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粉丝也成了“暴民.”.....——暴戾从大街覆盖网络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


由于“没有讲话的地方”,民众的压力、愤懑、诉求得不到疏导、缓解、满足,长期淤积,社会就像一座弹药库,见火就着,这就难怪暴力气焰甚嚣当下了。


社会暴戾从大街蔓延到网络


社会的暴戾之气持续蔓延,愈演愈烈。且不说今年接二连三发生在陕西米脂县第三中学、上海“6·28”浦北路、江西“8.20”上高县的报复性凶杀事件,以及昆山砍人被反杀事件等,就连网络上的暴戾之气也强大到虽然手无利刃却也足以杀人害命的程度。


8月25日,四川德阳一位女医生因泳池摩擦遭到人肉搜索,后疑因不堪压力而自杀;9月1日,《魔道祖师》粉丝人肉、跟踪致一老师自杀(所幸被抢救过来)。而在这一事件背后,正如一篇网文所说,“忠心护主”的粉丝们,都成了充满“信仰”的暴民——戾气横生,集体肆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犯我天威,虽远必诛。如此,粉丝已经从一种单纯的网络经济现象演变成暴戾的一个载体和出口。


为此,9月3日,@共青团中央、@紫光阁、@中国反邪教同时发声,怒斥网络暴力,直言拒绝网络暴力,并警告人肉搜索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将受到法律制裁。


如此种种,一个个足以颠覆人性的暴虐事件刚刚发生,随即又被更出格、更乖戾的凶恶事件所覆盖,这一切都在表明社会正逐步“变狠”。



转型时代的社会情绪


就普遍性而言,从根本上讲,社会暴戾、“变狠”与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一方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激发了人的造富冲动,但也“搅乱了人心”,自由、平等、民主、尊严上升为“时代之音”。


另一方面,还处于原始积累、野蛮生长阶段的市场经济产生“理想美感、现实骨感”的落差,由此诱发错综复杂的大众心态,具体表现在:


压力感无与伦比

中国在40年区间承载300年的重负(西方发达国家原始积累达300年,而中国只有30年),压力领冠全球。住房、工作、医疗本已是“三座大山”,车子、孩子甚至几十年的社保缺口个个又像“讨债鬼”,“奔奔族”被金钱累弯了腰,80%经常加班、仅三成能享受带薪休假,身陷“高压网”。


失衡情绪高企

强势竞争、权力寻租、信用折价交织在一起,助长不公平的弱势心理。如果说合乎法理的阶层差距足令弱者心生愤懑,非法的贪污腐败、资源垄断、官商利益输送引发的得失则更成为平民的心灵魔障,被剥夺感潜滋暗长。

多元利益诉求高涨

非完全市场经济加速利益结构分化,富人害怕被“共产”,穷人抱怨“不共产”,受人治者急欲“翻身”,受人害者竭力维权,“老一辈”不甘做“沉默的多数”,要求公共参与,“新生代”不愿被束缚,追求个性张扬、实现自我……



社会情绪积压


但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缺少讲话的地方,上述情愫找不到排放的出口。

第一,有关部门不能较好地“为民做主”。

一些地方政府重“面子”(政绩)、轻“里子”(民生),因而对百姓利益懈怠、渎职,碰上“民怨、民反”还会公然地粉饰太平。于是,“人民法院”变“政府法院”,对“民告官”要么踢皮球、不理不睬,要么长期放置、使之石沉大海;信访部门变“截访部门”,甚至以“刁民”、“精神病”、“破坏稳定分子”等罪名强行将上访之民收监,“为民代言”沦为空谈。

第二,社会组织不能“体恤民情”。

国外,社会组织是强化服务、实行善治的基础,但在国内却往往成为公权力套现的工具。各种行业协会背后往往都有尊“真神”,暗处“招财进贡”。基于此,过去红会被网民贴上“黑十字”的标签,行业协会被冠以“邪会”的骂名,这些社会组织不具有社会性,自然反映不了民众心声。

第三,“网络扒粪”面临不可承受之重。

网络固然给公众提供了发泄、指责、谩骂的新渠道,但政府咬定“网络整治”不放松,稍有出格的言语即遭修理;何况,“网络扒粪”对制度建设无寸进之功,网民被迫陷入“重复扒粪”、“效应递减”的困境,问题最终不了了之。反倒是各种心存不良目的的个人或群体找到了“乱舞”之地,肆意妄为。


鉴此,普罗大众压力、愤懑、诉求找不到疏导、化解、满足的突破口,长期淤积,社会就像一座弹药库,见火就着,这也难怪暴力气焰甚嚣当下了。



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诉求不协调


而若深入分析,缺少“泄洪口”致使“火山爆发”,折射的是诸多不协调。体现在:

第一,维稳为行政权膨胀“撑腰”。

“政府主导经济”促成行政权独大的政治格局,立法权、司法权都有被行政权虹吸的症候,而“稳定压倒一切”又使得地方政府对突发事端“能捂则捂、能盖则盖”,成为自身权力失当的“遮羞布”。但网络时代更加是“纸包不住火”,一旦上网,反而容易产生更大的社会情绪反弹。

第二,群众路线发生变异。

群众路线的本质是民主民生,为民服务是题中之义。但现实中一些部门、机关的官僚做派与之背道而驰。

第三,理论收敛不住人心。

当下社会阶层分裂、观念离散,理论滞后、浅薄加剧治理混乱。就已有的理论而言,由于时代的变化,已难以深入人心,更不要说凝聚人心。现存理论遭遇实践上的尴尬,势必难以引领社会思潮,出现混乱实属必然。



社会治理亟待提升

惩治是对失调的纠偏。近年来的反腐就是一种典型的纠偏,这对于凝聚人心、强化公信力无疑是积极正向的。不过,当下的社会矛盾仍集中体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商与部分官员落后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之间的矛盾,任何息事宁人、杀鸡给猴看、趁风严打风后作罢的行为,都已难平民心。比如,在今年疫苗事件爆发后,有人就曝出“”曾严重危害儿童健康问题的三鹿奶粉前董事长田文华却在获减刑并且鲜为人知”,其刑期已由

无期减至不足16年。这一消息就引发了很大的社会情绪。


进一步来说,倘若某些部门还执意于事后“亡羊补牢”,行政失范行为会因把控不严、威慑不够而“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汹涌的民意也仍将无处安放,“火山爆发”的指数威力向上攀升,这无疑双面加大社会治理的成本,也增加了社会崩盘的风险。


显然,当下的危险形势亟待有关部门理清社会暴戾、“变狠”的源头,从规范行政权、放开公民权、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方面开启政治改革,从而重塑社会风气,凝聚人心。


收听德培,看懂形势

快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推荐

冲突难断,国家只是“提线木偶”?

互联网让人们更自由还是剥夺了更多自由?

癌症让医疗“现形”(上)

癌症让医疗“现形”(下)金融“降魔”这是个“横行霸道”的时代

中美未来竞争的根本(上)

中美未来竞争的根本(下)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