成为美国对外鹰派态度的强力支撑。近30年来美国军工板块6大龙头公司平均累计收益近40倍,这种“军民一体化”的战略互补,也奠定了美国绝对的全球军事龙头地位。


其实不止美国,目前发达国家的军事专用技术比重已不到15%,而军民通用技术超过80%,军民融合俨然已成全球大势,中国自然不甘落后,也顺势掀起了军民融合的新浪潮。


第二次军民融合会议的召开恰好力证:打破利益壁垒,破除军工和民用“两张皮”的现状不再是一句空话,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更标志着军民融合已由顶层设计进入到具体实操阶段,设立联合基金、“两证合一”、扩大民企参与范围、军工混改等不一而足。截至2016年3月,全国已有1000余家民企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比“十一五”末增加127%;32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全国渐次展开。中美之间的竞争至此也转入了另外一个军民融合的新战场。


背后推手

三大考量

实际上,中美两国之所以如此重视军民融合,除了对当下瞬息万变、动荡不安的全球局势未雨绸缪外,背后还有三大考量:

一是科学技术最早来自民间。

二战时期,美国的作战物资供应和装备保障力量90%来自于民间,相当数量的计算机、尖端装备和其它附属设备,美军都是在市场上购置的。不单如此,3D打印、人工智能、通讯、大数据、先进材料等新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都来自于民用领域。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军民融合是大势所趋。

二是研发、产出效益的综合考量。

科研发展有许多不确定的后果,而军费又是有限的,军民融合反倒能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呢?据美国国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军民融合给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约300亿美元,相当于其采办费总额的20%以上。美国F-16战机训练模拟器原价3500万美元一台,但利用好莱坞的电影拍摄和多媒体等技术后,不仅单价成本下降为原来的1/2,性能也显著改进。军民融合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三是民用工业强大的战争动员力。

比如,二战时期,美国通用公司在关闭了民用汽车生产线之后仅仅29天,就能够开始军需生产,并将41个业务部门的几乎90%都转为了军需生产,最终生产出美国战争期间所需军需产品的10%。再比如,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以色列一支由民间工人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坦克移动修理所,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仅修复了己方的420辆坦克,还迅速修复了被阿方遗弃的867辆坦克。“民转军”对于战争的动员能力可见一斑。中美如此大费周章搞军民融合,显然都看中了军民融合能实现军工产业“1+1>2”的增量效益。


中美各有短长

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美在军民融合上也各有优劣。


对于中国而言,民用军工离顶级制造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统计显示,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5%,而国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则达到3%—5%。全球十大科技顶尖公司,美国占据了八家,中国却仅有1家科技公司上榜。毕竟,长期以来,中国武器装备市场准入实行“四证”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抬高了民用企业的准入门槛。即便拿了“军工四证”,由于双方使用两套话语体系,这就导致了在技术差不多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由于不能透彻理解军方要求,导致军方依然会选择价格高但沟通顺畅的国有军工企业。


对于美国而言,过度的军民融合也令其“反受其害”。美国没有国营军工企业,所有军工公司都是私企。军民融合反向滑入了“垄断固化”的深渊。美国6大军工巨头长期占据资源和人脉,形成绝对垄断优势,美国最先进的DDG1000驱逐舰,单舰造价高达75亿美元,而中国的055万吨级驱逐舰的的造价也不过60多亿人民币,8倍的利差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军工交给私企会削弱政府的“议价能力”。军火商利用军工复合体对美国政治操弄也是其长期的“隐痛”。


可军民融合虽梗阻重重,但新的机遇已经显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最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而一个100%的工业体系,其最大的价值就体现在军工上,能够自主生产一切战争产品而不会被外国卡脖子,这些再与国防军工形成良好的军民融合,更让对手胆战心惊。中国十二大军工集团、近百家上市企业加上军民融合,实际上就是在寻找一种友好的界面。抛开这些不说,单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也可推动中国在某些军工领域“不走寻常路”,为技术的突破和赶超提供了无限可能。


反观美国,科技园区与高校复合网也为其提供了不竭的创新动力。美国不仅在军转民的探索中创新出DIUX(国防创新实验单元)模式,还推出一系列计划推动国防部与硅谷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军民融合已然成为中美两国暗自较量的“杀手锏”。


各展绝技

决胜未来

当然,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推进,中国受美国DIUX模式以及以色列和日本的商业启示,未来也将打造中国版的DIUX。今后中国工业园区、科技园区都将出现此类功能,也可以借此拿到军工科研的项目。中国还将形成“高校+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的一张复合网。毕竟,以色列7所世界一流大学都建有自己的科技园,均用来协助进行技术转化与企业孵化,特别是军转民产业方面,世界上绝无仅有。现在以色列400多家高科技企业中,许多都是原来为军事生产服务而生产民用产品的企业。还有日本,在世界武器销售额100强中,日本私营企业就有4家上榜,可以说是把战争的潜力隐藏在了国民经济的军民融合发展之中。这些无不给中国的军民融合带来深深的触动。


而对于美国而言,未来或许将建立完整、独立的军事工业体系。现在在整个工业制造的体系中,无论是上端还是下端,无论是深度还是宽度,全球唯中国称“最”,美国又怎能甘心?如今,特朗普上台后一反常态重启制造业,还高调推出“第三次抵消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已显露苗头。


总之,以军民融合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对于中美国防科技产业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军工经济、民用效应的双效合一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还将进一步释放国防科技的产能,不仅带动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将引领中国军工进入一个新台阶。未来“不看口号看疗效”,中美两国谁能在军民融合中略胜一筹,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精彩推荐

因为这五大原因,中国县官超难做!

航天技术相差12年?

中美技术战略较量


贸易战系列——中美贸易战的最根本原因


,急需摆脱对西方的路径依赖!

四个预言崛起的人

政府与政府是恐怖平衡

美把其他家越甩越远?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