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未来发展靠什么?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


不论是五四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传统文化与西方舶来文化不断杂交的过程,迈向新时代的中国也将沿着这条历史脉络在文化的杂交中拥抱未来。



传统文化热

传统文化越来越热,“复古”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经典咏流传》、《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掀起一阵全民追诗词歌赋的小高潮,到《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甚至让众多90、95后对原本被认为枯燥单一的历史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不乏影视综艺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越来越“炉火纯青”的带动,但背后更有对传统文化情愫的推动。


事实上,近年来,汉服、国学热、传统工艺等相关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受到追捧,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出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根据媒体,在中国年轻人最集中的B站,国风兴趣圈层(国创、国风舞蹈、汉服等)的覆盖人数相比5年前增长了20倍以上,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截至目前,该纪录片播放量超过314万,弹幕超过8万。视频博主纳豆奶奶身着汉服走在东京街头,相关的视频有57万点击量,7000多条弹幕,弹幕评论“这位UP主的行为很酷”。


此外,在荔枝、斗鱼、花椒等音视频平台、直播平台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节目、品类,吸引了万众粉丝。


可以说,在社会热捧中,传统文化也开始借助视频、音频、电商等新兴渠道等,不断迭代和裂变,形成滚雪球效应。


除了民间自发地热捧传统文化,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孔子学院全球开花,目前已在146个国家开办500多所;在新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占比超过30%,种种举措无疑吹响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新号角。


连国外也越来越青睐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各时尚大牌纷纷推出中国风设计,甚至一些国家政要也争相学习中国文化,特朗普外孙女、英国乔治王子等从小开始学习中文,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曾到中国留学,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还是中文“科班出身”,曾在演讲中用标准的中文调侃:“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外说中国话”。


事实上,“传统文化复归潮”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上世纪末开始,“国学热”就已开始风靡,本世纪初又有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百家讲坛》红遍大江南北。


如今,这场“复古”浪潮愈演愈烈,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民间,各界纷纷以不同的方式为其继承、复兴创造条件。


而对传统文化这般追捧的背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股思潮,即认为中国当下的辉煌成就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非黑即白地排斥西方文化,甚至认为传统文化能拯救当前的金钱崇拜、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和官场腐败、道德沦陷等社会问题,高呼“中国未来的出路在于传统文化的复兴”。

传统文化的两个面

不可否认,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的一些精华确实有一定合理性,也为如今的文化发展树立了典范,诸如文化类综艺的良好示范,不仅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今天激发人们的“诗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更让一些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瑰宝重见天日。


例如这首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小诗《苔》,在《经典咏流传》中被到乡村支教的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诗词对生命的礼赞在山区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希望,这首小诗也在“孤独”了近300年之后一夜爆红。


但是另一方面,“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想法,让一些封建糟粕换个包装成为所谓的“国学”或“传统”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

轻则毫无用途,例如一些国学班要求孩子必须穿汉服、行拱手礼,读古诗要“摇头晃脑”等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屡遭诟病;

重则荼毒人心,例如抚顺等地的“女德班”打着“中华传统”的幌子大摇大摆走进课堂,诸如“女性长得漂亮克父母、克夫、克子”、“女子点外卖就是不守妇道”等培训内容让人不寒而栗;甚至挑战法律的底线,例如今年初,江苏盐城一起“公公强吻新娘”的事件引起巨大的舆论争议,一度让“婚闹”这个话题在网络上炸开了锅,这头婚闹耍得欢,那头看客唯恐不乱,“传统”、“风俗”成为不雅行为的挡箭牌。


也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催生了另外一种思潮,即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的范畴,一味崇尚西方文化,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例如中国某海外留学生在毕业演讲中刻意贬低中国并“跪舔”美国,强调“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



传统文化在工业经济冲击下的败退

这两种思潮究竟孰是孰非?面向未来,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灵感、汲取力量,还是到西方文化中找到方向?


