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上海没有抓住互联网风口就不行了——上海未来另有底牌
摘要
随着时尚产业的发展,时尚正成为驱动城市改变的重要力量,改变着城市的形态和功能。
因为没有站到互联网的风口,没有踏上互联网发展的浪潮,没有生长出BAT,跟着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一起奔涌腾飞,上海似乎成了没落的典型,动辄被媒体舆论揪出来批得几乎体无完肤。
不可否认,某些批评有其道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海就此沉沦。事实上,上海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上海到底靠什么“绝地反击”?对此,首先从城市由形态到功能的变化说起。
城市形态之变
就上海而言,过去若干年,上海城市形态主要发生了三大阶段的变化:
从消费模式看,先是上世纪90年代的逛街消费,造就走马观花般看看十里繁华南京路,在百年梧桐疏影中走走优雅格调的淮海路,一时风光无限的“买卖请到四川路”;
接着21世纪以来的楼宇消费,把平躺的街“竖”起来,把将商业、办公、酒店、餐饮、文娱、会议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组合起来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向空中发展并成为地标建筑,如陆家嘴的国金中心、静安的嘉里中心、普陀的月星环球港等;
随后小资等情调消费再把竖起来的街放平,在老街改造中马当路、长乐路、巨鹿路、五原路、富民路等街区再次成为潮流风向标,形成以精品店、买手店为主的零售业态,被赋予“最美好”、“最文艺”、“最上海”的标签,没有喧闹嘈杂的吆喝叫卖声,没有散落一地的推销广告,没有人声鼎沸的摩肩接踵,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据地产咨询机构睿意德的统计,目前这片街区内60%的店铺开了餐厅和酒吧,40%的店铺是零售商铺,其中时尚、设计、创意类的店铺占到了70%的比例。
城市形态这种演变的背后,是时尚及时尚产业的变化。时尚,顾名思义,是时代之风尚,基于时代又引领时代。时尚产业,与传统意义的产业集聚不同,是一个广义而繁杂的产业,其划时代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城市形态与面貌。因为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附着每一个时代的时尚总汇。
时尚产业成为变革城市的重要力量
时尚及时尚产业不仅着改变城市形态,更让城市功能也随之产业变化而变化。从城市功能嬗变的基本脉络来看,可划分为五种经典功能:
在农业时代,“城”的功能以防御为导向,往往在具备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条件的地方聚居,凭借山峦与水体屏障,建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城的四周筑起城墙,挖出护城河,在城墙的里面形成一些更小的封闭空间,如内城甚至宫殿。
在工业时代,城市的军事功能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生产功能,谁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谁就能聚集更多的人口与资本,工厂成为城市主要建筑形态。由于工业时代初期,交通基础设施与物流行业均不发达,资源为王,城市往往出现在靠近矿山、油田资源的地方。
当工业化大生产带来商品过剩时,自然而然进入贸易时代,交换与贸易的权重越来越大,城市成为资源要素配置的平台,交易功能愈发凸显。在这个时代,流通为王,谁占据着交通枢纽的位置,谁就占据着贸易体系的节点位置,谁就是赢家。
随着城市经济的复杂化,行政管理功能开始强化,“看得见的手”的力量彰显,权力成为重要变量在人为地规划、指导城市发展,越是靠近权力中心的地方,越是具有丰富的政治资源。
随着人在城市的聚集,地产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城市的新功能又增加了居住,城市“为人的生活而存在”。本质上来说,城市是一种聚集的现象,聚集的原因是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人们必须通过集中居住才能更方便地分工协作与信息交流。
由此可见,城市的变化是收敛形的,越来越集中到中心来进行交易。然而,当一个城市形成CBD以后,城市的历史钟摆就要发生变化。如在汽车文化的诱导下,出现整个城市的钟摆往周边扩展;再如随着互联网产业发展,出现去中心化趋势,颠覆了城市商品交易功能。
也就是说,随着时尚产业的发展,时尚正成为驱动城市改变的重要力量,改变着城市的形态和功能。
上海的短板
面对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城市角色如何定位,城市如何走差异化发展战略,已成为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最重要的手段。
具体到上海而言,究竟以何为中心就是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官方版是2020年实现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再加一个科创中心。
然而,从经济上看,广东经济总量蝉联第一,重庆以10.7%的增速傲视群雄,上海经济总量仅在11位,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业在全球制造业成为新竞争焦点,还要守住人口、土地、环境、安全四条底线的背景下,每年流失工业产业共计500亿元左右。
从金融上看,金融危机后一方面金融创新备受挤压,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本身日子不好过,互联网金融发展也被收敛;航运目前仍在痛苦的徘徊中,尤其在2016年初,海运业的两大运价指标BDI(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和CCFI(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双双跌至历史新低,分别只有290点和632点;贸易战阴霾挥之不去,尤其是特朗普以美国优先政策确反全球自由贸易、对特定国家展开贸易战。
在创新活力、互联网指数等新经济的指数上,上海大部分排在北深之后。北京有百度、京东,杭州有阿里巴巴,深圳有腾讯、华为,广州有网易、微信,上海本地缺乏内生的具有标杆意义的一流互联网公司。由此可见,官方愿景与现实世界存有一定差距。
顺势而为,发挥先天优势
与其迎合纸上规划,不如顺应真实诉求。鉴于时尚产业将重塑大都市功能,改变城市形态,而上海本身就有时尚的先天优势——当年“远东时尚中心”名号,如今赶超东京成为亚洲第一大时装周;“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揭牌,也将推进时尚之都的功能、载体、人才和品牌的四位一体建设;更重要的是城市里汇聚了无数颗向往时尚与美好的心。
由此,上海或将形成三段式发展阶段:
20世纪上半叶,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华洋共居、五方杂处”,以金融创新、商贸突破的服务业为引领;
20世纪下半叶,上海是中国制造业中心,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承担为全国提供工业产品的重任;
21世纪上半叶,上海将以时尚为中心,将时尚产业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新抓手,提升城市品位的新标志,也是强化区域影响力的新举措,同时是强化城市功能结构的新平台。
上海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拐点上
不过,尽管前途光明,但道路仍布满荆棘。以南京路为例,正处在剧变的拐点上。街上看热闹的人很多,买东西的很少,商店顾客少到极限;和电商相比,传统百货公司消费无论在价格、货品和便利度上都不占优势;新型购物中心应接不暇,吃喝玩乐购的多元化、大体量供给将远远超出百货公司所能带来的体验效果,一不留神江湖都成别人的了。
从模式上看,百货公司是联营模式,店方的盈利靠各经营商家的扣点;购物中心则采用租赁模式,店方盈利通常来自租金,经营商家各自为政,自主权较强。不仅国内百货逃不开“物是人非”四字,淮海路上太平洋百货倒闭只是多米诺骨牌的一块而已;国外百货颓势也逐步蔓延,2017开年,美国西尔斯将有150家门店准备关张;排名第一的梅西百货近期也公开瘦身计划,涉及63家商店,如此大规模的组织精简自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后闻所未闻。改变即在眼前。
事实上,正如梅西百货首席执行官在说道关张的100家店铺时所言:“它们并不是都在亏本,只是无法提供当代大众所期望的购物体验。”时尚终究需要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更好的载体来承载。上海未来发展的底牌就在于,充分发掘并集聚全球的时尚资源,在时尚产业的绽放中,用更好的形式来呈现其魅力,引领中国城市发展新潮流。
精彩推荐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