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风行,“荷尔蒙”不但操控你我,还要搞出大事情
摘要
体验经济的萌芽、成长及大规模开展也有内在的、不同成分的“荷尔蒙”推动。但体验经济不仅仅是眼耳鼻舌身的表面“刺激”,更深刻的体验经济还是精神层面的触动、感悟或升华。
“变脸”风行背后是体验经济的崛起
传说亚洲有四大邪术:泰国变性术、韩国整容术、日本化妆术和中国的PS。其中,除了变性术之外,其他三项都涉及“变脸”。
这四大“技术”之所以受到关注,就在于其成产业、成规模,且呈现需求不断放大的趋势。
就拿韩国整容来说,在整容手术次数(以每千人口为准)方面,韩国为13.5次,排名世界第一。2012-2016年5年间,共31.7万名外国人赴韩接受皮肤、整形诊疗服务,其中16.4万人来自中国。另有数据显示,每年约有6万名中国消费者前往韩国进行整形手术,如此庞大的整容需求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即医疗旅游。为此,一些医疗旅游公司专为中国客户定制购物和整形手术的行程。
而不管是变性,还是包括整容、化妆、PS在内的“变脸”,其大行其道的背后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形态的崛起,即体验经济正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主流风景,“变脸”只是其崛起的“冰山一角”。
且不言,高大上的互联网圈在极尽“黑科技”的同时,“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成为其黄金法则,去年亮相的Phone 8利用生物识别传感器技术“刷脸即解锁”简直是“懒癌”的福音;另一方面,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相继掀起“新零售革命”,纷纷在线下试水智能、便捷又个性化的场景式体验店,吸引众多发烧友前来猎奇;而作为向顾客提供有形食物的传统餐饮业也开始转型,除了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和优秀的微笑服务外,为顾客创造刻骨铭心的美好体验成为商家的“必杀技”……
忽如一夜春风来,似乎一夜之间,各行各业都在讲“体验”,消费者也开始突破传统的消费心理,转向追求趣味、时尚的体验消费以获得满足感。
与此同时,昔日“默默无闻”但与“体验”相挂钩的产业无一例外迎来爆炸期:2015年中国游戏产业收入以1407亿元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2016年该数据达1655.7亿元,用户5.66亿人;再如,2012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全球旅游收入贡献平均超过13%,此外电影、体育业、媒体、文化娱乐等均搭乘了“火箭般”的速度。
体验经济就在于迎合、刺激荷尔蒙
显然,在消费主义至上的当下,日益强烈的体验需求犹如人体荷尔蒙般刺激着每个人的消费行为,甚至很多人根本不关心产品质量和价格,只为独一无二的体验买单,为专属的纪念意义付费,或为彼此陪伴的时间而花钱。换句话说,体验经济就是点中了人们“荷尔蒙”的“穴”。
字面上理解,荷尔蒙是“激素” (Hormone)的音译,在人体生理系统中,荷尔蒙对肌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荷尔蒙的化学成分有5类,即蛋白质、多肽、糖蛋白、类固醇及氨基酸,成分不同的荷尔蒙,其功能也各不相同。同理,今天,体验经济的萌芽、成长及大规模开展也有内在的、不同成分的“荷尔蒙”推动。
精神追求的动力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会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相应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会沿着“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产业迭代逻辑渐进。
尤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关注精神领域消费成为人们的一致诉求。如参加一场画展,感叹大地赋予万物,向往奥秘的大自然,感受到美学的力量。
精神刺激的欲望
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社会节奏加快,现实中的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压力在增加,为此,渴望借用一种渠道来缓冲压力、排解郁闷的需求在上升。
另一方面,VR、AR等黑科技为体验场景的打造和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撑。两者一拍即合,围绕着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刺激的体验场景,如情景模拟的主题公园、虚拟现实的游戏等成为目前体验经济的主打牌。
知识学习
任何一种体验都是某个人身心体智状态与体验场景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顾客全程参与其中,而这一特征恰恰击中许多人的求知心理。如人们渴望了解神秘的宇宙,但星际旅行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是不现实的,而体验经济却能够创造这样一种场景让人类了解宇宙面貌及失重的感觉。