从历史来看,传统文化非但没有某些人吹捧的那么强大,而且一度成为中国发展的桎梏。


长期以来,基于农耕文明,中国形成了系统、稳定的文化体系,强调伦理关系、家族观念、社会层级,例如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官本位等,成为维系社会循环往复运转的基石,哪怕是王朝更迭、朝代轮换,中国社会依然能按照既定的秩序运行。


而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残酷地宣告了固步自封的传统文化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建立起的传统文化在西方列强的工业文化面前不堪一击。只有传统文化不要现代化,其结果就是被世界所淘汰,例如,当第一批洋人进入中国修建铁路时,中国官员却认为铁路破坏了风水,高价买下铁路并将之拆除。单靠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法应对现代世界的事实,从这段历史中便可窥一斑。



兼收并蓄开创中国崭新时代

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爆发了“五四”运动。


一方面,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决裂”,打破了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文化思想束缚。

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对阶级尊卑制度、“吃人的礼教”等传统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饱读经史的鲁迅,激愤之下甚至提出要“扫除”“助成昏乱的物事(儒道两派的文书)”。


在他们的进攻面前,“八股文”立即失去了阵地,“之乎者也”式的说写分离现象彻底诀别了文坛,白话文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改造中国”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而选择改造中国的方案时,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西方。

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得中国继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辩论之后进入又一个思想大解放时期。这个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潮的传播扫清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对西方的学习中,也并未完全割裂传统文化,例如,胡适提出“整理国故”的方针,主张一方面输入外来的新思潮、新主义,一方面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清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创造一种适应中华民族生存的现代文明;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则是对文化多元状况的认可,是对平衡中西文化所做的新努力。


如此来看,不破不立,五四运动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破”,祛除了传统文化中的毒素,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改变了当时腐朽的思想文化格局,从思想文化上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序幕。


勾兑创新成就中国崛起

同样,改革开放的成就也是建立在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传入中国,人们更是主动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拥抱世界,极力吸收西方文化,努力和国际接轨。

经济方面,通过邀请西方经济学家访华交流、举办经济学讲座、翻译出版西方经济学著作等路径,引入“经济人”假设等西方经典经济理论,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又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0”民营企业的格局,不仅造就了海尔张瑞敏、万科王石、健力宝李经纬等一批中国企业界的泰山北斗,也为随后民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方面,开始反思传统的抽象教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教学,从四书五经转换到政史地数理化这些基础学科;一批批留学生奔赴欧洲、美国,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被译成中文。

思想观念上,西方文明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一方面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勇于打破种种规则,挣脱传统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所谓的“精英阶层”也变得相对开明开放,不再固步自封、保守顽固。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并非完全摒弃传统的全盘西化,而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杂交。


典型如中国的经济体制,并不是一味地按西方路径来生搬硬套,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路子,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让市场经济在中国扎根,激发全社会活力,打开了中国崛起的道路。


显然,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皆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继而在勾兑中融合创新发展的成果。


文化杂交融合将开辟无限可能

从更大范围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移民类国家属于未来型文化,没有文化之根,轻历史而重未来,因而创造力更强,这也是美国在更体现创造性的文创等产业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缘由。


中国传统文化是树根型文化,根植于农业文明社会,重历史而轻未来,因此稳定而安于现状。


中国有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又在发展中不断与西方未来型文化嫁接,创造了“不伦不类”的杂交文化,而正如自然规律中的杂交优势,这种撷取中西文化精华生成的杂交文化生命力更强,未来更容易厚积薄发。


福卡曾在《问鼎21世纪新文化》一书中预测,未来的文化将是星云型文化,这种无常态、运行方向不稳定、没有明确指定方向的文化,如同宇宙中的银河系,有的在收缩,有的在膨胀,无边无际,不断发展。


而中国杂交文化中开放、流动、包容、动态发展的特性,与星云型文化的特征不谋而合,未来中国或将成为星云型文化的代表。


也就是说,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再到迈向未来,虽然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但都基于一个共性,即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中国走向成功的文化因素都在于文化的杂交融合,在集成人类文化发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新、超越。


如此,未来或如汤因比所言:“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中国文明将一统世界。”


(备注:汤因比与日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就主题为人类在21世纪的未来的漫谈式对话中所做的预言。)





收听德培,

看懂形势,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推荐

谁将引领中国城市发展?

贸易战的未来——世界对中国将“爱恨交加”

为什么吴小平和滴滴都捅到了社会敏感神经? | 红黑榜

为什么还未走出第三次危机,第四次危机又来了?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还是让更多人生活“一团糟”?

人口政策又将沦为“马后炮”?

当粉丝也成了“暴民.”.....——暴戾从大街覆盖网络

刘强东事件里的智商税和逻辑税| 红黑榜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