总而言之,无论是高大上的精神追求,简单粗暴的精神刺激,还是理性的求知欲,这些荷尔蒙总能引起主体的情感共鸣,因而其始终能够带来一种愉悦的情感。
体验经济的“荷尔蒙”是把双刃剑
毫无疑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开始越来越关注对精神领域的追求,越来越重视保持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或者说纯粹地保持良好的心情。
从这个层面看,体验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甚至说,传统经济如果不与“体验”相融合或会很容易被淘汰。尤其是在互联网文化浸染之下的年轻一代,其消费观早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次航海远行、一次极地探险、一次高空蹦迪等,只要可以让每个人以个性化方式参与其中,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情绪、体力、智力或精神感受到的感觉恐怕比单纯一件商品或服务的满足感要大得多。
于是乎,餐饮、房地产、主题公园、购物中心、各类品牌店等千行百业纷纷打了鸡血要“为用户创造最佳体验”,如“不体验毋宁闭店”的大悦城;再如,为了主打体验派,“马桶上用餐”颠覆三观。
要知道,虽然荷尔蒙在维持人体内各器官系统均衡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一旦失衡,身体便会出现病变。
同样的道理,在这个人人疯狂追逐体验的年代,体验经济“荷尔蒙”分泌过多也会出事:且不言,激烈竞争下,一些不成熟的技术急于“走马上任”,对体验者的身心健康以及产业的常态化发展产生负作用。
典型如火爆的VR虚拟现实技术,存在明显的眩晕拖拽、纱窗效应,屏幕分辨率、显示率不足等诸多问题,还是有越来越多商家和消费者“乐此不疲”;
另一方面,体验经济的即时性、表面化又很容易“带偏”新兴产业,令其陷入博眼球、低俗化怪圈,如各类直播、社交软件以及网红经济等大面积充斥着暴力、约炮、色情、黄赌毒等“负能量”。
“娱乐至死”是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曾预言: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权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在这种趋势下,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极而言之,体验经济犹如罂粟,一方面,它是“绝世”药材,可以“医治”人类提升自我的渴望,与此同时,它又是一株“毒之花”,“享受美好”的同时也容易令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如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从国民游戏变成“精神鸦片”,娱乐大众的同时还在“陷害”人生,所以才能惹得《人民日报》“三批三斗”。
更进一步分析,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曾提出过“奶嘴理论”(详见福卡分析2017年第36期《政治偶像化,更何况生活偶像》),而在这个理论中,精英用来解决80%“边缘人”精力和不满情绪的奶嘴,包括发泄性娱乐和满足性游戏,无疑都是体验经济的重点扎堆领域。
一言以蔽之,或许在全世界贫富分化、阶层分化以及区域分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全世界都需要注入一针“强心剂”,通过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及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最终达到稳定次序的目的,这似乎无关乎国家和民族。
然而现实的悖论就在于,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在激烈对决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任由普罗大众在体验经济“娱乐至死”的狂欢中失去进步的动力,不然就真要“出大事”了。
“撩拨”荷尔蒙有“门道”
那么,怎么办呢?需要看到,体验经济不仅仅是眼耳鼻舌身等表面“刺激”,更深刻的还在于精神层面的触动、感悟或升华,这也是未来产业布局者真正“一较高下”的本质不同。当下,马云的新零售也好,王健林的“新娱乐”也罢,大佬们目前的跑马圈地尚停留在体验经济产业的前期阶段,未来真正的体验经济至少要把握好三个层次,即,娱乐是形,技术是体,文化是魂。
真正高级的体验经济模式不仅能够令消费者获得生理上、心理上的放松和愉快,还能令其在体验过后感悟到自然与人生的真谛,提高自我的品味和精神境界,这才是企业布局体验经济并长久持远的关键。
总而言之,基于“撩拨”人们的“荷尔蒙”发展起来的体验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或是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但更根本的是,扒开眼花缭乱的体验经济背后看到未来。
精彩推荐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